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男高音演唱会:求斯大林平身简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5 18:42:58

苏联领袖斯大林生平简介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 18:52 新浪军事
生于: 1879年12月9日生于格鲁吉亚哥里;
卒于: 1953年3月5日;
简要生平 斯大林(1879年~1953年)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战略家,苏联大元帅。生于格鲁吉亚哥里城一鞋匠家庭。1894年进正教中学读书,开始参
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1年3月开始职业革命家生涯,投身俄国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先后被捕 7次,流放6次。1903年被选进党的高加索联盟委员会。曾参加俄国 1905年革命,捍卫并执行布尔什维克的战略和策略。1912年被增补为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委员,并领导中央委员会俄罗斯局的工作。1917年 5月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0月主持党领导武装起义的革命军事总部,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胜利后,他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在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先后担任全俄中执委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南方、西方、西南等战线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转战各地,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卓越功勋。
1922年4月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党中央 总书记。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他领导苏联党和人民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为国防奠定了牢固的经济技术基础。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担任国防委员会 主席、国防人民委员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动员、组织和领导全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依靠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及其总参谋部,及时作出 战略决策,制定战略计划,组织战略协同,组建和使用战略预备队,先后取得了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等一系列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曾参加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的会议,在推动世界反法西斯 联盟的建立和巩固,制定打败德意日法西斯的战略决策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战后,斯大林担任苏联共产党党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苏联武装力量部长,领导苏联人民恢复和发展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加强国防建设,迎接“冷战”的挑战。
在斯大林的一生中,军事活动占有重要地位。他对苏联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斯大林是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在一生中也犯过许多错误,特别是肃反扩大化、搞个人迷信、后期思想僵化和把苏联一国经验绝对化等,给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不良影响。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患脑溢血在莫斯科去世,终年73岁,被葬于莫斯科红场。
军衔: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时期被授予苏联元帅(1943年3月6日),苏联大元帅(1945年6月27日),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苏联英雄称号(1945年6月26日),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39年12月20日)。
受嘉奖情况: 1枚苏联英雄奖章,1枚苏联劳动英雄“镰刀斧头”奖章,3枚列宁勋章,2枚“胜利”勋章(1944年7月29日和1945年6月26日),3枚红旗勋章,1枚苏沃罗夫一级勋章(1943年11月6日),共计9枚勋章,5枚奖章,第一骑兵集团军军刀1把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赫-巴托尔”勋章1枚(орден Сухэ Батора)

在斯大林身边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新中国建国前后,那时,中国共产党领袖刘少奇和毛泽东先后访问苏联,在苏联,汉学家尼·费德林受到了重视,他进了克里姆林宫,参加了斯大林同刘少奇、毛泽东的会谈。在斯大林身边,他目睹了这位领袖的多疑和偏执,也感受了这位领袖非同寻常的个性和魅力。

A 斯大林亲拟电稿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刘少奇访问苏联时,有一次,斯大林在“远方别墅”会见刘少奇,当时需要把一份重要情报寄给北京的毛泽东。

斯大林对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说:“我认为我们应立刻把这问题通报毛泽东同志,让他了解我们的观点。同志们,你们有意见吗?”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总是不发表意见,所有的人都明白,领袖怎么说,就该怎么办。

“那么谁来起草电文?”斯大林又说。

没有人打破沉寂。

“既然一致同意发通报,那么现在……马林科夫同志,你来动手怎么样?”那一位坐在那里没有反应,不过,他的耳朵似乎竖起来了。

“那么我们请……算了吧,还是不求人,我自己来。”斯大林断然地说,他把打字员叫来,一面口授,一面沿着会议桌走来走去。

我把他口授的内容给刘少奇翻译,后者十分专注,一字不漏地听着。斯大林说得很慢,一字一句斟酌着,仿佛要把每个字都刻下来一样。每讲完一句就停一下,提醒打字员严格按照他的要求打上标点符号,不要任意改动句子。他说得干脆利落,而且只说一遍不再重复。后来我也渐渐适应了他的做法。

口授完毕之后,斯大林要求迅速打印出来,在座者人手一份。不一会儿,每人面前都放了一张印好的通报,文字只占半页左右。应刘少奇的要求,我又把印好的文本翻译了一遍。文本异常简练,没有多余的字,也没有多余的标点符号。顿时,我对领袖敬佩得五体投地,这是扎扎实实的本领,决不是卖弄聪明信口开河可以得来的。

念完文本,斯大林又对在座者说:“看完请大家发表意见,有没有补充或删节?”

