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器总成技术条件:有谁知道汉朝大将韩信怎样被斩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30 01:17:23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这位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功臣却被杀予长乐宫中,甚至被夷三族。这是什么原因导致韩信的人头落地呢?

过去有的论者认为这是刘邦出于消除统一隐患的考虑。西汉初年,六国旧贵族和关东豪杰的分裂活动虽然基本上被控制了,但还存在着另一种割据势力,这就是诸侯王。西汉初年,功臣为王者七人,韩信为楚王。异姓诸王据有关东的广大区域,拥兵自重,专制一方,实为统一隐患,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这就迫使汉高祖采取断然手段,来消灭包括韩信在内的各民姓王,韩信因此被贬为淮阴侯后,虽然再无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盖天下的威望,仍使刘邦感到威胁,终于动了诛杀之念。

有的学者指出,韩信被杀,祸起于自请封王。在平定三齐之后,韩信与刘孝正被楚军围困在荥阳的危急关头,竟上书刘邦,自请代理齐王。后来,韩信对刘邦没有主动封其为王而深表不满,借故不肯发兵,致使刘邦在固陵一役吃了败仗。对此,刘邦极为恼火,只是迫于当时形势,不便立即诛之。以后随着局势的稳定,韩信也就成了刀下之鬼。

关于韩信被杀的悲剧结局,历来为人们评论的一个课题。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史学界不少同志就韩信是谋反被杀、其罪当诛,还是刘邦、吕雉猜忌名将、杀戮功臣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韩信因谋反而被杀的事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疑案,学者之间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谋反。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以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等人,都认为韩信被杀是罪有应得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汉高帝》条中,从韩信鼓吹有功当封。贪功以及破项羽后犹拥有强兵这三点来论证“云梦之俘,未央之斩”是韩信自己造成的恶果。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信自立为假王》条,也认为韩信自立为假王,已种下被杀的祸根。韩信早在楚汉战争量紧要关头时就曾逼刘邦封他为齐王,完全暴露了野心家的中嘴脸。因此,楚汉战争一结束,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把他徙封为楚王,都于下邳。韩信到楚后,野心不死,巡行所辖县邑,出入阵列兵仗,被人告发。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以出游云梦,会诸侯王于陈为名,乘韩信前来朝会之际,逮捕了他。刘邦念其大功。赦免了他。改封为淮阴侯,使居长安。韩信从此“常称病不朝从”,“日怨望,居常怏怏”。公元前200年,他勾结握有重兵的边将陈豨,再次阴谋叛乱。公元前197年,陈豨在代地叛乱,刘邦率兵亲征。韩信托病随,并乘机派人与陈豨约定,他在长安里应外合。正在这时,他的阴谋也再次被人告发。于是,萧何与吕后设计捕杀了韩信,消除了分裂的危险。有的同志还认为。亡周乱秦兵革之后,汉初社会各阶级都迫切需要休养生息,韩信从个人恩怨出发制造新的动乱,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所以吕后杀韩信直接避免了第二次楚汉战争的动乱,带有历史进步的色彩。这不仅为新建的西汉王朝除掉了一个大祸患,而且在客观上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然而,有些学者则从剖析韩信谋反出于诬陷出发,肯定他的被杀是一大冤狱。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清初诗人冯班。清代考据学家梁玉绳,都有这样的看法。梁玉绳《史记志疑·淮阴侯列传》条说:“信之死冤矣!前贤皆极辨其无反状,大抵出予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萧何)文致之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清人郭嵩焘认为, 信“贵贱生死一取资于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即是说韩信不可能谋反。近人朱东润也指出:“论者以为疑狱,真伪不可知”。照他们看来,韩信无意背叛刘汉王朝,他的被杀完全是吕雉猜忌名将,杀戮功臣的阴谋。说韩、陈勾结谋反,实是他们枉杀韩信所制造的一种借口。

总之,韩信为吕后与萧何深文周纳而死,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刘邦杀功臣特别是剪除异姓王,是他为了巩固新王朝而必然采取的政治方针;韩信死于正想乘隙揽权的吕后之手,这也不是偶然的事。当时身为丞相的萧何,却也深受刘邦的猜忌,自身难保。他原是韩信的保荐人,这时候不得不屈于吕后的意旨,诱杀韩信;如果他态度犹豫,就有遭受诛连的危险。结果,萧何就因诛韩信功。从丞相晋升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刘邦和吕后杀韩信(韩信虽为吕后所擅杀但在事后得到了刘邦的认可)这桩公案呢?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考察。

