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拜托拜托,谢谢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5 19:57:26
请问有谁能告诉我有关《童年》这部书的相关信息么?各方面的都可以,最好是精彩的语言(对话)或是有关图片。
谢谢大家了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对于他所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叙述的时候,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原名阿历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市)。父亲是木匠,母亲是染坊老板的女儿。4岁时丧父,跟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高尔基从小在苦难中长大,9岁时,曾一面捡破烂,一面在郊外一所小学里念书。这是他进过的惟一的学校,而且只读了两年。11岁的高尔基便走向“人间”,独自谋生了。底层社会却成了他真正的大学。
  高尔基酷爱读书,靠自学读了很多书。长期的流浪生涯和艰苦经历使高尔基开阔了眼界,磨炼了意志,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素材,激发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强烈欲望。1892年9月,他第一次以“马克西姆·高尔基”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马卡·楚德拉》,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发表于1913年。是高尔基艺术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书中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主人公阿廖沙在小市民庸俗丑恶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的孩子的生活断面。
  阿廖沙·彼什科夫3岁丧父后,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外祖父卡希林是一个已濒临破产的小染坊老板,为人粗鄙贪婪;两个舅舅米哈依尔和雅科夫都是粗野、自私的市侩。“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一份。”这是一个典范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道:“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以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这种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灵魂的恶势力所压倒、毁灭,他反而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善良的人。这是因为,现实中除了黑暗势力外,还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是他们给了阿廖沙力量、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属于光明。
  在作品中,对阿廖沙影响最大、最深的人是外祖母。外祖母的形象可以说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她是农奴的女儿,小时做过乞丐,后来当了织花边女工,出嫁后深受丈夫和儿子的虐待。她是高尔基最喜爱的亲人。高尔基非常深情地写道:“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闲暇时,她最喜欢给阿廖沙讲童话故事。她所讲的无数民间故事和童话,不仅培育了阿廖沙对民间创作的热爱,而且最早教会了小阿廖沙以人民的道德理想辨别善与恶,使他产生了对正义事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外祖母总是以慈善、宽厚的胸怀,关爱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除外祖母外,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那个忠厚老实的教导阿廖沙要做“正直的人”的老长工格里戈里;那个献身科学的进步知识分子“好事情”,以及他先后遇到的许许多多的好人,他们都是阿廖沙的良师益友。正是这些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哺育培养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
  阿廖沙的成长,是《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苦历程。他的性格正是在铅一样的生活的重压下,在无尽的苦难及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中,在接受和认识现实中所有美好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这部作品还有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全面而真实地考察俄罗斯国民性中的强点和弱点。高尔基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特征,鞭挞了小市民的卑鄙灵魂。作者以一种沉重的心情反思并剖析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人性泯灭等,这是根深蒂固的济市民习气,是俄国人民和俄国革命的大敌。他深切地认识到,必须把民众从浑浑噩噩的沉睡状态中唤醒起来。揭露俄罗斯生活中这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这就是高尔基创作《童年》及整个自传体三部曲的直接动因。