谁都不吭声。刘少奇首先打破沉默,他说:“写得好极了,斯大林同志。通报简明扼要。感谢您,祝贺您,斯大林同志。”

是的,是的,好极了。别的人马上一个个附和:“我们祝贺您,斯大林同志……”还有其他一些赞美词,如光荣光荣之类,他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可以膜拜的偶像。

B 他的脸上有麻点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来到莫斯科,他和斯大林的第一次会见在克里姆林宫的斯大林办公室举行。我负责陪同毛泽东,担任这次和以后几次会见的翻译。

打开门,斯大林坐在办公室的最里端,我们需穿过房间才能到达他跟前。他慢悠悠地站起身来,离开办公桌,不慌不忙地走过来。他的神态沉稳凝重,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

“您好,斯大林同志。”毛泽东激动地说。

“欢迎您光临,毛泽东同志。”斯大林的声音不高,停一下,又说:“您比我想像中更年轻,更健壮……”

接着斯大林请客人在一张顺着墙放的长桌旁就坐,那是一张专用的会议桌。

“请毛泽东同志对面坐,我们好面对面地谈。”东道主向我指了指客人的坐位。斯大林的动作不大,手势平缓,胡子里透出友善的微笑。

毛泽东坐下,他的随行助手师哲坐在他近旁,斯大林转过头对我狡黠地笑了笑,压低声音轻轻说:“你坐到桌子顶端主席座上去,那里方便些,也不会影响我们……”

我们靠得很近,我第一次看清了斯大林的脸,脸上有天花留下的麻点。

我觉得自己在这是个多余的人,即使没有我,宾主也会谈得很高兴。但是出于礼貌,只得硬着头皮坐下来。这完全是语言上的需要,因为一方讲的是俄语,而另一方只会讲汉语。接下来的几个故事便发生在斯大林和毛泽东的会谈中。

C 汉字引来的疑惑

有一次,毛泽东在回忆同国民党军队战斗的艰苦岁月时,介绍了共产党军队被敌军包围的情形。当时的形势极端危险,多次冲锋而未能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于是指挥员号召战士:“不畏艰险,视死如归。”

当时我听不懂这种概括性的口号,便请毛泽东用汉字写在纸上。并请他解释一下这个字的意思。

“你的秘密活动要搞多久呀?”耳畔传来了斯大林的声音。想像一下我当时的感觉吧,好像被电击中一样。对于斯大林的喜怒无常我是早有所闻的。他总觉得有许多幽灵在他身边活动,每走一步都见得到叛徒、奸细和人民公敌的影子。

“是这么回事,我在理解上有困难……”我连忙解释。

“你的困难是不是拖得太久了?”这是警告性的谴责,起码我这样认为。

“有一个字弄不懂……”我又试图说明。

“你是不是想使我们陷入中国学的迷魂阵?”他还没有罢休。

“就只一个字,它的意思译不出来……”我赶忙说。

“那就劳驾把这个字和整个句子都按字面直译吧!”主人不容分辩地说。

我遵命照办。当时在我的眼里斯大林是一位语言专家。他沉吟了一会儿,问道:“毛泽东同志是怎么解释的?”

“我也想知道呢,不过他什么都没说。”我回答着。

“那就继续搞你的秘密活动吧!”斯大林没有转过头来。这时,幽灵一般的贝利亚,他那鸢一样犀利的目光透过夹鼻眼镜朝我的方向闪了几眼。贝利亚并不参加讨论,他在场纯粹是监视别人的一言一行。我似乎感到,他那尖利的目光正在宣判我的死刑。

我再次向毛泽东求教。他说,这话出自中国古代名将岳飞之口。他还说:“‘归’在这里不作通常的‘回来’、‘再来’解。在中国历史上,‘归’的原始含义是‘回到原本状态’,因此,这个成语应该理解为:‘藐视一切困难和痛苦,像看待自己回到原本状态一样看待死亡。”

斯大林听完毛泽东的解说和我的翻译之后,沉吟了一下,轻轻说:“这位将领,真是有勇有谋啊!”