在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刘邦身边共有7人取得王爵,建立了半独立的王国。这些强大的异姓王的存在,对于汉封建国家的统一政权是严重的威胁。刘邦当初封他们为王,原是不得巳的权宜之计。他在做皇帝以后的第六个月,就借口诸王谋反,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对于韩信,刘邦既佩服他那“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能,自称“不如”,同时又对他这种才能极不放心,一向“畏恶其能”。自然不会放过。从国家要统一的观点来看,汉初如果不剪除异姓王,战祸就不会消除,人们就不可能休养生息。所以刘邦杀功臣,尽管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味道,客观上却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然而,韩信谋反的罪名出于莫须有,刘邦也并没有立即杀掉韩信的意思。而吕后偏偏趁刘邦出兵讨伐陈豨的机会,迫不及待地主,设下圈套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绑到钟室偷偷斩首,而且诛灭三族,则是为自己以后篡权扫除一大障碍。谋反云云,实是吕后的一个借口而已。这就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这位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功臣却被杀予长乐宫中,甚至被夷三族。窨是什么原因导致韩信的人头落地呢?

过去有的论者认为这是刘邦出于消除统一隐患的考虑。西汉初年,六国旧贵族和关东豪杰的分裂活动虽然基本上被控制了,但还存在着另一种割据势力,这就是诸侯王。西汉初年,功臣为王者七人,韩信为楚王。异姓诸王据有关东的广大区域,拥兵自重,专制一方,实为统一隐患,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这就迫使汉高祖采取断然手段,来消灭包括韩信在内的各民姓王,韩信因此被贬为淮阴侯后,虽然再无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盖天下的威望,仍使刘邦感到威胁,终于动了诛杀之念。

有的学者指出,韩信被杀,祸起于自请封王。在平定三齐之后,韩信与刘孝正被楚军围困在荥阳的危急关头,竟上书刘邦,自请代理齐王。后来,韩信对刘邦没有主动封其为王而深表不满,借故不肯发兵,致使刘邦在固陵一役吃了败仗。对此,刘邦极为恼火,只是迫于当时形势,不便立即诛之。以后随着局势的稳定,韩信也就成了刀下之鬼。

关于韩信被杀的悲剧结局,历来为人们评论的一个课题。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史学界不少同志就韩信是谋反被杀、其罪当诛,还是刘邦、吕雉猜忌名将、杀戮功臣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韩信因谋反而被杀的事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疑案,学者之间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谋反。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以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等人,都认为韩信被杀是罪有应得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汉高帝》条中,从韩信鼓吹有功当封。贪功以及破项羽后犹拥有强兵这三点来论证“云梦之俘,未央之斩”是韩信自己造成的恶果。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信自立为假王》条,也认为韩信自立为假王,已种下被杀的祸根。韩信早在楚汉战争量紧要关头时就曾逼刘邦封他为齐王,完全暴露了野心家的中嘴脸。因此,楚汉战争一结束,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把他徙封为楚王,都于下邳。韩信到楚后,野心不死,巡行所辖县邑,出入阵列兵仗,被人告发。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以出游云梦,会诸侯王于陈为名,乘韩信前来朝会之际,逮捕了他。刘邦念其大功。赦免了他。改封为淮阴侯,使居长安。韩信从此“常称病不朝从”,“日怨望,居常怏怏”。公元前200年,他勾结握有重兵的边将陈豨,再次阴谋叛乱。公元前197年,陈豨在代地叛乱,刘邦率兵亲征。韩信托病随,并乘机派人与陈豨约定,他在长安里应外合。正在这时,他的阴谋也再次被人告发。于是,萧何与吕后设计捕杀了韩信,消除了分裂的危险。有的同志还认为。亡周乱秦兵革之后,汉初社会各阶级都迫切需要休养生息,韩信从个人恩怨出发制造新的动乱,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所以吕后杀韩信直接避免了第二次楚汉战争的动乱,带有历史进步的色彩。这不仅为新建的西汉王朝除掉了一个大祸患,而且在客观上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然而,有些学者则从剖析韩信谋反出于诬陷出发,肯定他的被杀是一大冤狱。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清初诗人冯班。清代考据学家梁玉绳,都有这样的看法。梁玉绳《史记志疑·淮阴侯列传》条说:“信之死冤矣!前贤皆极辨其无反状,大抵出予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萧何)文致之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清人郭嵩焘认为, 信“贵贱生死一取资于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即是说韩信不可能谋反。近人朱东润也指出:“论者以为疑狱,真伪不可知”。照他们看来,韩信无意背叛刘汉王朝,他的被杀完全是吕雉猜忌名将,杀戮功臣的阴谋。说韩、陈勾结谋反,实是他们枉杀韩信所制造的一种借口。

