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的战斗机:成都人请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17:01:04
牛市口原来是卖牛的,草市街原来是卖草的,骡马市是卖骡马的。那双林路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双林路原来好像不是卖东西的)?
虽然我是成都人,但是对成都好像不太了解(惭愧啊,惭愧啊),如果可以,麻烦再告诉我一些成都的特色(尽量是那种别人一听就知道那是成都的特色)。如杜甫草堂又名什么,诗圣杜甫曾在那儿作出著名诗篇等等。

梓潼错讹半世纪
  成都有3条街均把街名写成“梓幢”,变成了梓幢街、梓幢正街、梓幢桥西街,其实这梓幢的“幢”宇,是误笔,应该为“潼”字。
  查阅志书地图得知,冠以“梓幢”的街名,在清同治《成都县志》和晚清《成都通览》均记载为“梓潼”,并无所谓“梓幢”的街名。但到了1940年,当时的《成都城区图》上就出现了梓幢街、梓幢桥街,从此,梓潼就误为了梓幢,算起来变讹已达半个世纪之久!
  梓檀与梓潼的意思迥然不同。梓幢为木名。而梓潼却是东汉时期的一个郡名。究其变讹之故,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一人写错众人仿效,谁又有空闲和心思来更正呢?街名取为梓幢不可理,梓幢与梓潼意思又相去甚远,这与成都素来“好文”的民俗不无相左,令人遗憾。鉴于此,成都市地名办公室1990年正式把三条街的“梓幢”更名为“梓潼”,恢复了历史本来的面目。

  树德巷与树德里分男女。
  在成都宁夏街西侧,有两条小巷,一条是树德巷,另一条是树德里。
  以前,小巷西边有两寺,一名欢喜寺(又名喜禅寺),一名西来寺。1929年,国民革命军29军副军长孙震在成都兴办私立学校,先后捐资办了4个小学。1932年第一班毕业,需升初中。为了使莘莘学子能继续读书,于是在三小的基础上开办了树德初级中学,分男女生部,女生部在树德巷、男生部在树德里。欢喜寺和西来寺随之被划入树德中学校园内。解放后,男女生两部合并,1953年改名为成都市第9中学,1989年恢复树德中学校名。由于两条小巷系树德中学男女部所在地而得名,故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两条芙蓉街被更名
  成都有不少别名,“芙蓉”城著称至今,历代诗人题咏不少。而且,历史上成都确有两条街道称为芙蓉街。
  一条是现在的陕西街。明代时,皇城东侧遍种梨树,两侧种木芙蓉。形成街道后,分别以梨花、芙蓉命街名。1663年,旅川陕人为祀奉祖光哲贤,议事会商,听戏赏玩,便修建了陕西会馆(现蓉城饭店处)。他们为了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凡遇到小孩便给点小钱,教其唤此街为“陕西街”,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陕西街遂因馆得名,而“芙蓉街”之名却鲜为人知了。
  另一条街就是现在的帘官公所街。清代,成都知县张人龙比较重视教育,便筹资购民房,建立了成都芙蓉书院,街名也因此而叫芙蓉街(暑袜北街附近)。芙蓉书院后来迁至青龙街。原院址也改为帘官公所,即乡试监考官和阅卷官的住所。为表示他们不与外界接触,“不开绿灯”,门口垂帘办公,以杜弊端,街名也就改作帘官公所街了。

  “神秘”的五块石
  成都有两条异地同名的地名“五块石”,一个在火车北站立交桥附近,一个在青羊宫东南。前一个“五块石”是因为五块条石铺成的桥而得名,而后一个则被传为是因古蜀国墓志而著称。
  清嘉庆《四川总志•山川》载:“五块石,府城南二里。”今石已不存。成都由内湖变成平原,石头稀少,需从百里以外运来,古蜀交通困难,石头就更显得珍贵。古蜀“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这种墓志石其实就是显贵的象征。也许,这可以为五块石是古墓志作一佐证。据四川省各市县(地名录)来看,省内尚有双流、宜宾、营山、达川等县市存在“五块石”地名,成都的五块石不会是孤立或偶然的现象。
  五块石的“五”,在古代是一个神秘的数字。“五”字音通”无”字,五、无均有极意(最重、最大数)。西周典籍以五为极数,如“五刑”、“五礼”、“五声”等,具有复杂内容和辩证法因素的五数密切相关。古蜀传说中能屙金的“五石牛”、大力士“五丁”,都是神奇之物。可见,墓志石不用四块、六块,而用五块,说明了古蜀人对五字的偏爱,乃至崇拜,从而赋予五块石以神秘的色彩,引起后人对先人的敬仰和思念。

  梓潼错讹半世纪。最前卫的街道:芳草街。最奢华的街道:琴台路。
  树德巷与树德里分男女。最火爆的街道:黉门后街。最温馨的街道:滨江东路。
  两条芙蓉街获新名。最大气的街道:人民南路。最神秘的街道:天涯石街。
  “神秘”的五块石。最有财富味的街道:总府路。最繁忙的街道:荷花池。
  最古典的街道:宽巷子。最具男人味的街道:体育场路

  旧成都有首童谣,家家户户小儿女口口传唱,竟不知其由来:红白萝卜三下锅,汤汤水水摆一桌,牛杂拌,切得薄,熟油辣子各放各。客来了盖锅,客走了揭锅,一家人吃得笑呵呵。据传,这应该就是肺片的最早原始版本。

  民国以来,在皇城坝,二仙庵等处出现了提篮卖卤牛肉及肺片的小贩,每斤约一百文钱。这民间小吃发展到鼎盛时,传闻成都的九门十二个石狮子下人群簇聚的地方都游动着卖肺片的提篼客。肺片切得约铜钱厚薄,巴掌大一片,用竹筷子穿着卖,红亮鲜香,惹人垂啖。现在想来,那种提篮串街,现场制作的经营方式,可以说是现代串串香的前身。

我记得有一本书就是专门介绍成都地名是怎么得来的,它是三本一套,另两本好象是介绍成都的文化和饮食的,你可以去西南书城看看,那上面的介绍比较详细!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去买来看看

en

我是过客,真是大开眼见!

真是的在成都这么多年了都不知道,惭愧

洗面桥就是农民进城卖东西时在桥下洗脸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