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发现了什么:有关南北极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2:51:57
为什么北极有熊,南极有企鹅,
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南极没有熊?

为什么南极没有熊?- -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纬度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却有不同的动物群。北极有令人畏惧的凶猛的北极熊;南极有数量庞大的企鹅家族,南极洲附近海域还游弋着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D?D蓝鲸。然而,细心的读者却会发现,北极没有企鹅;而南极大陆也没有北极地区常见的现存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D?D北极熊。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与熊类的起源和演化、动物地理学、地质学、冰川学以及生态学有密切关系。追溯熊类的起源,现代熊的祖先是距今2400?D?D5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的犬熊?ò肴???。熊类在地球上出现虽然较晚,但发展很快,在距今500?D100万年的上新世和更新世便很繁盛,足迹几乎遍及全球各角落(南极洲除外)。
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地质发展史也有密切关系。南、北极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明显不同。北极是被大陆围绕的洋盆,处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大陆中间的大洋?ū北?洋?┲行摹1奔?的陆生哺乳动物和海洋哺乳动物,与其周边的大陆生物和海洋生物,在生物史上有密切联系,形成呈环北极分布的动物区系。
南极则完全不同,南极洲是一个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的大陆。在3亿年前,即石炭纪末和二迭纪初,整个地球的陆块曾经组合为两个联合古陆。大约距今2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末,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到了至今6000万年前,南极洲便完全与周边大陆分离,从此成为独立的大陆。
熊类是杂食、适应性强的陆生动物,从北极到热带均有分布。第三纪由于地球上出现寒冷气候,南北极形成冰川。来不及由极地往温暖地区迁移的喜温动物都灭绝,仅一些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在冰川边缘生活。原来以北极植物为主食的穴居熊绝迹了,而一种毛皮厚、肉食,并且体温调节能力、越冬生理以及生物化学都适应严寒的熊类在北极生存下来,这便是以后的北极熊。它们以海豹、幼海象、鱼类、鸟蛋以及搁浅鲸的腐肉为主食,成为严格食肉动物。
而南极洲早在熊类祖先出现之前便是一个海洋环绕的大陆,不与其他大陆相连。大洋的隔断使陆生熊类根本不可能往那里迁移,所以南极不可能发现北极熊的踪影。在这个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上,却没有大陆区系的动物,所有动物均划归海洋动物区系

--------------------------------------------

冰雪覆盖的南极便是企鹅主要的生存繁衍之地。除了南极洲以外,在南半球的许多海岛上,甚至在位于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也有企鹅的分布。然而,在同样气候酷寒、冰雪茫茫的北极地区,却看不到企鹅的影子,这一现象颇令人费解。

炎热的天气阻挡了企鹅北上的去路

有科学家认为,这还得从它们的祖先说起。企鹅的祖先是管鼻类动物,它们是从赤道以南的区域开始发展起来的。在企鹅决定发展方向这一问题时,同时决定厂它们主要生活家园的所在。动物学家推测,它们那时只选择了南下,而没有继续向北挺进。因为热带炎热的气候阻挡了它们北上的道路,特别是它们无法忍受热带的暖水。企鹅生理特点决定了它们必须呆在有来自南极的冰雪融化水域,或由深海涌上的较冷的水流流经的海域。就这样,温暖的赤道水流和较高的气温形成了一个物理屏障,使惧热的企鹅不能游过它。再查对企鹅分布的情况,它们分布的最北限是年平均气温20度的区域,与动物学家的推测是颇为吻合的。

