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de377中文磁力:在那可以找到阿倍仲麻侣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7 20:49:08
他是唐时来我国的学者
最好是他的详细资料

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698—770) 一作阿倍仲麻吕。日本奈良时代入唐留学生。汉名朝衡、晁衡。开元五年(717,养老元年)随遣唐使使舶赴唐,同行有玄昉、吉备真备等。同年九月到达长安入太学学习。后中进士第,在唐,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秘书监兼卫尉卿。工诗文,与大诗人王维、储光羲、李白等友善。玄宗喜其才,赐名朝衡。二十一年,请东归,玄宗未许。天宝十二载(753),随遣唐使藤原清河使舶东归,途中遇暴风,漂流至安南。十四载,辗转再返长安。时误传其遇难,李白曾有《哭晁卿诗》以悼之。后历官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客死长安。有《古今集》。

唐开元五年(717),阿倍仲麻吕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京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与“绕”字相应。同时,“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同上联中对征帆远航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既显得自然而贴切,又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苍梧,指郁洲山,据《一统志》,郁洲山在淮安府海州朐山东北海中。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诗人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诗忌浅而显。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李白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在这首短诗中,我们也能体味到他所特有的风格。虽是悼诗,却是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潇洒。
李白与晁衡的友谊,不仅是盛唐文坛的佳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的美好一页。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阿部仲麻吕的简介:
安部仲麻吕也称阿倍仲麻吕,唐代时期的日本人。日本音读阿安、部倍、麻满皆同音。
阿倍仲麻吕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个比较著名的人物。此人于公元717年3月,(唐开元5年),随日本第九次谴唐使团从大阪出发经福冈,取道南路西航,在中国扬州登陆,当年秋天抵达长安。
9岁的阿倍仲麻吕作为日本留学生在长安进入了国子监太学,学成后参加了科举考试,中了进士。然后留在长安做官。先后担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门下省左补阙、仪王友、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等官职。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赐给他一个中国姓名叫:晁衡
秘书监是秘书省的长官,为从三品大臣,执掌国家经籍图书之事,相当于现代的国立图书馆馆长。卫尉卿是卫尉寺的长官,执掌国家器械文物,总管武库、武器、守宫三署,在当时已经是很有权势的重要岗位。担任此职务使他有机会接触长安各界学者名流。他和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王维、储光义等都有密切的交往。
公元753年,(天宝12年),阿倍仲麻吕56岁,在唐朝已经度过了37年。正值当时日本派来的第十一批谴唐使要回国。勾起了阿倍的思乡之情。因而向朝廷申请归国。唐玄宗念阿倍仲麻吕仕唐三十余年,家中尚有高堂,同意了他的要求,特命他为送使,以皇帝特派大使的资格拌送日本大使回国。
阿倍仲麻吕获准回国的消息传出以后,长安素于仲麻吕交好的友人无不依依难舍。诗人王维写诗表达惜别之情《送秘书晁衡还日本国》
积水不可及,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阿倍仲麻吕也写了《衔命将还国作》赠答友人,依依告别。其诗曰: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绯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百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阿倍的诗抒发了他留恋中国,惜别故人和感戴皇帝的真挚感情。
753年6月,阿倍仲麻吕随日本谴唐大使藤原清河一行辞别长安,南下扬州。会合准备第六次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赴苏州。他们在黄泗浦分乘四船起航向日本进发。那天正值10月15,是夜皓月当空,阿倍仲麻吕心潮澎湃写下了《望乡诗》。
仰首望长天,
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
想又皎月圆。
不幸的是他们的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暴,阿部仲麻吕和藤原清河所乘的一号船和其他三船失掉了联系,被风暴吹到了越南海岸。登陆后全船170多人大多被当地土人杀害,只有阿倍和藤原等十余人幸存。
阿倍仲麻吕等人在海上遇难的消息传到长安,朝野无不为之悲切和惋惜。大诗人李白听到了这个噩耗十分悲痛,写下了《哭晁卿衡》的著名诗篇。
日本晁衡辞帝都,
征帆一片饶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55年6月(唐天宝14年)阿倍仲麻吕和藤原清河等人历经艰辛,辗转跋涉,再度回到长安。11月又值安史之乱,阿倍仲麻吕又随玄宗避难于蜀。760年仲麻吕再次朝仕,历任左散骑长侍、镇南都护,安南节度使等要职。直至766年卒于长安,终年73岁。
阿倍仲麻吕入唐54年,历侍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备受殊遇,荣达公爵。为中日两国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