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盖伊阿苏林:《淮上渔者》的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7 09:14:21

?海与渔者

何剑禧

一、海和讨海者
迷恋大海,不过,我却不喜欢考古学家或海洋学家那些冷冰冰的,分析什么纪,什么年,什么代的报告。我不相信他们那些枯燥的死的数字。
鉴赏大海,也只是从有了人类以后的这个阶段看才喜欢。鉴赏大海,就喜欢想到人的发展,人在海上的发展;想第一个航向浩渺的烟波的人,他心中该有多少惊喜和悸动。
每次鉴赏大海,胸中涌动的,不是鱼龙飞跃的,不见篷帆的,寂寞的碧波;不是在还没有人的时候作人立的、堵墙似的黑涛;而是先民与恶风斗、与险浪争的血泪的历史。他们为了新的土地,甜美的水,或者为了不受猛于虎的苛政,不受常临的天灾的肆虐,而举帆远行。他们远行,向东海的蓬莱,南海的边陲。他们到了中国遥远的南疆一南沙;他们到了富饶的,一只绿眼睛似的台湾。他们有些定居了下来,繁衍了中国的后代;有些还要远去,远去中国的海的边陲。每次鉴赏大海,想的就是这些。每一星浪沫,该有一个中国先民的挣扎的故事。
每次看海,想的就是人。在顺德看海,就想到"蛋家",四海为家的泛宅浮家。在古代,水上居民算是闽粤蛮族,而且被视为"贱民",可是,巧得很,大抵因为水居,也叫做"龙户"。这些"龙户",却是不容陆居的;从唐代到清代还得按户纳税。他们捕鱼为业,千百年来,刻苦耐劳,胼手胝足。他们默默地生死;向海讨生活,也往往向海交出宝贵的生命。
在古典诗歌里,写农民的不少,但,写渔民的仿佛不多。记忆中就只有杨万里这首《 户》:
天公分付水生涯,从小教他踏浪花。
煮蟹当粮那识米,缉蕉为布不须纱。
夜来春涨吞沙嘴,急遣儿童所荻牙。
自笑平生老行路,银山堆里正浮家。
龙户的现实生活,在这首诗里得到一定的反映。他们不"识米",因为以蟹为粮;"不须沙",国为以蕉的纤维缉成布。他们是不许上岸的,要吃芦荻牙,也得春夜潮涨,淹过了沙嘴,才好派孩子去偷偷的砍--诗中的"急遣",可见匆促之情。写这些细节,作者是带着同情心的。他因为要坐很久的船,竟也自称"浮家"了。只是过过无伤大雅的做"贱民"的瘾而已。这,也是没有出路的写实。

