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8 jdk环境变量配置:淮河污染及其治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1 20:49:29
哪个哥哥姐姐给我个“淮河污染及其治理”方面的论文。字数在2000到3000间。。。。
我先谢谢拉。。。。

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分析 2003年夏季强降水带长时间维持在淮河一带,雨带南北摆动的幅度很小,强降水带
几乎与淮河干流重合,各条支流和上游来的洪水汇集在一起,加上本地区强降水的径流作
用,6月21日~7月22日期间,淮河流域内的总降水日数普遍超过20d,降水强度大,强
降水非常集中,淮河流域的水位全面上涨,导致了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
造成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特大洪涝的直接原因是7月份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位于
江南!华南和西太平洋上空,这样的环流形势造成大量的水汽汇集在淮河流域"从850
hPa风场和相对湿度场的演变图可发现(图略),淮河流域强降水期间出现4次季风涌,将
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向北输送至淮河流域,并在此形成了水汽辐合中心;与此同时,中
高纬冷空气扩散南下(图略),引起梅雨锋上强降水,这表明水汽输送和冷暖空气交汇是梅
雨期强降水的重要条件"
2003年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中游下段河床剖面倒比降导致的河
道排泄能力不足"洪泽湖湖底海拔10~11m,位于河口的老子山处河床海拔9~10m,高
出浮山处河床4~5m,呈明显的倒比降"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增加了淮河流域的防洪压
力,尤其是上有洪水压境,下有洪水顶托的中游地区"同时,安徽省沿淮有4处蓄洪区和
17处行洪区,长期存在的问题是防洪标准低,部分行蓄洪区频繁进洪,行洪不通畅,难以
达到规划要求,从而加重了洪涝灾害的程度"
5 结 论
(1)6月21日淮河流域入汛后,共出现了7次强降水过程,雨带稳定,暴雨集中,强降
水过程接连出现,是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个多雨年份"
(2)三次洪峰逐次递减,水位在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之间振荡,蚌埠和洪泽湖的洪水
流量超过1991年"
(3)前期江淮地区降水明显偏多,导致江河湖库普遍高水位,给主汛期留下了很高底
水,因此,入梅后的连续降水,下垫面吸收很少,很快形成积水或径流,致使淮河洪水暴涨"
(4)淮河中游下段河床剖面倒比降导致的河道排泄能力不足,也加重了洪涝灾害的
程度"
参考文献
1 丁一汇.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2 周自江,宋连春,李小泉.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降水分析.应用气象学报,2000,11(3):287~296.
3 国家气象中心..98中国大洪水与天气预报.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1~34.
4 张顺利,陶诗言,张庆云,等.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气象水文特征.应用气象学报,2001,12(4):442~
457.
5 陶诗言,倪允琪,赵思雄,等.1998夏季中国暴雨的形成机理与预报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6 毕宝贵.南方持续暴雨,北方多雷阵雨.气象,1998,24(9):58~61.
7 陶诗言.中国之暴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8 冯佩芝,李翠金,李小泉,等.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29~42.
9 周秀骥,薛纪善,陶祖钰,等..98华南暴雨科学试验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3 水情特征分析
随着6月29日淮河流域强降水的开始,王家坝的水位和流量迅速上涨(图5a),7月1
日超过警戒水位,7月2日凌晨,王家坝泄洪,7月3日淮河流域的第一次洪峰通过王家
坝,流量达到5930m3s-1,并超过保证水位(29m)0.41m"由于7月6~8日降水减弱和
分洪强度加大,水位缓慢下降,流量快速减小"7月9日,降水强度加大,水位和流量再次
上涨,7月12日第二次洪峰通过王家坝(流量:4530m3#s-1,水位:28.79m)"7月13~
18日降水减弱,水位!流量迅速下降"7月21~22日的降水过程造成2003年淮河流域的
第三次洪峰"从总体上看,三次洪峰逐次递减,水位在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之间振荡"
正阳关(图5b)!蚌埠(图5c)!洪泽湖(图5d)的水位和流量变化幅度均小于王家坝,三
次洪峰总体呈逐次递减特征,但递减幅度明显小于王家坝,水位一直处于超警戒水位之
上,正阳关前两次洪峰过境时都超过了保证水位,而蚌埠和洪泽湖均未超过保证水位,蚌
埠和洪泽湖的洪水流量超过1991年"
图5 2003年6~7月水位(实曲线)!警戒水位(实直线)!保证水位(虚直线)!淮河流域的洪水主要是由流域内广大地区的降水汇集而成的"本文选择淮河流域