顿时,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把我的脑袋从断头台的刀口上拉了出来,我如释重负。

D 斯大林的葡萄酒

有一次,会晤照常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进行,我坐在毛泽东一侧。他悄悄问我,为什么斯大林要把红白两种葡萄酒混合起来喝,而别的同志却不这么做。我答不上来,要他问问斯大林本人,但是毛泽东不好意思,他说这样问不合适。

“你们在说什么悄悄话,不能说给别人听听吗?”斯大林的声音从我背后传来。我吓得哆嗦一下,转过脸来,正好碰上斯大林透过夹鼻眼镜射过来的严厉目光。这双眼睛随时在瞄准着大家。我明白,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天有不测风云,随时都可能大祸临头。

“哦,他在问……”我嗫嚅着。

“是吗,问什么呢……”斯大林冷言冷语。

“毛泽东同志问,您为什么把不同的酒掺起来喝,而别的同志却不是这样喝。”我一口气说了出来。

“那你干嘛不问我?”他紧盯着我问。

我早已发现主人对我不信任。他患有多疑症吗?是经常性的吗?对所有的人都怀疑吗?一连串的疑问从我大脑中掠过。

“对不起,是毛泽东不让我问,他怕这样问不礼貌。”

桌子对面发出一声冷笑。

“那你在这里该听谁的呢?”斯大林狡黠地问,胡子下面带着几分笑意,他开始向客人解释:“这是长期来的习惯了,每种葡萄酒都有自己的味道和醇香,特别是格鲁吉亚酒。我觉得红酒中渗一点白的味道更浓郁,就像一束鲜花散发着多种花的香味。”

“斯大林同志,那你更喜欢哪一种呢?”毛泽东问。

“我么,更喜欢白葡萄酒。不过我也相信红葡萄酒的好处。以前,在流放期间我患了伤寒症,监狱里一位好心肠的狱医悄悄给我一点红葡萄酒,大概是西班牙酒吧,把我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起码,我是这样相信的。从此以后,我才知道葡萄酒的疗效。”斯大林若有所思地说。

E 惊心动魄的一道菜

在一次宴会中,“费德林同志,”斯大林对我说,“请你把盘子递过来。”

我走到他跟前,他像往常一样,眼睛看着别处对我说,“你来尝尝这个菜。恐怕你从来没吃过哩……说不定,是头一回也是最后一回。”他加上一句,眼睛仍然望着别处。我心里嘀咕,为什么要扭转脸说话呢,难道我就这么让他讨厌吗?平时人们交谈,总是望着对方的眼睛,这是一个基本态度。眼睛也是会说话的,起码有助于理解。

我感谢他的款待,但是并不感到快活,心里老是忐忑不安。女服务员上菜时,同主人悄悄说了几句,她没有把这个菜撤到摆餐具的小桌上而是留在斯大林身边,我想起斯大林说的“头一回和最后一回”,就似一只受惊的寒鸦,警觉地注视着他们。

“费德林同志,味道如何?这个菜你喜欢吗?”斯大林马上就问我。

“对不起,斯大林同志,我,我……”我紧张地勉强说了一句,“做得很精美……”

牙疼不等于没有胃口。

“那你怎么不说话?”他没有责备之意,我却仿佛被戴着羊皮手套的手轻轻抽了一下。

这个菜确实很好吃:火鸡的肝,加上辣椒和盐,完全是高加索风味。不过中国有句古诗:“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款待了我,我仍然惶恐不安。

一切总算对付过去了。我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结果还算好,没有恶意没有中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自有分晓。(司马林/整理)

斯大林为何最后一刻下令别碰希特勒?