  从表现手段和艺术风格来看,《童年》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后期创作的特点。如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人物性格刻画栩栩如生。另外,笔法凝练而质朴,感情冷静而执着,亦是这部作品的特色之一。作者将广阔、浓重的生活画面同深邃的哲理思考结合起来,伴随着细腻的对人的心理剖析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展现也未来的宏伟远景。作者在展示和批判落后、野蛮的丑恶的现实时,也让人们处看到新一代人如何在旧的基地上破土而出,并且显示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阿廖沙的形象就是这一代新人的代表。“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是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整部作品虽然写的是痛苦的过去,却洋溢着明快的乐观主义精神。

  http://laobaiyun.blogchina.com/3595818.html

  全书见此:http://www.dglib.cn/libonline/tn/index.html

高尔基: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
苏联电影回顾: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苏联电影《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都是长影于1951年译制的。影片根据饿国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的同名小说改编。《童年》反映了阿列克谢(即高尔基)的父亲病故之后,他便和他母亲、外婆一道去投靠外祖父。外祖父出身是伏尔加河的船夫,半生辛劳剩下了几个钱,在自己家乡开了一所染坊。有两个儿子,他们贪图着老头子的财产,整天吵闹着要分家。
外祖父家的老雇工和阿列克谢相处得很好。而表兄却常引诱阿列克谢去作坏事情。一天,他们叫阿列克谢把外祖父心爱的桌布放在染缸里给染上了颜色,因此阿列克谢便挨了外祖父的鞭打。
这种多事的、奇巽的生活开始了,日子一天天飞快地过着。吉卜赛因为在那个被牙阔夫舅舅折磨死的老婆喷上按了一个十字架,被活活地砸死了。米海勒舅舅由于愤恨他爸爸加石林不给分家,就放火烧掉了自己家的染坊。染色用的硫酸爆炸起来,熏瞎了给加石林工作了三十七年的老工人葛里告里的双眼,因此被外祖父赶出门去当了乞丐。这一些残酷的事实,在年青的阿列克谢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阿列克谢认识了一个新邻居,那人绰号“好事情”是一个进步的革命者,阿列克谢常常到他那儿去玩。有一天,他忽然要走,阿列克谢和一些小朋友们送他到河沿上了船。回来的时候就看见警探到外祖父家来打听“好事情”的下落,要抓他。
阿列克谢结交了一群小朋友们,其中有一个跛脚的孩子,成天盼望着能到野外去看一看。
不幸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外祖父家破了产,外祖父像葛里告里一样,也当了乞丐。阿列克谢的母亲迫于生活只好再嫁。她忍痛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和孩子,跟着新嫁的丈夫上了莫斯科。阿列克谢也不忍再让外婆来养活他,就同那些朋友们一块在垃圾堆“拾破烂”过生活。
“别坐在家里啦,外边去吧……”外祖父终于向小阿列克谢这样说了。
于是阿列克谢挥着手向他的小朋友们告别。“向生活前进……”童年的高尔基就这样走进了“人间”到社会上去了,他开始了他幼年的劳动的流浪生活。
《在人间》描写幼年的高尔基到了“人间”,在一个远房亲戚绘图师那里当学徒。这家里充满了愚蠢无聊的气息,饱受着这一家婆媳的虐待。高尔基并未忘掉学习。他的言语行动,感动了邻居的一位有钱的夫人经常的借书给他读,他在这期间内对俄国的伟大作家普式庚、果戈里等有了认识。
高尔基忍受不了绘图师家的虐待,又因被酗酒的士兵诬赖为偷盗的缘故,他终于出走了。他在伏尔加河上的“善良号”船上当了洗碗工,在船上他结识了厨师史慕莱一个粗壮而极爱读书的人。史慕莱促使了高尔基相信书本的伟大意义,并且爱书本。因此高尔基一生感念史慕莱,并且称他为自己的第一位教师。
在船上他因为不肯和侍役赛略什卡等下流之辈同流合污盗卖食堂器皿,便被他们陷害而遭到无理的解雇,他离开了轮船。
高尔基又到一家圣像作坊里当了学徒。在这里,画师们都深深地爱着他。他们夸奖他说:“你能够亲近人,并且正面对人”。
但高尔基不能忍受那种非人的残酷的被剥削生活,他要反抗,要斗争,他在画师们中间朗读莱蒙托夫的诗鼓舞了画师们。
作坊主人欺高尔基年幼,想用言语威胁、金钱引诱使高尔基吐露出画师中的进步活动。但高尔基没有受他的骗,当场痛打了主人一顿,又离开了圣像作坊。长久流浪的高尔基又回到了外祖父母的家里,拾柴捕乌帮助二老度日。过了冬天他便又重新踏上了人间的路程,这时他已经长成为一个青年了。
《我的大学》描写经历了孤苦的童年、饱尝了人间辛酸的高尔基,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了美丽的喀山城。他寄住在好友泼列特涅夫的家里。这里是个人间地狱。在低湿的房子里,人们拼命的喝酒,咒骂着生活,殴打着自己的妻子……而那些沙皇的警察们,却像猫头鹰似的盯着人们,搜寻着革命者的纵迹。高尔基在一次警察逮捕人的时候,因为卫护一个朋友,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
贫苦的生活压迫着高尔基,入大学读书的理想早已成了泡影。生活成了问题,衣服破烂了,没有鞋子,甚致没有面包,他只得在伏尔加河边上流浪。他和脚夫、小偷、乞丐们生活在一起,在大雨迷蒙的河上劳动着。虽然生活是困苦的,但他在劳动中感到极大的愉快,并且时常用做工得来的钱买书读。
到了秋末,天气渐渐冷了,流浪的生活再不能维持下去了,高尔基便在一家面包店里找到了工作。他和十几个工人,在阴暗的地窖里,每天做着十四小时的工作。白天揉面,给老板喂猪,到了深夜就睡在坑葬的地板上。在工作的空隙里,高尔基时常给他的伙伴们读着富有革命思想的书,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鼓励他们起来反抗老板。这样一来,他很快就惹起了老板的讨厌,和沙皇警察的注意。老板用各种方法威肋、利诱,想使高尔基屈服。但高尔基不但没有屈服,反而更加蔑视他了。沙皇的警察跟踪他,威吓他,但高尔基并不害怕,他参加大学生们的秘密小组。并把更多新的知识与革命思想灌输给他的伙伴——工人们。工人们反抗老板的情绪随着阶级觉悟的提高而增长了,终于在高尔基的领导下,他们罢工了。老板也不再威风了。这时工人们才了解到:只有勇敢地向阶级敌人做斗争,才能得到做人的权利,才能活下去。高尔基离开了面包店。一向和他在一起的好友泼列特涅夫,因鼓动罢课而被捕了,不久又传来他外祖母死去的消息,他觉得孤独和苦闷,他想到了自杀。在一个冬季的晚上,他用手枪射穿了自己的左胸。
但他没有死,他被送到医院去了。在静养期中,他的老朋友们面包店的工人们前来探望他。他知道自己错了。便决心恢复自己的健康,长久的活下去。
