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先生的山:黄河带给了我们哪些灾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1 05:36:28
请列举黄河带给我们的灾难
并说明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l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但自古黄河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历朝历代斗在努力的综合治理黄河。我国劳动人民对黄河泥沙早就有认识,先秦时期就把黄河称之为浊河,西汉时有“石水六斗泥”之说。远在公元前246年修建郑国渠和公元前256-251年修建的都江堰就是以发展灌溉为目的的用水用沙和取水防洪的治河工程的光辉典范。
黄河是一条水少沙多,水沙分布不匀的河流,这一特点是由黄河流域所处的气候带和地质-地理环境所决定的。黄河干流长5400多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有西向东跨干寒和干旱,半干旱气候带,流经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青藏高原,1000-2000米的黄土高原和0-200米的华北大平原入海。
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km2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流域做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为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说也有趣,黄河下游河段就象一条摆动的龙尾,多次改变河道。

如近代历史上的1819年及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黄河下游的开封、陈留、中牟、兰考、武陟等地多次溃决、改道,冲毁农田村舍,民众损失无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毛泽东主席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经过科学家们的多次勘察,反复研究,揭示了黄河河道改变的内在机理。原来,黄河从江苏入海改为从山东独流入海后,不再影响淮河和海河两大水系的水文变化。但对于黄河这样一条多泥沙的河流来说,下游局限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流动,河床高悬于大平原之上;加上处于气候、水文长期波动变化最显著的中纬地带;黄河中、上游又流经土壤裸露、疏松的黄土高原产沙区,一旦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便形成高含沙量洪水,有时最大洪峰输沙量可达60亿吨左右。当到达黄河下游时又因下游河道受海平面和大平原地势控制及河口延伸的影响,比降很平,输沙能力明显小于中、上游来沙量,河床淤积比平常漫流时期迅速。同时因黄河下游长期形成上宽下窄的河道格局,黄河受山东丘陵山地阻挡出现的河道大弯曲呈宽窄过渡河段。突然到来的多泥沙特大洪水往往在此形成河道堵塞,河堤漫决,河流由此寻找新的低地形成河道。由此可见,中道淤积,河道高悬,河堤管理不善,洪峰通过能力不足是形成黄河改道的原因。据此,人民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清淤护堤、加大洪峰通过能力,使黄河溃决改道的现象得到抑制。
黄河以一个大S形弯曲流经中国北部,全长约4800千米(根据我国的水文资料,应为5464千米---译注)。黄河流程的最后四分之一段流过地势较低的肥活平原,那里居住着无数中国人。
由于洪水灾害,黄河有时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洪水常常夺去下游两岸许多人的生命,冲毁村庄。在4000多年中,中国人一直尝试通过筑堤和开凿水道引洪来保护这些居民区,但是,黄河继续频繁地发生洪水泛滥。
洪水泛滥时,1887年有200多万人死亡,1931年约300万人丧生,1938年50多万人被淹死。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了迟滞日军前进,在郑州以北的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这一丧心病狂的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89万人被淹死,1200万人无家可归

黄河以一个大S形弯曲流经中国北部,全长约4800千米(根据我国的水文资料,应为5464千米---译注)。黄河流程的最后四分之一段流过地势较低的肥活平原,那里居住着无数中国人。
由于洪水灾害,黄河有时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洪水常常夺去下游两岸许多人的生命,冲毁村庄。在4000多年中,中国人一直尝试通过筑堤和开凿水道引洪来保护这些居民区,但是,黄河继续频繁地发生洪水泛滥。
洪水泛滥时,1887年有200多万人死亡,1931年约300万人丧生,1938年50多万人被淹死。(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了迟滞日军前进,在郑州以北的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这一丧心病狂的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89万人被淹死,1200万人无家可归。----译注)

黄河以一个大S形弯曲流经中国北部,全长约4800千米(根据我国的水文资料,应为5464千米---译注)。黄河流程的最后四分之一段流过地势较低的肥活平原,那里居住着无数中国人。
由于洪水灾害,黄河有时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洪水常常夺去下游两岸许多人的生命,冲毁村庄。在4000多年中,中国人一直尝试通过筑堤和开凿水道引洪来保护这些居民区,但是,黄河继续频繁地发生洪水泛滥。
洪水泛滥时,1887年有200多万人死亡,1931年约300万人丧生,1938年50多万人被淹死。(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了迟滞日军前进,在郑州以北的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这一丧心病狂的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89万人被淹死,1200万人无家可归。----译注)

借海攻沙 以河治河 疏河徙沙 根治黄河 黄河定能根治!为三门峡水库昭雪平反!潼关高程定能复原!

具体方案请君浏览 郝兆忠_新浪博客:一定能根治黄河——黄河治理长远规划(三、四、五)、郝兆忠的视频空间-搜狐视频:一定能根治黄河2010年6月26日制作。

黄河之水天上来。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在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带给了沿黄两岸人民无穷的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正是一部治黄史。从上古时代的"大禹治水"直至今天仍在继续的"治黄",中华民族与黄河的抗争从来没有中断过,对黄河的治理也完成了从"避害"到"综合利用"的嬗变。黄河上一座座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保证了新中国建国以来黄河年年安澜。

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带给人们的,除了防洪、灌溉、供水之外,还有经济安全的电力,同时也赋予了黄河新的生命。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干流全长5464千米,在我国各大江河中仅次于长江。

