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马尔克劳福德不训练:用唯物辨证法怎么来解释非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21:19:39
非典从好的方面可以说它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由这场非典开始,我国的科技发展,从比较侧重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向重视社会从和协调发展方向转变,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正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非典让科技亲近了生活。

那么非典从留给我们什么坏的影响呢?

有人说“非典”对经济的打击甚于金融危机,也有人说“非典”对经济的影响比伊拉克战争还“坏”。作为疫情的重灾区,“非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多大呢?

人们害怕染上非典型肺炎,就不敢去餐饮店用餐、乘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和旅游,所以,“非典”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把“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与亚洲金融危机相提并论;在加拿大,舆论认为,“非典”事件的影响不亚于伊拉克战争;在全世界,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预言,肆虐东亚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非典”,正在冲击很多国家的经济增长信心,将会把原本就比较低迷的世界经济进一步推向谷底。

作为疫情重灾区的中国,“非典”对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深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坦言:“非典型肺炎对我国旅游、交通、商贸和对外交往等活动造成的暂时影响是难以避免的。”

宏观经济:遭遇新变数

今年第1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比去年同期加快了2.3个百分点。这一增长速度出乎不少人的预料。如果有人由此进一步追问,“非典”对中国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是否也能精确到GDP增长率的话,那么,答案将会如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姚景源日前所说,“非典”对中国经济肯定有影响,但对全年GDP影响如何,现在作判断还为时过早。如果撇开数据的精确预测,仅分别从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马车来分析,“非典”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还是能作出一个大致判断的。“非典”对中国消费的影响,事实上已经显露出来。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商委日前发布了《关于认真做好流通领域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节日期间不搞大型的、客流集中的商业促销活动。从全国情况来看,往年的旅游黄金周一般也是全国消费黄金周,但今年的“五、一”假日随着防止“非典”大规模扩散作为第一目标的确定,集中消费的潜能就势必消失。由于近年来,中国一直推行的是以扩大内需为主导的政策,因此,可以说,“非典”对我国消费的影响有多大,对我国GDP的影响也将会有多深。但具体影响程度,近期主要看对“非典”扩散的有效控制程度,从远期看,主要由彻底战胜非典型肺炎的时间表决定。透过对出口的影响来看,“非典”对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的钟伟先生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投资和消费是万亿人民币的规模,而净出口充其量不过是千亿人民币的规模。如果考虑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话,需要考察外资在中国投资中的比重以及中国净出口的变化。而外资在中国投资构成中从来都在1/3以下,净出口则始终维持在占GDP约2%-3%的水平。从粗略定量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是明显的内需主导型,自1997年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和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未超过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非典”对中国的出口不管有多大影响,对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都很有限。“非典”通过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造就业和技术外溢方面,而不是GDP的增长率方面。毋庸讳言,作为“非典”重灾区的中国形象,对投资人的负面影响是一时难免的。事实上,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出现了一些歧视华人、“妖魔”化中国的现象,其中美国《华尔街日报》的《隔离中国》评论就是代表。这种情况下,专家预测,像首季高速的FDI(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以后的确难以维系!但令人欣慰的是,由于外资在中国固定资产和存货投资中的重要性都不高,因而,FDI的流入和商品出口对中国的意义,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创造就业和技术外溢方面,而不是GDP的增长率方面。专家分析说,“非典”是继伊拉克战争之后,中国经济面临的新变数。

旅游观光:春天里的寒冬

旅游业是受“非典”疫情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以新加坡为例,该国每年旅游业创汇达45亿美元,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以上,而在今年3月份,游客总人次同比下降了15%,酒店入住率不足两成。中国作为一个旅游大国,近年来随着入境游客人数的不断上升,旅游年外汇收入大约在140亿-160亿美元。但现在,由于受到入“非典”的冲击,入境游客人数开始锐减。同时,由于周边国家为了控制传染病而限制中国人入境旅游,也使出境游客人数相应减少。这样,一进一出的双双下降,对我国的旅游业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其实,“非典”对我国旅游业的最大影响,主要还是国内旅游领域。为了防止“非典”通过大规模人员流动而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扩散,有关部门在权衡了利害得失后,将“安全、健康”确定为今年旅游的首要目标而主动采取了遏制政策。由此,即将到来的“五·一”黄金周也将成为“五·一”防“典”周。国务院已决定,今年暂不实行“五·一”放长假的制度,而按法定节假日执行。与此同时,一些省市已经发文,严格控制出国、外出参观、考察、会议和学习等活动人数,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活动,各单位、学校、团体近期不要组织旅游参观活动。教育部也发出通知,要求动员学生“五·一”在当地休假,不外出旅游,外地学生不离校回家。这一切,相当于对我国的短期旅游、长途旅游下达了封杀令,旅游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餐饮服务:“食”客大减