人类的贪欲灭绝了无辜的企鹅

但考占学家曾经在北极地区找到过一种已经灭绝了的鸟类骨骼,与企鹅极其相似,研究者们称之为“大企鹅”。这种大企鹅身高约60厘米,与南极地区数量最多的阿德利企鹅的大小可谓旗鼓相当。它们的头部呈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雪白。大企鹅的骨骼结构显示,它们也有着笨拙摇摆的行走方式,而在海中也同样善于游泳,与现代的企鹅相差无几。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拿大和俄罗斯北部的海滨地区,以及所有北极和业北极的岛屿是大企鹅主要的分布区域,而且为数甚众,曾以百万计。但它们取食在海洋,繁殖在陆地,受海生和陆生捕食动物的双重威胁,而它们的防御能力差,使它在同后期发展起来的哺乳动物的生存竞争中惨败,而被大量吞食;幸存的企鹅也仅限于少受捕食动物影响的海岸或孤岛上。然而,人类却剥夺了它们在北半球最后的生存机会。

在早期人类侵入北极地区时,大企鹅的平静生活就开始遭到一些破坏。到大约1000年前,北欧海盗也发现了这种大企鹅。他们还发现这种动物几乎全身都是宝,更令他们高兴的是,企鹅对于人类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于是,人类开始捕杀大企鹅。在距今三四百年的时候,欧洲曾掀起了一股到北极探险的热潮,与此同时,人类在贪婪的欲望驱使下,对这群无辜的动物进行狂捕滥杀。在格陵兰岛、伊丽莎一女王群岛等地的大企鹅被逼得无处安身,数量锐减,最终导致了大企鹅的“灭族之灾”。1844年6月2日,北半球的最后两只企鹅在爱尔兰海南的一个小岛上被捕杀了。现在,除了偶尔发现的遗骨可供人类凭吊以外,在北极再也找不到企鹅了。

目前,南极成了企鹅的理想家园:南太平洋中寒暖交汇的洋流、海水中大量的食物和营养物质为企鹅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还有冰雪高原形成的天然屏障,阻断了动物向南迁移,使企鹅在这里很少受到捕食者的袭击。企鹅在这里最大的危险是暴风雪。对于企鹅来说,南极已成为了它们最安全的生息之地。

北极探险毁了大企鹅(图文)

企鹅在陆地上像人一样站立着,总像是在昂首远望期盼着什么,所以名为企鹅,“企”在汉语中的原意是抬起脚后跟站着。企鹅的特别之处是它长着鸟的头和喙却不会飞,只能在陆地上步履蹒跚地行走,这是它最令人怀疑究竟应不应该属于鸟类的一点疑惑。除了企鹅,只有鸵鸟不会飞,但鸵鸟跑得飞快,所以人们对它的鸟类身份毫不怀疑。

当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环球探险队航行到达了南美海岸时,队员们发现有一种从没见过的“奇怪的鹅”,这些奇怪的鹅一动也不动时具有特别的呆滞表情,而自己探险队里的队员皮加非塔呆呆发愣的神态与那些“鹅”相似极了,寂寞的探险队员们以后一见到奇怪的鹅就喊叫皮加非塔的名字。皮加非塔的近似音“Penguin”就在一个玩笑中成了企鹅的名字,并且传播开来。

为了查找到企鹅祖先的踪迹和分布状况,生物学家们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古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早在5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就已经出现了企鹅,而且发现北极也曾有企鹅生活过,因为在北极地区找到了一种已经灭绝了的鸟类骨骼,被称之为“大企鹅”。

这种“大企鹅”身体高60厘米左右,头部为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雪白。它们在陆地上行走时像其它企鹅一样十分笨拙,同样在海中却善于游泳。“大企鹅”主要分布在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亚洲和北美洲,以及北冰洋的一些岛屿上,数量曾经以百万计。然而在距今三四百年前,欧洲掀起了一股到北极探险的热潮。随着探险家和移民的到来,“大企鹅”成了人们竞相捕杀的对象,它们的数量急剧下降,当最后一只“大企鹅”被捕杀后,北半球就再也没有企鹅了。这就是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的原因。

冰雪覆盖的南极便是企鹅主要的生存繁衍之地。除了南极洲以外,在南半球的许多海岛上,甚至在位于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也有企鹅的分布。然而,在同样气候酷寒、冰雪茫茫的北极地区,却看不到企鹅的影子,这一现象颇令人费解。

