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米尔隆在哪个位置:戏剧中 生.末.净.旦.丑分别是指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13:37:54
戏剧中 生.末.净.旦.丑分别是指什么?
今天在书上看到突然想知道~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1.生 行 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 行 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 行 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5.丑 行 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不过,就在此说正盛时已指出其谬。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生即男子,旦曰装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戏曲角色“反喻”的说法。
先说“生”。祝枝山说:“生即男子。”说得简单,却合情合理。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等,其中“生”的本来含义不都是对男性的称谓吗?有人可能觉得这太简单、普通了,硬要去考证其中的奥秘,结果就生发出一些牵强附会的说法。

再说“旦”。人们常想弄明白为什么舞台上的女性要称“旦”?戏剧史家周贻白认为,“旦”字系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由“姐”讹为“妲”(宋杂剧中有《老孤遣妲》、《双卖妲》、《褴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讹),再由“妲”简笔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来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见周贻白《中国戏曲论集》)。“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既然“旦”即“姐”之讹,那么“旦角”专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再说“净”。元人柯丹丘认为“净”即“靓”之讹。他解释说:“傅粉墨献笑供诌者,粉白黛绿,古谓之靓装,今俗讹为净。”“净”用脸谱,确是粉白黛绿,符合“靓”的含义,柯丹丘的说法是可靠的。

说到“丑”,其实不用解释,无非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人们不是常说“丑扮”、“俊扮”吗?“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全是坏人,但大都须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其形象毕竟是丑的。
回答者: 孙之望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3-4 21:50

--------------------------------------------------------------------------------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1.生 行 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 行 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 行 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5.丑 行 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回答者:小松博客 - 首席执行官 十五级 3-4 21:50

--------------------------------------------------------------------------------

旦净末丑,名从何来,很多研究戏曲的人已经靠猜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奇(古代戏曲的不同形式)流行的时代就有了。明代才子祝枝山就很不以为然,他认为把生旦净丑说成是反话,或者假托是唐庄宗取的名,很没有意思,这只不过是大家的通俗叫法,有什么大道理可谈。真是大才子,一句顶别人的一千句。

由此而看,生,就是指男人,要不然怎么会有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等叫法。旦,解释起来复杂点,戏剧史家周贻白认为,“旦”字是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接着“姐”被人们讹为“妲”(宋代杂剧中有《老孤遣妲》、《双卖妲》等剧,“妲”就是“姐”),再由“妲”简笔为“旦”(金代、元代的剧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以前的《老孤遣妲》也成了《老孤遣旦》)。“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这一点在天津可以得到实证。既然“旦”源自“姐”,那么“旦角”专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净,元人柯丹丘认为“净”是“靓”之讹。他说,净要用脸谱,粉白黛绿的,真是靓装。靓就叫开了,后来不知道怎么就讹变为净了。丑,

不用解释,无非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全是坏人,但大都须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其形象毕竟是丑的。有人可能觉得这种解释太简单、普通了,如硬要去考证其中的奥秘,定能找到新说法。

现在的京剧角色也分为“生、旦、净、丑”,不过每一项又有很多分类。在此,就不一个一个扒拉了。

明代的戏曲编剧李渔很穷(话又说回来,又有哪一个戏曲编剧不穷呢),有一次他去一个富亲戚那里借钱,亲戚只是一个劲儿地敬茶,并不提钱字。李渔也不提,喝完茶,坐船就走了。富亲戚暗笑。不多时间有人送来一个小包,里面有丑角勾脸用的白粉和一支笔。富亲戚看后,马上备了一份钱追着送给李渔。李渔见到银子,笑笑放下笔,一部以富亲戚为主角的丑角戏已经写成一半了。
================

京剧,又名京戏、国剧。初产生于1970年左右,距今150历史。最初的京剧并没有固定的唱腔和流派,参杂了徽班、昆曲、吹腔和四平调等,经历了变更与摸索,最终有了自己的风格,也就是——京剧。

这些都是酷爱京剧的外公告诉我的,说起京剧的历史,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引经据典,上至宗派渊源下至唱腔门人,他都能详细道来。说实话,我是不甚喜爱京剧的,若真要扯上什么喜好的关系,无非也就是对京剧的脸谱和服装以及动作感些兴趣。

第一部看得最全的京剧片段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扮演的贵妃醉酒一场。贵妇面泛红润,眼波流转,亦嗔亦喜,以及那一后下身喝酒的姿态都让我深深折服与陶醉。小快板一敲响,嗒嗒嗒嗒嗒……咚咚呛,停顿。外公开始片场解说:以前的女角都是男的扮演,唱戏是最被人看不起的行当了。都说戏子戏子,那可是遭人唾弃的呀。真是封建。我不屑一顾。好!台上贵妃一个亮相,台下外公一个叫彩。