1955年7月1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提出"在黄河的干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拦河坝和水库。依靠这些拦河坝和水库,我们可以拦蓄洪水和泥沙,防止水害;可以调节水量,发展灌溉和航运;更重要的是可以建设一系列不同规模的水电站,取得大量的廉价的动力。"、此后,按照"除害兴利、蓄水拦沙、综合利用、梯级开发"的指导方针,黄河大规模的开发治理拉开帷幕。

1997年,经修订完善后的《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通过国家计委和水利部的联合审查。修订后的规划,在龙羊峡至桃花峪河段布置了36座梯级枢纽工程,总库容1007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505亿立方米;共利用水头1930米,发电机装机容量2493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62亿千瓦时。干流工程布局由高坝水库与径流电站或灌溉壅水枢纽相间布置,形成以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碛口、古贤、三门峡和小浪底等七大控制性骨干工程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综合利用工程体系。



黄河水能资源丰富,蕴藏量虽排在长江和雅鲁藏布江之后,位居全国第三。根据1981年水力资源普查成果和其后进行的修正,黄河干支流可开发的水力资源量单站装机容量大于1万千瓦的共105座,总装机容量3421.6万千瓦,年发电量1253亿千瓦时。在我国规划建设的十二大水电基地中,黄河拥有两个:黄河上游水电基地和黄河中游水电基地。

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全长918千米。这一河段径流稳定,自然条件好,开发条件优越。规划分龙羊峡、拉西瓦、尼那、山坪、李家峡、直岗拉卡、康扬、公伯峡、苏只、黄丰、积石峡、大河家、寺沟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河口、柴家峡、小峡、大峡、乌金峡、小观音、大柳树、沙坡头、青铜峡共25个梯级开发,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597亿千瓦时。

这一河段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发电,为西北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源,远景目标是与华北、西南联网,进行水火电间及不同调节性能水电站间的补偿调节,使三大电网水火电站的潜力得以发挥;同时对黄河上、中游具有灌溉、防洪、防凌、供水等综合利用效益。

黄河中游北干流是指托克托县河口镇至禹门口(龙门)干流河段,通常又称托龙段。北干流全长725千米,是黄河干流最长的峡谷段,具有建高坝大库的地形、地质条件,且淹没损失较小。该河段初步规划装机容量609.2万千瓦,保证出力125.8万千瓦,年发电量192.9亿千瓦时。

这一河段开发经长期研究和多方案比较,拟采用高坝大库与低水头电站相间的布置方案,自上而下安排万家寨、龙口、天桥、碛口、军渡、三交、龙门、禹门口3组8个梯级,可以较好地适应黄河水沙特性和治理开发的要求。

黄河中游是黄河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河段的开发可为两岸及华北电网提供调峰电源,并为煤电基地供水及引黄灌溉创造条件;同时又可拦截泥沙,减少下游河道淤积,减轻三门峡水库防洪负担。



1961年11月18日,黄河上的第一台发电机组--盐锅峡水电站第一台4.4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多年的开发积累使黄河成为全国大江大河中开发程度较高的河流之一。至今年7月底,黄河干流上已投入运行的发电机组容量超过800万千瓦。

截至8月8日,黄河干流已建和在建水利水电工程15座,分别为龙羊峡、尼那、李家峡、刘家峡、公伯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沙坡头、青铜峡、三盛公、万家寨、天桥、三门峡、小浪底工程,总装机容量1066.7万千瓦,占黄河干流可开发水能资源的40%以上。

黄河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免除了沿黄两岸的"水患",而且在防凌、减淤、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对于沿黄的西部五省(区)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而言,黄河水电已经并将继续给他们带来巨大收益,水电产业已经成为青海的支柱产业。

事实上,黄河上的水利水电工程还有效延续了黄河的生命。今年大旱黄河来水偏少,但是,由于黄河上各水库联合调度运行,迄今为止黄河没有出现前些年频发的"断流"现象。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西部开发的热潮中,将继续以母亲般的胸怀造福她的子民们。

附:黄河上的水利水电工程

已建电站如下:

龙羊峡水电站,装机128万千瓦,年发电量59.8亿千瓦时。

李家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保证出力58.1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59亿千瓦时。一期工程装机160万千瓦已完成。

刘家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3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57.6亿千瓦时。

盐锅峡水电站,电站装机容量45.2万千瓦,年发电量20.5亿千瓦时,是在黄河干流上最早建成的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黄河上的第一颗明珠"。

八盘峡水电站,电站装机容量18万千瓦。

大峡水电站,装机30万千瓦,年发电量14.65亿千瓦时。

青铜峡水电站,电站装机27.2万千瓦,年发电量10.4亿千瓦时。

三门峡水利枢纽,1973年12月26日至1979年1月11日,先后共有5台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容量25万千瓦)并网发电,后扩机15万千瓦。

天桥水电站,电站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6.07亿千瓦时。

三盛公水电站,装机容量4万千瓦,年发电量1.78亿千瓦时。

万家寨水利枢纽,装机容量108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27.5亿千瓦时。

在建电站如下:

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是一座具有防洪、防凌、减淤、灌溉、供水和发电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控制性工程。电站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51亿千瓦时。截至2001年9月底已有4台30万千瓦机组投入运行。

公伯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51.4亿千瓦时。

尼那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6万千瓦,年发电量7.63亿千瓦时。

沙坡头水电站,装机容量12.48万千瓦,年发电量6.71亿千瓦时。

规划电站如下:

规划中的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站有:多尔根、拉西心、积石峡、小观音(或大柳树)、碛口、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