炎热的天气阻挡了企鹅北上的去路

有科学家认为,这还得从它们的祖先说起。企鹅的祖先是管鼻类动物,它们是从赤道以南的区域开始发展起来的。在企鹅决定发展方向这一问题时,同时决定厂它们主要生活家园的所在。动物学家推测,它们那时只选择了南下,而没有继续向北挺进。因为热带炎热的气候阻挡了它们北上的道路,特别是它们无法忍受热带的暖水。企鹅生理特点决定了它们必须呆在有来自南极的冰雪融化水域,或由深海涌上的较冷的水流流经的海域。就这样,温暖的赤道水流和较高的气温形成了一个物理屏障,使惧热的企鹅不能游过它。再查对企鹅分布的情况,它们分布的最北限是年平均气温20度的区域,与动物学家的推测是颇为吻合的。

人类的贪欲灭绝了无辜的企鹅

但考占学家曾经在北极地区找到过一种已经灭绝了的鸟类骨骼,与企鹅极其相似,研究者们称之为“大企鹅”。这种大企鹅身高约60厘米,与南极地区数量最多的阿德利企鹅的大小可谓旗鼓相当。它们的头部呈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雪白。大企鹅的骨骼结构显示,它们也有着笨拙摇摆的行走方式,而在海中也同样善于游泳,与现代的企鹅相差无几。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拿大和俄罗斯北部的海滨地区,以及所有北极和业北极的岛屿是大企鹅主要的分布区域,而且为数甚众,曾以百万计。但它们取食在海洋,繁殖在陆地,受海生和陆生捕食动物的双重威胁,而它们的防御能力差,使它在同后期发展起来的哺乳动物的生存竞争中惨败,而被大量吞食;幸存的企鹅也仅限于少受捕食动物影响的海岸或孤岛上。然而,人类却剥夺了它们在北半球最后的生存机会。

在早期人类侵入北极地区时,大企鹅的平静生活就开始遭到一些破坏。到大约1000年前,北欧海盗也发现了这种大企鹅。他们还发现这种动物几乎全身都是宝,更令他们高兴的是,企鹅对于人类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于是,人类开始捕杀大企鹅。在距今三四百年的时候,欧洲曾掀起了一股到北极探险的热潮,与此同时,人类在贪婪的欲望驱使下,对这群无辜的动物进行狂捕滥杀。在格陵兰岛、伊丽莎一女王群岛等地的大企鹅被逼得无处安身,数量锐减,最终导致了大企鹅的“灭族之灾”。1844年6月2日,北半球的最后两只企鹅在爱尔兰海南的一个小岛上被捕杀了。现在,除了偶尔发现的遗骨可供人类凭吊以外,在北极再也找不到企鹅了。

目前,南极成了企鹅的理想家园:南太平洋中寒暖交汇的洋流、海水中大量的食物和营养物质为企鹅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还有冰雪高原形成的天然屏障,阻断了动物向南迁移,使企鹅在这里很少受到捕食者的袭击。企鹅在这里最大的危险是暴风雪。对于企鹅来说,南极已成为了它们最安全的生息之地。

北极探险毁了大企鹅(图文)

企鹅在陆地上像人一样站立着,总像是在昂首远望期盼着什么,所以名为企鹅,“企”在汉语中的原意是抬起脚后跟站着。企鹅的特别之处是它长着鸟的头和喙却不会飞,只能在陆地上步履蹒跚地行走,这是它最令人怀疑究竟应不应该属于鸟类的一点疑惑。除了企鹅,只有鸵鸟不会飞,但鸵鸟跑得飞快,所以人们对它的鸟类身份毫不怀疑。

当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环球探险队航行到达了南美海岸时,队员们发现有一种从没见过的“奇怪的鹅”,这些奇怪的鹅一动也不动时具有特别的呆滞表情,而自己探险队里的队员皮加非塔呆呆发愣的神态与那些“鹅”相似极了,寂寞的探险队员们以后一见到奇怪的鹅就喊叫皮加非塔的名字。皮加非塔的近似音“Penguin”就在一个玩笑中成了企鹅的名字,并且传播开来。