京剧的唱词我虽不大听得懂,但脸谱和服装还是略知一二。京剧中脸谱是关键一步,人物性格与身份往往在唱词尚未脱口时,可以从脸谱中看出。如关公的红脸、项羽的白脸、张飞的黑脸,曹操粉白脸细眉长目,晃盖是黄老三块瓦脸,等等,这都是最基本的区分了。

京剧里一整套的扮头都很复杂。单是服装来说吧,就分为六大类:长袍类、短衣类、铠甲类、盔帽类、靴鞋类和附属类。长袍类大都是官员穿着,长袍及脚背,带水袖,宽松的腰带。这类长袍的花纹一般是散龙图案,最好记的就是《秦香莲》中包公的长袍了,黑底上布金色散龙,大气庄重。短衣类则一般分为酒保、小厮服,媒婆或是年轻女子穿的彩旦褂子,还有就是紧身服,亦称夜行衣。水浒中的石秀就是这样一身“快衣快裤”的打扮。铠甲类很好理解,也就是战服。衣服后有一个硬靠,插上五彩战旗,转动起来煞是好看。典型的当数《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扮相了。盔帽类如其名,也就是人物的顶戴,皇帝的龙冠、皇后的凤冠,书生的文生巾,官员的乌纱帽。京剧里冠也是代表了一个人物的身份,常说摘掉你的乌纱帽也就是罢了你的官职的意思了。鞋靴分为厚底官靴和便靴,官期货大都底为白色,求的是与官服的和谐。便靴中分为女性穿着和男性穿着,亦有不同。最后一个附属类,里面包含了水袖、腰带、饭单等行头。水袖最常用于表达人物的情绪了,喜悦时甩袖绕圈,愤怒时拂袖而去,无一不活灵活现。

京剧里角色众多,细细分来,大致有:老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刀马旦、架子、文丑、彩旦等。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唱腔和神态,细至一个手指的摆弄,大到服装行头无一不能出错。这般讲究的表演形式,怕是世界上只在中国才有。

戏曲是中国的国粹,除了京剧外,还有昆曲、豫剧、黄梅戏、高甲戏、河南梆子、淮剧,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京剧作为传统戏曲里的一大戏种,还将继续繁衍发扬下去。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戏曲。

旦净末丑,名从何来,很多研究戏曲的人已经靠猜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奇(古代戏曲的不同形式)流行的时代就有了。明代才子祝枝山就很不以为然,他认为把生旦净丑说成是反话,或者假托是唐庄宗取的名,很没有意思,这只不过是大家的通俗叫法,有什么大道理可谈。真是大才子,一句顶别人的一千句。

由此而看,生,就是指男人,要不然怎么会有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等叫法。旦,解释起来复杂点,戏剧史家周贻白认为,“旦”字是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接着“姐”被人们讹为“妲”(宋代杂剧中有《老孤遣妲》、《双卖妲》等剧,“妲”就是“姐”),再由“妲”简笔为“旦”(金代、元代的剧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以前的《老孤遣妲》也成了《老孤遣旦》)。“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这一点在天津可以得到实证。既然“旦”源自“姐”,那么“旦角”专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净,元人柯丹丘认为“净”是“靓”之讹。他说,净要用脸谱,粉白黛绿的,真是靓装。靓就叫开了,后来不知道怎么就讹变为净了。丑,

不用解释,无非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全是坏人,但大都须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其形象毕竟是丑的。有人可能觉得这种解释太简单、普通了,如硬要去考证其中的奥秘,定能找到新说法。

现在的京剧角色也分为“生、旦、净、丑”,不过每一项又有很多分类。在此,就不一个一个扒拉了。

明代的戏曲编剧李渔很穷(话又说回来,又有哪一个戏曲编剧不穷呢),有一次他去一个富亲戚那里借钱,亲戚只是一个劲儿地敬茶,并不提钱字。李渔也不提,喝完茶,坐船就走了。富亲戚暗笑。不多时间有人送来一个小包,里面有丑角勾脸用的白粉和一支笔。富亲戚看后,马上备了一份钱追着送给李渔。李渔见到银子,笑笑放下笔,一部以富亲戚为主角的丑角戏已经写成一半了。
================

