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福石化怎么样:求王选的一些典型的事例,简洁点的,不要太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3:37:27

对光明日报有特殊感情

在王选没出名之前,是光明日报最先关注王选和他的科研事业。王选研究的激光照排技术刚问世时,也是光明日报最先给予报道,最先在一版头条刊发了报道这一成果的长篇通讯。

10多年前,光明日报的科技类周刊称为科学与技术周刊。王选对我们的周刊非常支持,曾为周刊接连写了多篇文章。我们常常找他约稿,每次约稿,他都是如期完成。他有时也让秘书送来稿子,指定专发光明日报。

每年光明日报都会在中秋节召开知识界联谊会、都会在6月16日社庆时召开知识界座谈会。每逢这些时候,都是我去邀请王选。王选几乎都是有求必应,逢请必到,几乎没有过以工作太忙为由拒绝。

很有文彩的科普专家

王选为光明日报写过很多文章。他常常选用计算机发展史中有趣、又有警示作用的小故事,发表富有哲理性的见解;通过对计算机发展史上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分析,对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与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出很深刻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他还善于用日常事例,来倡导积极向上的科研精神。比如,用打麻将与打桥牌的特色与不同,来倡导团队精神。

称王选为科普专家,并不为过。王选不但很熟悉计算机发展史,善于用形象的事例来说明问题和观点,讲话富有逻辑性,而且,他的文字功底也很好,语言浅显易懂,文章很有文彩,写得很漂亮,他的文稿拿到手后,几乎不需要怎么改动。

急着为大家买门票

王选是北大毕业的,我也是北大的,他既把我当记者,也把我当成朋友。

王选名声日益显赫,但是始终平易近人。我去他办公室找他约稿,他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感觉,我也没有一点拘束之感。和他接触就像找一位平平常常的老朋友,一点不发怵。

王选的办公室非常俭朴,没有老板椅等摆设。

有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厦门开会,会后,我们四五个人走着到鼓浪屿去玩。快到公园门口了,王选加快脚步,超过众人,自己一个人走到前面去。当我们走到时,王选已经买好我们每个人的票,等在门口。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王选是为了自己掏钱给大家买票。

这一件件小事都发生在王选出名之后,反映出王选从不居功自傲,平易近人。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榜样

王选比我大七八岁。和王选在一起,丝毫感觉不到这种年龄上的差距,王选非常有思想,思维很活跃,很有才华。

王选是个真正的科学家,不仅有思想,而且很谦虚。他的谈话和文章中,充满了甘当人梯的精神。他常常表示,自己拥有的院士身份只是对以前成就的肯定,一个科学家,如果在电视上露面越多,就会离科研一线越远。要多支持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年轻人,要多宣传科研一线工作的年轻人。

有人认为王选的管理才能不够出色。其实,在王选的努力下,不仅研究出了激光照排这个科研成果,而且把这项成果变成了一项大产业,这已经很了不起了。比起传统的知识分子来,王选已经大大前进了一大步,为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做出了榜样

王选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大学选择专业时,他看到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把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又了解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国防和航空工业产生巨大影响,便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以巨大的热情投入计算机应用研究工作。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成功将引起中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的深刻革命,项目的巨大价值和技术难度激起了他攀登科技高峰的豪情,他毅然决定用数字存储方式,跳过当时日本流行的第二代机械式照排机和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信息压缩、高速还原和输出方法等世界领先技术,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核心。1979年,他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1981年后,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相继推出并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他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90年代初,他带领队伍针对市场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先后研制成功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他积极倡导产学研结合,在北大方正集团中建立起从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还力主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集团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是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人民教师的优秀典范。他一生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始终孜孜不倦地埋头于艰苦的科研工作,即使患病期间也没有停止过。他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努力拼搏、勇攀高峰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好评。在科研成果和崇高荣誉面前,他始终强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把科研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甘为人梯,为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呕心沥血。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和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和年轻技术骨干严谨勤奋的科研作风,经常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具有挑战性且应用前景光明的课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2002年,他用获得的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及学校的奖励金共900万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具有基础性、前沿性的中长期科技创新技术研究。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1985年获首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奖,1986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87年获首届毕升奖,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中国专利金奖,1990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王选的一生是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一生。他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生活朴素,平易近人。他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完全统一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的爱国情操和崇高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