为了查找到企鹅祖先的踪迹和分布状况,生物学家们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古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早在5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就已经出现了企鹅,而且发现北极也曾有企鹅生活过,因为在北极地区找到了一种已经灭绝了的鸟类骨骼,被称之为“大企鹅”。

这种“大企鹅”身体高60厘米左右,头部为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雪白。它们在陆地上行走时像其它企鹅一样十分笨拙,同样在海中却善于游泳。“大企鹅”主要分布在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亚洲和北美洲,以及北冰洋的一些岛屿上,数量曾经以百万计。然而在距今三四百年前,欧洲掀起了一股到北极探险的热潮。随着探险家和移民的到来,“大企鹅”成了人们竞相捕杀的对象,它们的数量急剧下降,当最后一只“大企鹅”被捕杀后,北半球就再也没有企鹅了。这就是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的原因

中国极地科考元数据

“南北极气象考察基础数据集”数据文档说明
1. 数据集名称
名称:南北极气象考察基础数据集
别名: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气象数据集

2. 要素名称和说明
l 1999-2000年“雪龙号”赴极地航线考察资料
船舶气象资料:无格式文本文件,对要素的说明可见文件首行。
地面臭氧和紫外UVB资料:无格式文本文件,对要素的说明可见文件首行。
l 南极长城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 (1985-2000)
D文件,可参阅“地面气象测报数据处理软件”。
l 南极中山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 (1989-2000)
D文件, 可参阅“地面气象测报数据处理软件”。
l 南极中山站臭氧总量观测资料(1993-2000)
无格式文本文件,可参阅“臭氧资料说明”。
l 中国南极考察站大气环境平均特征
word文件,图表。

3. 特征值
[空白] 所有要素 缺测
— D文件 缺测

4. 数据存储信息
数据的读取与排列方法
相关数据的读取与排列方法
4.1 数据的读取及排列方法
数字数据:均为无格式文本文件,可用 Microsoft Excel 或Word Pad等读取数据。
排列方法见相应的说明文件。
4.2 相关数据的读取及排列方法
背景材料:文稿(*.doc)文件 可用Microsoft Word 等读取;
图像 (*. jpg ) 文件 可用 ACDSee 或 Adobe Photoshop 打开;
幻灯 (* .ppt ) 文件 可用 Microsoft Power Point 打开;

5. 时间属性
起始时间:19850101
终止时间:20001231
观测频率:1次/小时,4次/天

6. 空间属性
地理覆盖范围
地理范围描述:北极,南极,太平洋,印度洋
最西端经度:北极,南极,太平洋,印度洋
最东端经度:180.00E
最北端纬度:75.4902N
最南端纬度:75.4902N
网格点类型(密度):
垂直覆盖范围
高度范围:地基观测
层数:1

7. 建立或修订时间
2002-11-30

8. 质量状况
数据完整性:常规资料完整;入库非常规资料基本完整。
质量状况:所有资料都已经初审和整编;
质量控制方法:常规资料按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初审和整编;
非常规资料在科研工作中检验。
已知未订正的错误:无

9. 数据来源
本数据集给出的“中国南极长城站(89058)和中山站(89573)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南极中山站-Brewer臭氧观测资料”是由各次中国国家南极科学考察队(2000年以前)获得的,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初校、整编和初审的资料。
本数据集给出的“1999-2000年“雪龙号”赴极地航线考察资料”是由中国首次北极考察队和第16次国家南极科学考察队获得的,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整编和初审的资料。

10. 制作及联系人
数据集制作者
姓名:陆龙骅 何熙雯
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电话:68406296,68407206
数据集文档编撰者
姓名:陆龙骅 何熙雯
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电话:68406296,68407206
技术支持
单位:陆龙骅 卞林根
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电话:68406296 68407206
E-Mail:lulonghua@cams.cma.gov.cn
邮政编码:100081
通讯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

11. 参考文献
见本数据库:“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成果目录”。

12. 台站信息
89058 6222S 05897W 12.0 198501 200012
89573 6937S 07637E 17.7 198903 200012