15个代表站(河南西华!驻马店!信阳!固始,安徽亳州!宿县!阜阳!寿县!蚌埠!霍山!合
肥,江苏盱眙!射阳!高邮!东台),求取其逐日平均降水量,并计算得到淮河流域1954年
至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期间
逐年降水量(图3)"由图3可以看到,
历史上淮河流域大洪水都与此曲线对应
较好,基本反映淮河流域多年降水特征;
2003年淮河流域的降水比常年明显偏
多,比1991年多122mm,但比1954年
少64mm,是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个多
雨年份"2003年淮河流域降水量与
1954!1991年同期降水量差值图(图4)
也说明了这一事实,表明本文所选15个
站点基本上能代表淮河流域降水状况"
图3 淮河流域1954~2003年6月21日
~7月22日降水量变化
从图4b可看到,无论是6月1日~7月22日还是6月21日~7月22日期间,2003年淮
河流域降水均多于1991年同期"6月1日~7月22日,一般偏多50~100mm,安徽北
部!河南大部!山东南部偏多100~300mm"而在2003年强降水时段(6月21日~7月
22日),一般偏多60~200mm,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偏多300~400mm"2003年6~7月
与1954年同期相比,淮河下游的江苏北部偏多50~100mm,淮河流域中上游比1954年
偏少50~200mm,即使在强降水时段(6月21日~7月22日)也呈类似的分布"
图4 淮河流域2003年6月1日~7月22日降水量与1954年(a),
1991年(b)同期偏差分布图(单位:mm)图1 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淮河流域降水量(mm)(a)
和降水距平百分率(%)(b)(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
北侧的暖湿气流频繁地交锋于淮河流域,造成6月22~23日!24~27日!29日至7月3
日!4~7日!8~11日!12~13日!21~22日共7次强暴雨天气过程"7次暴雨过程降雨
的时空分布如下:
(1)6月22~23日,受副热带高压北抬和低层切变线的共同影响,山东中南部!河南
大部!安徽大部!江苏中北部!湖北东部出现大暴雨天气过程,雨带呈东北)西南走向,有
3个强降水中心,分别位于湖北麻城!河南商丘和山东沂南附近"降水量一般为50~100
mm,其中湖北东部大别山区,河南东部和南部以及山东南部的降水量达110~190mm
(图2a)"强降水主要出现在23日,日降水量超过100mm的站数达49个,日降水量超过
150mm的有5个,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湖北东部"这是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的第一次
强降水过程"
(2)6月24~27日,主要雨带南压到江南北部,但淮河流域受补充冷空气的影响出现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分析X
毕宝贵 矫梅燕 廖要明 徐 晶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摘 要
利用地面加密资料,分析了2003年淮河流域6~7月降水的时空分布和气候统计特征
以及降水雨情!水情特征,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经
历了7次强降水过程,降水总量和洪水流量都超过1991年同期,但低于1954年梅雨期;
2003年淮河流域降水的突出特点是:雨带稳定!暴雨集中和突发性强;水情特点是:洪峰逐
次递减;造成淮河流域全线超警戒水位的重要原因是:2003年春季降水偏多!7月份副热带
高压位置偏南以及淮河中游下段河床剖面倒比降"
关键词:淮河流域 降水 水位 洪峰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先后多次发生大洪水"1991年仅安徽!江苏两省受灾
人口达到71%,农作物受灾面积占60%,直接经济损失达450亿人民币;1999年皖南!苏
北和苏南出现50年不遇的大洪水;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特大暴
雨,其雨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为历史上罕见,淮河流域雨情和水情均超
过1991年"近年来,许多气象学者对1991和1998年江淮暴雨[1~8]!1998年华南特大暴
雨[9]等过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大范围特大暴雨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利用地面
加密资料对2003年汛期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1 2003年淮河流域降水分布特征
2003年6月21日,我国主要降水带从华南!江南南部北跳到淮河流域,并在该地区
持续长达30d之久"6月21日淮河流域入汛后共出现了7次强降水过程,降水总量一般
为200~500mm(图1a),其中安徽北部!江苏中北部达500~700mm"安徽北部!河南东
南部!江苏北部等地降水总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1~2倍,局地偏多2~3倍(图1b)"
由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500hPa平均高度场(图略)可以发现,欧亚中高纬
呈两槽一脊形势"欧洲槽中不断有冷空气从阻高底部经巴尔喀什湖!黄河上游和青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