日常系的异能战斗邪恶:清明节有什么典故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30 02:20:43

清明节典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做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出狐狸眠冢土,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高菊卿

  这两首清明节的诗,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细雨霏霏,更衬得清明祭扫者的悲戚断魂,却也因清明的祭扫使人省思,生命究竟为何?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在世拥有的一切是实是空?想人间造物搬兴废,吉藏凶,凶藏吉;富贵焉能长富贵?日中昃,月盈亏,急急流年,滔滔似水,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百岁光阴,所求为何呀!正因如此,有关清明节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究竟清明是怎样的一个节日,竟惹得诗人说到今?
  清明节典故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国历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说,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并为一了!
  扫墓习俗的由来
  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扫拜,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间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诎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寒食禁火的习俗
  春秋时代晋国的公子重耳,因遭陷害而流亡国外十九年,跟随他的大臣中,以介之推最为忠心。有一年,他们在山中迷路了,饿得头昏眼花的,介之推就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熟了给重耳充饥,救了重耳一命。流亡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在晋文公即位封赏功臣时,独独忘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本就不愿求取功名,于是带著母亲到山里隐居,不肯复出。后晋文公想起介之推,坚持要为介之推封侯晋爵,升官加禄,请介之推下山接受封赏。但介之推坚拒,不言禄亦不受禄,晋文公为了逼迫介之推下山,又心想他是个孝子,为了母亲的安危一定会下山,于是下令放火烧山,却仍不见介之推的踪影。等火势稍减,命人上山察看寻找,赫然发现介之推与母亲抱著树,烧死在火海之中。晋文公伤心欲绝,更悔恨自己的鲁莽,身为介之推的好友,竟不懂得介之推的心思,不尊重介之推的决定。为了纪念这位曾经舍身相救的好友,晋文公砍下那棵树,做成一双木屐,想到介之推时,就看著那双木屐,喊著:「足下啊!足下!」表示他对好友永远的怀念。另外,又下令在介之推死的那一天,不准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禁火的由来。
  怀故感伤、欢乐赏春
  才刚度过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蹴□(类似现在的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野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著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