13. 统计方法
本数据集给出的“中国南极长城站(89058)和中山站(89573)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是由中国第1-17次国家南极科学考察队(2000年以前)获得的。经初校、整编和初审的资料。常规气象观测按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进行,每天进行四次定时地面气象观测,白天守班,随时监测和记录天气变化。气象考察人员每日按中国气象局测报程序(AHDM)规定的格式,将观测资料录入计算机,并对常规观测的气象资料进行初校,编制气象资料报表。南极气象台站常规气象资料的月报表和年报表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按照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进行整编,经初审后报送国家气象档案馆和极地档案馆。本数据集给出了经初校、整编和初审的资料。详情可参见:陆龙骅 卞林根 何熙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中的气象数据,WDC气象学科数据库建设成果文集(一九九九-二00一),149-158。
本数据集给出的“1999-2000年“雪龙号”赴极地航线考察资料”是由中国首次北极考察队和第16次国家南极科学考察队获得的,已经整编和初审的资料。详情可参见本数据集“1999-2000年“雪龙号”赴极地航线考察资料”中的“初步分析结果”。
本数据集给出的“南极中山站-Brewer臭氧观测资料”,已经整编和初审。详情可参见:陆龙骅 卞林根 何熙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中的气象数据,WDC气象学科数据库建设成果文集(一九九九-二00一),149-158。

14. 观测仪器
区站号 要素 观测仪器 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89058 气压 水银气压表 198501 200012
89058 气压 空盒气压计 198501 200012
89058 气压 芬兰震动式气压传感器 198912 200012
89058 气温 干球温度表 198501 200012
89058 气温 芬兰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198912 200012
89058 气温 双金属片温度计 198501 200012
89058 湿度 干湿球温度表 198501 200012
89058 湿度 芬兰薄膜电容湿度传感器 198912 200012
89058 湿度 毛发湿度表 198501 200012
89058 湿度 毛发湿度计 198501 200012
89058 风 三杯电接风向风速仪 198501 198911
89058 风 美国螺旋桨脉冲式风向风速仪 198912 200012
89058 地温 地温表 198501 200012
89058 降水 雨量筒 198501 200012
89058 日照 前苏联聚焦式日照仪 198501 198911
89058 日照 芬兰双金属片日照传感器 198912 200012

89573 气压 水银气压表 198903 200012
89573 气压 空盒气压计 198903 200012
89573 气压 芬兰震动式气压传感器 199002 200012
89573 气温 干球温度表 198903 200012
89573 气温 芬兰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199002 200012
89573 气温 双金属片温度计 198903 200012
89573 湿度 干湿球温度表 198903 200012
89573 湿度 芬兰薄膜电容湿度传感器 199002 200012
89573 湿度 毛发湿度表 198903 200012
89573 湿度 毛发湿度计 198903 200012
89573 风 三杯电接风向风速仪 198903 198911
89573 风 美国螺旋桨脉冲式风向风速仪 199002 200012
89573 日照 前苏联聚焦式日照仪 198903 198911
89573 日照 芬兰双金属片日照传感器 199002 200012

89573 臭氧总量 加拿大Brewer臭氧仪 199302 200012
考察船 地面臭氧 美国TECO-49紫外臭氧仪 199907 200004
考察船 紫外UV-B 美国UVB-1紫外辐射表 199907 200004

15. 其它
关于这个数据集其它重要信息的简要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
l 数据集制作的背景、目的:
积累和整编有关南北极考察的基础气象数据的,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提供信息服务和数据支撑。

l 其它相关数据集:
本数据集是“中国地球科学数据中心完善与服务”项目,“WDC-D气象资料共享服务数据库建设(国内部分)”专题中,“中国地球大气环境基础数据库”子专题的一部分。

l 使用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等。
1. 引用本数据集资料要注明资料出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
2. 使用尚未入数据集的中国极地大气科学考察资料,可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

真不要脸,

谁不会下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