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挣扎在生化末日6:长征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9 00:22:53

什么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

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内容
民族精神教育将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弘扬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今天如果我们把长征放在整个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就会惊喜地发现:长征还具有永恒的文化意义——英勇的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所集中展现的那种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不怕牺牲、万众一心、团结进取、英勇顽强的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一次亘古未有的升华与张扬。

70年前长征完成了中国革命军事史上的重大转折,不仅使革命转危为安,而且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做了重要的铺垫和准备。70年后在长征将士的梦想早已变为现实,新中国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一个多世纪、改革开放已推进多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改善之后,当代不少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不容忽视的严重危机:道德滑坡、精神空虚、信仰缺失……随之出现了贪、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各种丑恶现象的沉渣泛起,毒化着社会风气,吞噬着人们的心灵,也在危害着国家的未来——青少年一代的灵魂……国家的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正在想方设法试图解决……

“携手新一代,唤起先驱魂。科学求发展,中华再复兴。”这是70年后在当年红军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漫漫长征路上,由三位湖南民章人士发起组织的“文化长征队”在重走长征路时向世人发出的呐喊。在物欲横流的年代,这种来自民间代表着可贵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理性的声音,虽然与社会上许多追求物质利益的喧嚣相比显得那么微弱、那么嘶哑,但由于它正向世人昭示着人类最宝贵的品质——追求精神世界的完美与崇高的重大而深刻的主题,而显得那么引人瞩目、发人深省,更富有价值。

也许,精神与物质对人类来说本来就是一种此消彼长而非简单的决定或先与后的关系。因此,追求精神的行为更能体现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本质特征,而过多追求物欲满足之举应是人本质的异化。应该承认,现实中不少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生活不但没有相应提高,反而变得更加枯萎。三位理想信义者用自己“重走长征路”之举,正在向人们宣示: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年代,人类不能沉湎于物欲之中,而更需要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美好未来的理想和精神。

由来自湖南郴州的罗范懿、李绿森、陈赞文三人组成的“文化长征队”,自去年10月18日(69年前红军正式长征的日子)开始,告别瑞金,自费徒步重走长征路,跋山涉水,辗转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数省,一路上他们发扬当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克服了许多令今天人们无法想象的困难,高举着红旗坚持徒步行军。他们向沿途的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宣讲革命导师马、恩、列、斯、毛的生平故事,启发未成年人确立革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呼吁人们勿忘长征精神。他们还像当年的红军那样,坚持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自律,尽量做到“不扰民”,努力唤起人们对红军的美好回忆(难怪有的地方群众把他们当作新时代的红军来欢迎)。他们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对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续写、继承和弘扬。黑格尔说过:“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文化长征队的价值就在于:在人们过多追求物欲满足的年代,他们重走长征路,试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贴标语、讲故事、开座谈会、访问老红军、凭吊烈士墓等形式的文化活动,纪念长征,宣传长征,唤醒人们心中久睡的理想之神,永远弘扬红军长征所展现的人类伟大的精神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长征队的队员们在对沿途的民众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三观”教育,心灵受到了空前的震撼和洗礼:红军之所以不怕千难万险,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敢于向生命的极限挑战,坚持革命,不正在于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吗?显然,每位队员真正接受了一次最为生动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如果说70年前的红军长征初期只是一种军事自救,那么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三位湖南人发起的“文化长征”也是一种“自救”,一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人,面对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同时出现的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而产生的独有的忧虑和采取的力所能及的行动——寄希望自己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唤起人们对人类伟大精神的追忆和向往,不做行尸走肉,实现人性的完善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