伤养好了,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了久居的喀山城,又重新走上了流浪的道路。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对于他所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叙述的时候,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原名阿历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市)。父亲是木匠,母亲是染坊老板的女儿。4岁时丧父,跟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高尔基从小在苦难中长大,9岁时,曾一面捡破烂,一面在郊外一所小学里念书。这是他进过的惟一的学校,而且只读了两年。11岁的高尔基便走向“人间”,独自谋生了。底层社会却成了他真正的大学。
高尔基酷爱读书,靠自学读了很多书。长期的流浪生涯和艰苦经历使高尔基开阔了眼界,磨炼了意志,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素材,激发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强烈欲望。1892年9月,他第一次以“马克西姆·高尔基”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马卡·楚德拉》,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发表于1913年。是高尔基艺术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书中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主人公阿廖沙在小市民庸俗丑恶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的孩子的生活断面。
阿廖沙·彼什科夫3岁丧父后,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外祖父卡希林是一个已濒临破产的小染坊老板,为人粗鄙贪婪;两个舅舅米哈依尔和雅科夫都是粗野、自私的市侩。“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一份。”这是一个典范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道:“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以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这种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灵魂的恶势力所压倒、毁灭,他反而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善良的人。这是因为,现实中除了黑暗势力外,还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是他们给了阿廖沙力量、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属于光明。
在作品中,对阿廖沙影响最大、最深的人是外祖母。外祖母的形象可以说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她是农奴的女儿,小时做过乞丐,后来当了织花边女工,出嫁后深受丈夫和儿子的虐待。她是高尔基最喜爱的亲人。高尔基非常深情地写道:“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闲暇时,她最喜欢给阿廖沙讲童话故事。她所讲的无数民间故事和童话,不仅培育了阿廖沙对民间创作的热爱,而且最早教会了小阿廖沙以人民的道德理想辨别善与恶,使他产生了对正义事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外祖母总是以慈善、宽厚的胸怀,关爱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除外祖母外,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那个忠厚老实的教导阿廖沙要做“正直的人”的老长工格里戈里;那个献身科学的进步知识分子“好事情”,以及他先后遇到的许许多多的好人,他们都是阿廖沙的良师益友。正是这些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哺育培养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
阿廖沙的成长,是《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苦历程。他的性格正是在铅一样的生活的重压下,在无尽的苦难及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中,在接受和认识现实中所有美好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这部作品还有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全面而真实地考察俄罗斯国民性中的强点和弱点。高尔基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特征,鞭挞了小市民的卑鄙灵魂。作者以一种沉重的心情反思并剖析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人性泯灭等,这是根深蒂固的济市民习气,是俄国人民和俄国革命的大敌。他深切地认识到,必须把民众从浑浑噩噩的沉睡状态中唤醒起来。揭露俄罗斯生活中这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这就是高尔基创作《童年》及整个自传体三部曲的直接动因。
从表现手段和艺术风格来看,《童年》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后期创作的特点。如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人物性格刻画栩栩如生。另外,笔法凝练而质朴,感情冷静而执着,亦是这部作品的特色之一。作者将广阔、浓重的生活画面同深邃的哲理思考结合起来,伴随着细腻的对人的心理剖析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展现也未来的宏伟远景。作者在展示和批判落后、野蛮的丑恶的现实时,也让人们处看到新一代人如何在旧的基地上破土而出,并且显示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阿廖沙的形象就是这一代新人的代表。“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是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整部作品虽然写的是痛苦的过去,却洋溢着明快的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