二、文人钓鱼
杨万里写过龙户,但不知他有否钓过鱼。从前的文人,常把诗、酒、琴、棋、书、画并为雅事。吟诗、喝酒、弹琴、下棋、写字、绘画、都仿佛只有文人才配。然而,不知什么时候,连钓鱼也好像与文人有了关联,我想,大抵是文人都要隐居,或者在出仕前都躲那么一下子,一躲就躲到山山水水之间,就山是樵,就水即渔。樵呢,是砍柴,算是粗活,挺辛苦的;所以,樵夫,只好充当商人在深山访友时向他问路的角色。若是碰上韩信这号人,也活该他倒霉。渔夫呢,就稍有不同。渔鱼是遇文王的前奏。钓鱼也只是在那边坐着,不同于苦兮兮的砍柴过日子。这比什么都适合一个文人的身份。
读柳宗元写"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自然使人赞叹他的造景造情之妙,但也有人觉得他是在那里旁观。大雪之后,千山鸟绝,人影也不见,渔翁却还在那里为生活而苦。这是用文人的手眼把钓鱼的这种劳动写雅了。要真轮到他们去钓鱼,恐未必能够胜任。记忆之中,文人而会钓鱼的,想当以杜甫为能手。这样的印象,也只从读他的诗得来。譬如,风雨前后,微雨之中,微生物从水底浮起,鱼儿因而争吃水中微物,常出水面。杜诗即有"细雨鱼儿出","骤雨落河鱼"的句子。又譬如,鱼儿通常在早晨和傍晚最为活跃,因为那是觅食时候;一般来说,鱼获最丰,亦多在早、晚。杜甫有谓"鱼跳日映山",写的就是日暮时鱼儿的活跃情形。又,用鱼竿钓鱼,鱼在上钓之后,往往逆水流急剧斜冲,用以挣脱,或在明知敌不过岸上渔人的力量时,又向岸边直冲,企图以高速度脱出倒钩。渔人在钩不牢鱼嘴或鱼竿向上倾斜度不足时,就常常失鱼。杜甫有谓"紫鳞冲岸跃",想是已经钩上鱼儿了。他的钓鱼技术,大抵也传授过给他的儿子。住在草堂,临着流水,他不但说"新减槛供垂钓",而且说"稚子敲针作钓钩"。那不是儿子也得了他的钓鱼衣钵?即使杜甫不是真正的什么"冠军",至少他是能钓的。而且,写出的"鱼吹细浪"细节,倘没有深入观察,亲身体验,也不易办到。只是,杜甫也不免认为钓鱼是隐者之事。送孔巢父,他说:"钓竿欲拂珊瑚树",送裴二虬,他说:"把钓待秋风","独能无意向渔樵"云云,却是假话。
杜甫确是能钓者。这是从他的诗里所表现的细节推测出来,也许不免附会,但我们仍不能不佩服他观察的细微,想象的深邃。他的两首《观打渔歌》,写到鱼的受伤,写到渔人在风浪中的奋战,都在在使人觉得:若没有生活基础,单凭文字的雕琢,就刻画不出打渔生活的现实意义。
文人钓鱼,大抵很少有如杜甫的。早期的冰心在《春水》里写过这样的钓者心境:
鱼儿上来了,
水面上一个小虫儿飘浮着--
在这小小的生死关头,
我微弱的心,
忽然颤动了!
这样的钓鱼,确是"惊心"--作者惊心,读者未必动魄。怪不得吕东莱说:钓负于鱼,鱼何负于钓者。这是为弱质的心所作的解释。《春水》里还有更妙的钓鱼法:
崖壁阴阴处,
海波深深处,
垂着丝儿独钓。
鱼儿!
不来也好,
我已从蔚蓝的水中,
钓着诗趣了。
台湾的钟玲在威斯康辛的梦斗塔湖畔竟日垂钓,却只钓着"一湖溶溶的落日",也一样是"钓着诗趣了"。钓鱼,不一定有收获,这是"打渔的人儿世世穷"的缘故。这也是只有文人才有诗趣可言的。何其芳钓鱼,想来也不太济事。他写过:"寒塘上垂着寂寞的钓丝"。钓丝寂寞,是钓不到鱼,"钓着诗趣了"。受过何其芳深厚影响的台湾的黄用,也写过这样的句子;也许那是何其芳诗句的情调感染了他,和钓鱼无关,因为他的钓丝是从"威尼斯的窗口"垂下来的,而威尼斯的水巷呢,现在多的是泡沫,不是细鱼吹浪的泡沫,是污染得把鱼都赶尽杀绝的肥皂水泡沫。
然而,最"离谱"的钓者,要算是袁枚《偶过》里的:"偶过青溪上,蒙蒙野水春;钓鱼竿在地,不见钓鱼人"。
这样的钓者,不是在水里讨生活的,却还有这个闲暇,想来也是文人了。