总之,韩信为吕后与萧何深文周纳而死,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刘邦杀功臣特别是剪除异姓王,是他为了巩固新王朝而必然采取的政治方针;韩信死于正想乘隙揽权的吕后之手,这也不是偶然的事。当时身为丞相的萧何,却也深受刘邦的猜忌,自身难保。他原是韩信的保荐人,这时候不得不屈于吕后的意旨,诱杀韩信;如果他态度犹豫,就有遭受诛连的危险。结果,萧何就因诛韩信功。从丞相晋升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刘邦和吕后杀韩信(韩信虽为吕后所擅杀但在事后得到了刘邦的认可)这桩公案呢?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考察。

在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刘邦身边共有7人取得王爵,建立了半独立的王国。这些强大的异姓王的存在,对于汉封建国家的统一政权是严重的威胁。刘邦当初封他们为王,原是不得巳的权宜之计。他在做皇帝以后的第六个月,就借口诸王谋反,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对于韩信,刘邦既佩服他那“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能,自称“不如”,同时又对他这种才能极不放心,一向“畏恶其能”。自然不会放过。从国家要统一的观点来看,汉初如果不剪除异姓王,战祸就不会消除,人们就不可能休养生息。所以刘邦杀功臣,尽管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味道,客观上却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然而,韩信谋反的罪名出于莫须有,刘邦也并没有立即杀掉韩信的意思。而吕后偏偏趁刘邦出兵讨伐陈豨的机会,迫不及待地主,设下圈套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绑到钟室偷偷斩首,而且诛灭三族,则是为自己以后篡权扫除一大障碍。谋反云云,实是吕后的一个借口而已。这就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

韩信,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自幼熟读兵书,怀安邦定国之抱负。因家境贫寒,常食不裹腹。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辱。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楚霸王项羽,但不受项羽重用。后又投奔汉王刘邦。初始刘邦看不起貌不惊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韩信,经丞相萧何力荐,才始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拜将不久,即率军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第二年,出函谷关,将兵锋逼至楚都彭城。

此后,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外线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以一万之众大破二十万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攻占齐地后,韩信被封为齐王。

公元前202 年春,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韩信独当中军,他先令两翼部队对楚军实行侧击,再令中军推进,很快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亥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慷慨自刎于乌江边。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刘邦身边。在这一段索寞的日子里,他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我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楚。公元前196 年,吕后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一代名将,死非其所,实堪哀伤。