俗话说,病从口入。由于“非典”通过飞沫和紧密型接触而大规模传染,因而,不少人对公共饮食业望而生畏。据报载,在英国伯明翰,饮食业因非典型肺炎事件闹得风声鹤唳;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华人餐饮店,都在不同程度上饱受谣言伤害而生意清淡;在美国,颇为喜爱中餐的纽约市长布隆博格,不得不在4月16日亲自在纽约华埠举行记者会后,步行至附近的中餐馆糖潮食坊宴请华裔人士,以行动回击了华埠有非典型肺炎的谣言。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非典”对餐饮服务业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据中国烹饪协会近日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十大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疫情主发地区餐饮企业就餐人数减少,影响较大的人数减少了20%,并且国外旅游团队取消订餐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交通运输:乘客锐减

交通工具是“非典”大规模扩散的潜在载体,所以,“非典”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并且首先表现在乘客的大量减少而导致交通收入的大量减少。以航空业为例,世界航空业在“9·11事件”之后,普遍面临着生存危机,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又经受了油价起伏的折腾,而今又遇上“非典”的“空袭”,无疑是雪上加霜。当然,我国的航空业也难以独善其身。据香港航空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最近半个多月,由于受“非典”的冲击,乘飞机进出香港的旅客人数减少了60%以上。一位航空业高层人士忧心忡忡地说,“非典”横祸飞来,如果再加上油价一路走高,航空业的命运恐怕只有自由落体!“非典”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还表现在手续的繁琐(尽管是必要的)以及非营运成本的相应提高上。据了解,民航总局要求乘坐飞机的旅客需填写“健康申报表”,交通部采取硬性措施,规定从事道路运输、水陆运输的企业、客运站和车船,必须坚持每天彻底打扫卫生和消毒。全封闭空调客车在运行过程中,空调系统要处于强制通风状态。非全封闭的车船在运行途中,要采取简易措施通风换气。同时,要及时发现和调查车船上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发现后要立即采取临时的隔离措施。其对防范和控制“非典”所投入的精力、人力、财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文化教育:为“安全”让步

文化、教育行业既是事业,又是产业,面对“非典”挑战,无疑将会把社会效益、公众安全、弱势群体的保护放到第一位。据报载,为有效防止“非典”在文化娱乐场所传播,一些城市的网吧、歌舞厅、迪厅、影剧院、录像放映厅等公共场所停止营业,何时开业将根据疫情防治情况而定。在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一些重要的文艺演出活动也被迫取消或推迟。可以预料,诸如此类的行动,无疑将会对文化娱乐行业造成较大损失。教育系统是全国预防和控制“非典”的重要地带。需要指出的是,“非典”对教育系统的影响最终有多大、持续时间到底有多长,后果到底有多严重,将取决于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疫情控制程度和教育单位的疫情状况。如果疫情严重,不仅将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教育质量、教育水平,同时,也会加大教育的非正常成本支出,如配备校医、配备相应的防毒设备、大规模地发放药品等。

医药卫生:出现商机

“非典”作为一种新传染病,对医药卫生行业而言,首先意味着一种严峻的挑战,因为“非典”具有医院聚集性的特点,使医生、护士等卫生岗位一下子成为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职业。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非典”也对医药卫生行业,特别是中药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商机。据报道,为尽快战胜这一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瘟疫,世界各国都在争分夺秒地研制、开发和生产抗“非典”药。尽管迄今世界上还没有针对“非典”病毒的特效药,但相对而言,中国自成体系的临床治疗方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注意。据说,不少国家都拿到了来自中国的“秘方”,那些国家的中药店都在按方抓药,中药的特效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从而为中药业迎来了新的世界商机。在北京,市药监局副局长方来英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市近千家卖中草药的药店已有多家断货,为此,北京市药监局决定在同仁堂推出预防“非典”瓶装中药液。目前,同仁堂厂内的5个大煎药锅一刻不停地运转,一天的订单就高达16万瓶。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近日维生素C及其他相关药物出现紧缺?不少医药公司将从中获益。因此?在股票市场上,医药板块受到投资者极大追捧。

http://hot.21youth.com/type.asp?id=4677&news=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