三、渔人的形象
我不是文人,也好久没有垂钓了,竟然不觉得是什么苦事。究其原因,大抵是有好几次枯坐岸边,备受码头的船烟水臭之苦;而远港泛舟,从各方面的条件来说,都无可能。这样更有罢钓之举,还一直对自己说:期以异日。
这异日,还不曾到来。偶有闲暇翻一翻书,翻到和钓鱼有关的文字,总不禁多看几遍,也算是一种画饼充饥。画饼的次数累积起来,脑海中也莫不是钓鱼的句子,或看别人钓鱼的句子。把积累起来的句子稍微比较,却发觉在古诗里的渔人形象,往往是小孩和老头。譬如,香山居士的《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白居易去看鱼,喂鱼,小孩在那儿钓鱼。于是,他也生了感叹:同样是爱鱼,他是看鱼在水中的自得,小孩却要把鱼弄到手。
高适的两首《渔父歌》,第一首写的是一个老渔人钓鱼时的专注神情:
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
他把这位"山叟"写得象一个去世遯隐的高人,对别人爱理不理的,问他他也不说话,真比屈原碰到的还要高超。正因如此,第二首的渔父就更其飘渺了:
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
"心无所营"是与世不争了。"孤舟无定",就很有"烟雨任平生"的样子。到末了,高适还发出:"他要归何处"的疑问,越发把渔父的形象弄得神秘。为何"良久问他不开口"呢?真是拒人千里的高人么?读五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找到了答案: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我想,高适笔下的渔父,正好就是"怕得鱼惊不应人";无论高适问他多久,他也不会答话的,倒不是要做什么高人。高人的形象恐怕是诗人的主观意愿向外投射。这许多首中,还以唐人郑谷的《淮上渔者》较为可取:"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老人钓鱼,小儿烹鱼--是人间世。
其实,渔人的形象,往往是老人居多。不久前见过一个陶制渔夫,栩栩如生,脸上须眉,都有动感,也是个老人。渔人,无论在岸上,还是在水上,都是经霜经雪的形象,正是"轻舟一叶一轻篷,上有萧萧白须翁"。渔人不但与较大的年纪不可分,也是和酒密不可分。以前读张乔的《渔者》:"首戴圆荷发不梳,叶舟为宅水为居。沙头聚看人如市,钓得澄江一丈鱼"。四句读毕,就立刻想到:一丈鱼,该换到不少斗米吧?宋人诗里也有说:"得鱼去换红蒸米,呼子来排齑菜花"。可是,米自然要换,酒却不得不喝。宋人王鎡即写过《渔父吟》:
竹丝篮里白鱼肥,日落江头换酒归。
只恐明朝风雪冻,老妻连夜补蓑衣。
风雪来了,蓑衣没有新的只好补旧的,但肥肥的白鱼却拿去换酒了。事实上,蓑衣不仅是钓鱼的时候,无论风霜雨雪,都要披住,晚上"秋江渔夫"要睡时,是当被子盖的。宋人许棐《秋江渔父》有:"困卧芦花深雪里,夜寒添盖旧蓑衣"的句子。我起初怀疑拿肥肥的白鱼去换酒是不是真的。五代的李中郊游晚了,投宿渔家。老渔人这样款待他: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 鲤换村醪。
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拿鲤鱼到村子里换酒,是为了客人,也是为了自己。酒逢知己,不必独酌而已。
同时代的韩偓却没有那么好运气,他找到了人,却是个醉的:"晓入江村觅钓翁,钓翁沉醉酒缸空。夜来风起闲花落,狼藉柴门鸟径中。"钓翁而住在柴门之内,还有闲花满地的鸟径,这是以前提到过的,作为隐者形象的渔父。即使既是隐者又是渔翁,也还是要喝酒。宋人李新《渔父曲》里的,就是个醉渔翁:"黄蓑老翁守钓车,买渔得钱还酒家。醉中乘潮过别浦,睡起不知船在沙。"这和刘黻《和渔翁》中的"醉倒船头呼不醒"是一个模样。因为渔人得鱼往往换酒,所以读到郭祥的"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先是有点不解。其后细思,原来是个袋有余钱的渔父。鱼卖不出去,另买酒煮了吃了。渔夫为何爱喝酒呢?那是夜渔时饮酒却寒养成的。

江中白浪里有一位白发老渔翁,江岸风声阵阵,老渔翁船行到哪个地方,家就安在哪里。刚才他钓了一条一尺长的鲈鱼,儿孙们就忙着捡柴准备在(干枯的)荻花堆中生火煮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