据俄罗斯《论坛报》报道,苏联英雄、卫国战争参加者、作家卡尔波夫用了数十年时间亲自调查1941—1945年卫国战争的某些事件,依靠保存下来的零星档案,以及对参战将领和特工、外交家的访谈,试图为卫国战争史填补空白。

传闻一:莫斯科保卫战期间斯大林建议德国停战,共同打击英美

这样的谈判确实举行过,在1942年2月20—27日。当时的情况很像列宁在1918年为了拯救年轻的苏维埃俄罗斯而缔结了相当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斯大林看到,红军损失严重,大多数军工厂正在向大后方撤退,急需喘息时间。最高统帅下令情报机关同德军指挥部联系,以他的名义建议停火。

到德军占领下的姆岑斯克参加谈判的苏方代表是副内务人民委员梅尔库洛夫,德方是党卫军参谋长沃尔夫。斯大林建议,1942年5月5日6时到8月1日18时全线停止军事行动,随后德军应撤到事先商定的界线,并在1943年底前与苏军一起对英美开战。文件还说,苏联准备考虑对德媾和条件,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到国际犹太人组织头上;如果德方拒绝,德军将被击败,德国将不复存在。

梅尔库洛夫1942年2月27日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说,德方建议停火后把战线现状维持到1942年底,苏联政府应立即把犹太人送到极北地区的集中营里消灭;在随后的世界格局中,德国要求统治拉美、中国和阿拉伯世界。

苏方表示无法接受德方要求,谈判中断。斯大林没有出卖本国的犹太人。

卡尔波夫认为,斯大林想同德国一起对英美开战是一种策略手法,目的是赢得时间。

传闻二:苏联特工机关制订了消灭希特勒的计划,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斯大林在最后一刻放弃

早在1941年苏联就准备谋刺希特勒。当时苏联情报机关推测,希特勒会像拿破仑一样,在攻占莫斯科后亲临苏联首都。情报机关成立了几个小组,准备了好几套方案。但德军并未攻下莫斯科。

第二个计划是1942年制订的,当时获悉希特勒要到德军占领下的乌克兰文尼察的野战指挥部。当时正在敌后的苏军颠覆队队长、资深特工梅德韦杰夫被责成执行这项任务。但行动失败。

最接近于成功的是老特工苏多普拉托夫和伊林筹备的“连环套”。他们通过希特勒的亲信,步步接近“元首”。第一环是名演员布鲁门撒尔—塔马林娜的儿子弗谢沃洛德,他曾投靠德国,并与希特勒宠爱的影星契诃娃一起,取得了法西斯的充分信任。第二环是苏联把弗谢沃洛德的侄子米克拉舍夫斯基派到他身边。1943年,这时情报机关向斯大林请示行动。斯大林听完梅尔库洛夫和苏多普拉托夫的报告,只说了一句话:“这事别干了。” 但米克拉舍夫斯基的线没有断。1944年,机会又来了,再次请示,斯大林指示:“希特勒不用收拾掉。”这次梅尔库洛夫大着胆子探问原因。斯大林说:“要想彻底击溃德国,我们需要希特勒。只要他活着,德国就不会同西方单独媾和。万一希特勒消失,西方就可能同他的继承人戈林等谈妥条件。这对我们不利,我们已经接近于彻底打败德国了。所以你们别碰希特勒……” 就这样,斯大林出于战略考虑,放过了希特勒。

传闻三:德国也想对斯大林搞恐怖,但没成功

希特勒曾下令弄死斯大林。

为采取行动,德国人挑选了前苏联军官塔夫林。此人在前线向德军投降,后又进入德国军事情报机关的间谍学校,他表示愿意去暗杀斯大林。打入国防人民委员部干部局和预备队司令部的两名德国间谍给他伪造了假履历,塔夫林和报务员希洛娃将装成在前线行动中负伤的苏军锄奸总局少校夫妇。塔夫林的行动方案有两个:第一方案是潜入有斯大林出席的一场庆典,用淬毒子弹对斯大林开枪;第二方案是用特制的微型火箭筒打斯大林的汽车。