京剧,又名京戏、国剧。初产生于1970年左右,距今150历史。最初的京剧并没有固定的唱腔和流派,参杂了徽班、昆曲、吹腔和四平调等,经历了变更与摸索,最终有了自己的风格,也就是——京剧。

这些都是酷爱京剧的外公告诉我的,说起京剧的历史,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引经据典,上至宗派渊源下至唱腔门人,他都能详细道来。说实话,我是不甚喜爱京剧的,若真要扯上什么喜好的关系,无非也就是对京剧的脸谱和服装以及动作感些兴趣。

第一部看得最全的京剧片段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扮演的贵妃醉酒一场。贵妇面泛红润,眼波流转,亦嗔亦喜,以及那一后下身喝酒的姿态都让我深深折服与陶醉。小快板一敲响,嗒嗒嗒嗒嗒……咚咚呛,停顿。外公开始片场解说:以前的女角都是男的扮演,唱戏是最被人看不起的行当了。都说戏子戏子,那可是遭人唾弃的呀。真是封建。我不屑一顾。好!台上贵妃一个亮相,台下外公一个叫彩。

京剧的唱词我虽不大听得懂,但脸谱和服装还是略知一二。京剧中脸谱是关键一步,人物性格与身份往往在唱词尚未脱口时,可以从脸谱中看出。如关公的红脸、项羽的白脸、张飞的黑脸,曹操粉白脸细眉长目,晃盖是黄老三块瓦脸,等等,这都是最基本的区分了。

京剧里一整套的扮头都很复杂。单是服装来说吧,就分为六大类:长袍类、短衣类、铠甲类、盔帽类、靴鞋类和附属类。长袍类大都是官员穿着,长袍及脚背,带水袖,宽松的腰带。这类长袍的花纹一般是散龙图案,最好记的就是《秦香莲》中包公的长袍了,黑底上布金色散龙,大气庄重。短衣类则一般分为酒保、小厮服,媒婆或是年轻女子穿的彩旦褂子,还有就是紧身服,亦称夜行衣。水浒中的石秀就是这样一身“快衣快裤”的打扮。铠甲类很好理解,也就是战服。衣服后有一个硬靠,插上五彩战旗,转动起来煞是好看。典型的当数《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扮相了。盔帽类如其名,也就是人物的顶戴,皇帝的龙冠、皇后的凤冠,书生的文生巾,官员的乌纱帽。京剧里冠也是代表了一个人物的身份,常说摘掉你的乌纱帽也就是罢了你的官职的意思了。鞋靴分为厚底官靴和便靴,官期货大都底为白色,求的是与官服的和谐。便靴中分为女性穿着和男性穿着,亦有不同。最后一个附属类,里面包含了水袖、腰带、饭单等行头。水袖最常用于表达人物的情绪了,喜悦时甩袖绕圈,愤怒时拂袖而去,无一不活灵活现。

京剧里角色众多,细细分来,大致有:老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刀马旦、架子、文丑、彩旦等。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唱腔和神态,细至一个手指的摆弄,大到服装行头无一不能出错。这般讲究的表演形式,怕是世界上只在中国才有。

戏曲是中国的国粹,除了京剧外,还有昆曲、豫剧、黄梅戏、高甲戏、河南梆子、淮剧,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京剧作为传统戏曲里的一大戏种,还将继续繁衍发扬下去。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戏曲。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不过,就在此说正盛时已指出其谬。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生即男子,旦曰装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戏曲角色“反喻”的说法。
先说“生”。祝枝山说:“生即男子。”说得简单,却合情合理。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等,其中“生”的本来含义不都是对男性的称谓吗?有人可能觉得这太简单、普通了,硬要去考证其中的奥秘,结果就生发出一些牵强附会的说法。

再说“旦”。人们常想弄明白为什么舞台上的女性要称“旦”?戏剧史家周贻白认为,“旦”字系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由“姐”讹为“妲”(宋杂剧中有《老孤遣妲》、《双卖妲》、《褴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讹),再由“妲”简笔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来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见周贻白《中国戏曲论集》)。“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既然“旦”即“姐”之讹,那么“旦角”专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再说“净”。元人柯丹丘认为“净”即“靓”之讹。他解释说:“傅粉墨献笑供诌者,粉白黛绿,古谓之靓装,今俗讹为净。”“净”用脸谱,确是粉白黛绿,符合“靓”的含义,柯丹丘的说法是可靠的。

说到“丑”,其实不用解释,无非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人们不是常说“丑扮”、“俊扮”吗?“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全是坏人,但大都须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其形象毕竟是丑的。

生是小生即男主角,旦是女性既女主角,净是指花脸啊,丑是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