韩信是秦汉之际的军事家,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而在汉高祖十一年(前196)被吕后、萧何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史学界历来说法不一。
较普遍的看法是韩信因谋反而遭杀戮。汉高祖五年(前202),韩信恃功致书刘邦,请封假王。当时刘邦被楚军围困于荥阳,日夜盼望韩信率军来援。得此书信后,知是韩信故意借机要挟争权,震怒异常。张良、陈平认为,汉军形势不利,并无能力禁止韩信自立为王,不如顺水推舟,封他王爵,以收军心。刘邦领悟,便改口说:“大丈夫能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遂封韩信为齐王。刘邦同,意封韩信为王,实属不得已,故楚汉战争一结束就夺其兵权,并徙封为楚王。其间,齐人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为王,并向他指出继续听命于刘邦的危险性。韩信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高,刘邦不会狠下毒手,遂不听。刘邦对韩信的戒心;并未因将其改封楚地而稍减。果然,不久刘邦就发现:项羽故将钟离昧与韩信交往密切,项羽败亡后,钟离昧竟亡归韩信。于是,刘邦命令捕昧归案。此时,韩信初至楚地,出入都以重兵保护,更加引起刘邦怀疑。恰值高祖六年(前201)又有人告其谋反,这就更坚定了刘邦诛锄韩信的决心。刘邦采用陈平之计,借口游楚之云梦,欲趁韩信不备擒拿。刘邦发使告诸侯会于楚国西界的陈。韩信闻讯,已猜出刘邦此行意图,欲发兵反,又自度无罪,欲见刘邦,又怕被擒,就这样犹、豫了多时。最后,他听从左右进言,于十二月刘邦至陈时,持钟离昧之首级前去朝会,岂料刘邦还是逮捕了他,载于后车。到洛阳后赦之,降封淮阻侯,使居长安。从此,韩信常称病不朝,日夜怨望,居常怏怏。他后来与握有重兵的边将陈稀约定,里应外合,准备叛乱。及陈稀反于代,刘邦亲率兵征伐,韩信托病不从,依原计划准备响应陈稀。他与家臣谋,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兵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却被手下一个舍人的弟弟告发。吕后遂与萧何设计,称陈稀叛乱已息,令朝臣入宫庆贺;韩信惊悉此讯,勉强人宫。哪里想到,一入长乐官,就被斩于钟室。由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彭英卢吴传》的记载,韩信留给后人的形象便是计较个人得失,闹分裂,谋叛乱的阴谋家,他因谋反而死势在必然。
与此相反,有的学者认为,韩信谋反一说并无实据。首先,韩信无意叛汉。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韩信为刘邦的帝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多次援救刘邦于军情危急之时;拒绝自立为王的劝诱,并说:“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以娜(向)利倍(背)义乎?”及至闲居长安,丧失兵权时,他反而心生异志,岂不违背常理?第二,汉高祖十年(前197),陈稀举兵反,刘邦率兵击之,十一年破陈 。其后,发生了所谓韩信谋反事件。此时陈稀已败,何以里应外合?第三,韩信谋反事件的告发者,是韩信属下一个舍人的弟弟。那个舍人得罪于信,信将其囚禁起来欲加诛杀,舍人之弟遂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如果韩信真欲谋反,能将此秘密泄露给一个罪徒的弟弟吗?
有的学者指出,韩信之死,是由汉初统治者的预定国策所决定的。刘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封七名功臣为王,史称“异姓诸王”。他们据有关东的广大区域,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是统一的隐患,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为了帝位永固和刘氏天下的安全,刘邦必须为子孙后代扫清道路,那些功臣必然成为‘‘家天下”的牺牲品。异姓诸王中,长沙王吴芮势力最小,封国又僻远,处在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可起缓冲作用,因此幸免于杀戮。其他如韩王信、淮南王黥布、燕王卢绾由于刘邦怀疑、逼迫,以致走上反叛道路,最终被消灭。梁王彭越、赵王张敖则如楚王韩信一样,既无反状,又无他罪,却都以谋反为借口被杀。如果韩信是庸庸碌碌,谨小慎微者,或许可如吴芮一样免于一死。而韩信恰恰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良将,功高震主,刘邦怎能不视为喉中鲠骨?韩信之死,就如韩信本人所叹:“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广汉高祖“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既定国策,应是韩信之死的根本原因。
韩信缘何而死?学者们至今各执一端,难分高下,并将太史马迁也牵人了争论。反对韩,信谋反说者认为,所谓韩信谋反是司、马迁撰史时故意留下的疑点造成的。司马迁明知韩信蒙冤而亡,但在专横跋扈的汉武帝时代,不敢直书其事,便留下有破绽的记载,让后人评说。坚持韩信谋反说者则认为,怀疑司马迁的记载没有根据,因司马迁看出韩信怀有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故记下他“能忍夺军徙王,而不能忍夺王贬爵”的结局,还在论赞中补充了韩信在贫困时犹于高敞地葬母,令其旁可置万家的故事,以见其志与众异,表明韩信谋反是其个性与志向使然。韩信生为人杰;死于非命,其死因之究竟仍有探讨余地。
总之,韩信为吕后与萧何深文周纳而死,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刘邦杀功臣特别是剪除异姓王,是他为了巩固新王朝而必然采取的政治方针;韩信死于正想乘隙揽权的吕后之手,这也不是偶然的事。当时身为丞相的萧何,却也深受刘邦的猜忌,自身难保。他原是韩信的保荐人,这时候不得不屈于吕后的意旨,诱杀韩信;如果他态度犹豫,就有遭受诛连的危险。结果,萧何就因诛韩信功。从丞相晋升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

吕后诱而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