但是,1944年9月5日,空投塔夫林和希洛娃的德国飞机被苏军高炮击伤后迫降,他俩被捕。塔夫林马上招供。苏方将计就计,让他呼叫德国请求支援,轻易地消灭了新派来的德国特务。这场游戏一直持续到1945年4月,德国还在眼巴巴地等结果,丝毫没有怀疑塔夫林和希洛娃已被识破。我们的反谍机关一直等到1952年,确信再也没有德国特务上钩,才枪毙了他俩。

传闻四:希特勒没死

许多人相信,希特勒并没有服用致死剂量的毒药,而是逃出了地堡,后来做了易容手术,长期隐姓埋名。

这完全是杜撰。

有许多确凿证据表明,希特勒是1945年4月30日自杀的。就以希特勒的私人司机埃里希·肯普基的回忆录《希特勒的尸体是我烧的》为例。

当时,苏军已经推进到波茨坦广场和直通帝国总理府的大街。接到这个报告,第三帝国的“元首”明白,再不自杀他就可能被活捉。他先让爱犬吞了毒药囊,然后自己和头天才成为他正式妻子的埃娃·布劳恩也服了毒。根据他的遗嘱,“元首”夫妇的遗体由埃里希·肯普基在帝国总理府旁的花园里烧掉。

传闻五:斯大林是奉贝利亚之命被毒死的

有许多根据认为,这个说法有道理。

第一,这是事态的直接见证者莫洛托夫告诉我的。他是这么说的:“完全有理由产生这样的怀疑。也许,不是贝利亚亲自动的手,而是他假手他信任的特工或医师干的。1953年5月1日,在列宁墓检阅台上,他向我、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承认:‘我非常及时地把他给收拾了……’” 第二,医师会诊材料间接证明斯大林死于中毒。据米亚斯尼科夫教授事后回忆,斯大林有中毒的一切迹象。但是,医务人员在贝利亚冷酷阴毒的目光逼视下,不得不写下了迎合他意见的尸检鉴定。

在斯大林出生地哥里镇,当地人对斯大林称颂不已,认为他是他们的骄傲,人们在晚上喝酒祝酒时,第一杯酒通常会敬献给斯大林。哥里镇大多数人认为,斯大林是位英雄和伟人,正是斯大林在这里度过的短暂时光使得格鲁吉亚闻名于世。要不是由于斯大林的缘故,哥里恐怕永远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斯大林原来名字叫约瑟夫·久加什维里,1879年出生于哥里镇的一间小屋里。约瑟夫·久加什维里是在参加革命活动后才将自己的名字改成斯大林(意为“钢人”)的。现在这间小屋保护得很好,房内家具均保持着当年原样,已成为一处朝圣之地。斯大林尚在人世时,政府就在斯大林诞生的小屋旁建造了一座歌颂这位“钢人”的博物馆。苏联解体后,曾有人建议拆除这座博物馆,但最终依然留存下来。

博物馆展览厅里摆满了斯大林的个人物品和纪念品,其中包括他早期报告卡、烟灰缸、烟斗与木桌,还有一大堆照片,记载着斯大林从一名布尔什维克基层干部直至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全过程。博物馆大厅里还展出一个斯大林去世时的铜制面具,这个面具是斯大林逝世6天后制作的。博物馆外停放着一辆鲜绿色专用列车车厢,斯大林曾在1945年乘坐这节车厢前往德国参加波茨坦会议,正是在那次会议上,美苏英三国通过了德国分治方案。博物馆在介绍斯大林生平时对苏联当年的清洗运动和饥荒事件只字不提。哥里大学一位名叫拉马德兹的历史学教授认为,博物馆这种布置方式并无任何不当之处:“我对我的学生说,斯大林是位马克思主义者和劳动人民捍卫者,他并非像西方媒体所描述的那样是位暴君。” 拉马德兹说,斯大林实现了俄罗斯的现代化,打败了法西斯主义,从而拯救了整个人类,这难道有过错?这位教授理直气壮地说:“绝对不!”

