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的佳句 较短:什么是国家的"985工程""863计划""973计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5 01:30:45

  1. 国家的985工程:指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而实施的工程,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首批入选“985工程”的高等学校共有9所,被称“九校联盟”,截至2013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将不会再新增高校。2011年12月30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回答委员询问时表示,当前,“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增高校,引入动态竞争机制,在一流的行业特色型大学中遴选实施“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以重点打造世界一流学科群。2014年11月13日,教育部新闻办表示,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2. 国家的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一些有限的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研究的国家性计划。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和朱光亚极力倡导下,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朱光亚是863计划的总负责人,参与了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3. 国家的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坚持“面向战略需求,聚焦科学目标,造就将帅人才,攀登科学高峰,实现重点突破,服务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指南引导,单位申报,专家评审,政府决策”的立项方式,以原始性创新作为遴选项目的重要标准,坚持“择需、择重、择优”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的密切结合,面向前沿高科技战略领域超前部署基础研究。

“985工程”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
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他说:“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增强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简称“985工程”。“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985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教育部部长周济担任,“985工程”建设工作小组组长由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担任。在“211工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防、民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原则而筛选出来列入“985工程”的大学全国不到40所,上海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3所。
据悉,“985工程”二期(2004-2007)建设目标是巩固一期建设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使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经过更长时间的努力,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5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奋力攻关,863计划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国高技术发展、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863计划是在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期,我国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历史使命。根据中共中央《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精神,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中点”的方针,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其总体目标是:集中少部分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想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为此,国家每年都要为863计划投入千亿人民币以上的巨资。
863计划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同时鼓励企业的参与。其中国家级的科研机关和各高等院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而企业要加入863计划必须通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严格筛选,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只有极少具有实力的企业才能作为该计划的承担单位。西安亨通高科技集团正是通过了层层严格的考核,在众多企业的竞争中一举夺魁,在可以参与国家科技发展、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同时,也验证了自身的价值,为企业的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生物医药的开发和销售上,其产品普及到全国各地,具有一个完善广阔的营销网。在863计划的航天生物技术领域研发中,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和生产能力以及在航天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优势,成为863计划中唯一一家承担863-704主题研发的民营企业。
863计划的实施,不仅使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了进步提高,也使企业从中得到了发展。通过对外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人才的吸引和培训,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等多方形式的结合,在政府、企业、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形成了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政府一直鼓励企业,要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发展的宗旨。亨通集团正是充分利用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抓住机遇,不断充实企业内部力量,加强科技含量,力争在优势领域有所突破,把阶段性成果同其他推广应用计划密切衔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为今后企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使自己在未来21世纪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前进。
西安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生物医药科研及生产企业之一,是医药领域的基石产品泰乐菌素亚洲最大的生产商。为了提高α-溶血链球菌生产菌株的数量和质量,西安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决定通过空间搭载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所谓空间搭载,就是把微生物放置于航天飞船等航天器上,以求得微生物在太空中的菌种变异。返回地面后经过科学的培养、筛选,从而选育出有利、高效的正突变菌株,稳定后投入生产、应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空间搭载在微生物领域的显著效果已被全世界的科学家认可,从而也使得生物搭载成为一种有效的开发、选育微生物新品种的新途径。
1999年,亨通光华公司通过国家863项目(863-2-7-3-10-11)的支持,经过“神舟”一号搭载进行空间诱变育种,得到了发酵单位提高64.7%和49.8%的菌株,经过多次筛选分离及纯化,获得了在工业化生产中发酵单位提高14%,A组份提高1.7%的遗传稳定性良好的生产菌株。在工业化生产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在此领域中的科研工作卓有成效,S863(十五863)在对前期工作评价验收后,决定继续给与“泰乐菌素产生菌空间诱变技术及其变异规律研究”课题以支持,从而充分证明在国内的现有泰乐菌素生产水平中,亨通集团在S863计划(2002AA744063)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进一步的科研发展,我们会在高起点上开展工作,充分利用本公司原药企业的大生产条件下,最大限度缩短研究应用时间,使之早日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注:现在进行的S863,又叫“十五”863(shi wu –取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指的是在我国“十五计划”期间进行的“863”计划内的各个科研项目。
1997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规划》贯彻“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大集中,小自由”的精神,在现有基础研究工作部署的基础上,鼓励优秀科学家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点领域,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科技计划和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注意分工和衔接;体现国家目标,为解决下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1.主要任务
以认识自然现象、揭示客观规律为主要目的,并遵循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开展重点探索性基础研究;以解决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所提出的重大科学问题为目的的定向性基础研究;对基本科学数据、资料及相关信息进行系统的考察、采集、鉴定,并分析、综合。
2.项目申报要求
项目总体目标应明确、具体、相对集中。总体研究思路清晰,必须体现有别于国内外已有的同类研究的创新。研究内容要突出重点、避免分散;体现本领域的发展趋势,居于国际科学前沿。研究队伍要体现优势集成,避免拼盘项目。鼓励多学科的科学家合作组织交叉综合研究,鼓励跨部门组织研究队伍。突出重点,集中目标。项目遴选将鼓励竞争,在竞争的基础上择优。项目主要建议人的学术背景应与项目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并对项目的学术思想有重要贡献。每个项目所列出的建议人应不超过5人。每位科研人员一般只能作为1个项目的建议人参与申报项目,最多不能超过2个。
项目应注意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及其它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衔接,发挥重大科学工程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基地的作用,努力实现科学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 项目的课题数一般不超过10个,每个课题的承担单位一般不多于2个。973计划项目只设置课题,不在课题下设置子课题。
3.项目骨干人员
凡“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已经立项的“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及主要承担人员不能作为建议人和研究骨干参与项目的申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及课题主要负责人不能作为项目建议首席科学家申报“973计划”项目。项目建议首席科学家一般为1人,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首席科学家应将主要精力投入项目工作,一般需保证70%的时间。
4.与欧盟合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共同体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科技部向欧方开放《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欧盟成员国的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必须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隶属于同一部门的中方单位的科学家在详细理解规划项目的立项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指南”共同提出项目建议。
建议书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共同建议人(即双方提出申请的科学家)签字,经中方共同建议人所在研究机构报科技部。必须提交中、英文两个版本(一式20份)。
中方科学家与欧方科学家共同提出的项目建议书需通过专家评审,评审标准与国内科学家提出的建议书评审标准相同。评审过程中若需答辩,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通知中方建议人。通过评审的项目由规划专家顾问组审查和讨论,提出立项建议,经科技部审定后立项。不予立项的项目,将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通知中方建议科学家,并经中方科学家转告欧方科学家。
5.经费管理
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专项拨款,鼓励多渠道联合资助,经费预算、决算由科技部编制。项目的经费主要用于项目实施期间的人员费、设备费、管理费、国际交流与合作费和其它相关费等。经费实行课题制管理,实行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全成本核算。国家财政专项拨款经费预算分三档:a)3000万元以上;b)1000万元-3000万元;c)1000万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