民意调查显示:过半俄罗斯人将斯大林看作正面人物

像原苏联各地数百万老百姓一样,现年67岁的斯大林孙子久加什维里对其祖父十分崇拜。在格鲁吉亚人中,以“斯大林儿子的儿子”而出名的久加什维里说:“他是位天才。”久加什维里是名前苏军上校军官。他的家位于第比利斯边上一幢破旧公寓楼里,房内到处张贴着斯大林画像,久加什维里说:“我的祖父尽一切努力保护这个自沙皇时期遗留下来的帝国 。” 久加什维里坚持认为,当年如果没有斯大林的英明领导,苏联早就四分五裂了,他充满感情地说:“他实现了这个国家工业化,并增强了国家实力,而当他离开人世时,带走的仅是一件衬衫和两件外套,与今日在瑞士银行开设了秘密账户的那些当权者相比,他看来有点像是耶稣基督式的一位人物。”

不久前,在俄罗斯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人中,超过一半的人对斯大林看法矛盾或将他看作是位正面人物,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说斯大林功过相抵。俄罗斯共产党的政治家对斯大林公开予以赞扬。他们指出,在斯大林统治时期,遭大规模逮捕和处决的人数被人刻意夸大了。

据西方历史学家估计,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被迫害致死的人数在一千万至两千万,其中许多人惨死在强制性劳改营和1932年至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时期,另有人称死亡数目还要高。“所有这一切全都是谎言”, 斯大林的另一位孙子叶夫根尼毫不退缩地说,“直到三十年代后期,我的祖父都被那些托洛茨基犹太分子包围着,这些人巧妙地操纵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正是他们这些人将人们赶往古拉格集中营,只有在斯大林叫人处决了这些人后这种行为才被制止。”

在格鲁吉亚,想找人对上述这种说法进行反驳并不容易。当然,在斯大林的故乡,并非所有人都这样看待斯大林。在离哥里镇附近,一名父亲死在西伯利亚流放地的神父对斯大林处决格鲁吉亚知识分子和宗教领导人的做法予以谴责。这位名叫谢拉菲姆的神父说:“我们不应忘记他是个独裁者。”

斯大林现年30岁的重孙雅科夫对斯大林的看法更加矛盾。雅科夫是位可爱的年轻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上世纪90年代,雅科夫花三年时间在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在苏格兰求学时,雅科夫成了一名典型西方大学生,是凯尔特足球俱乐部的一名热心球迷,并经常光顾夜总会。雅科夫称自己叫雅各(《圣经》中的人名)。

过去,雅科夫对其身世避而不谈,因为自己与斯大林的血缘关系给他带来的是更多的痛苦。雅科夫回忆说,他以前一直生活在斯大林功过是非的阴影里。最糟糕的是在苏联解体前几年,当时有关斯大林进行大屠杀的史料开始曝光,“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时代开始后,当我看报纸时心里很不是滋味。那时的报纸经常说,斯大林是刽子手。”“对我来说,最困难的事是,在我长大成人时,去斯大林化到达了顶峰。”虽然如此,雅科夫仍然为自己的身世感到骄傲:“这些天来,我对我自己究竟是谁感到心安理得,我就是一个久加什维里,它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斯大林已成理想主义者化身

随着年龄的增长,雅科夫对其曾祖父斯大林的功过有了更多了解,他现在对久加什维里家族后代仍然怀有希望,“我们的后代将不会像我或像我父亲那样经受沉重压力。我父亲是在赫鲁晓夫时代经受的,我在上学时就身受压力。不过我想我的孩子不会有很大压力,因为斯大林越来越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化身,历史已冲刷一切。”

保留家族名字已成为斯大林后人对斯大林迷恋的一种情结。当斯大林的后人在今年三月五日相聚在一起,共同纪念斯大林逝世五十周年时,其中一名年纪最小的斯大林家族成员将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依照格鲁吉亚传统,小孩中间名字取自于其父,叶夫根尼给其大儿子起名叫维萨里昂,他又将其今年七岁大的孙子起名为约瑟夫·久加什维里,这是斯大林曾用过的名字,叶夫根尼抱着小约瑟夫动情地说:“我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俄罗斯渡过的,我希望将斯大林这个名字带回到他的祖国,这样他会在那里长存下去。

该页无法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