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最近照片做头像:章太炎鲁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9 06:19:27
<章太炎>鲁迅的老师是个怎么样的人?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一名绛,字枚叔,一作梅叔,浙江余杭人。近代思想家、散文家、学者。
  章太炎一生经历曲折复杂,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青年求学时期 章太炎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祖父章鉴为国子监生,是博览古今图书的饱学之士。父亲章睿幼读家中藏书,取得廪生的资格,担任过余杭县训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章太炎秉承父辈遗训,“诵六经,训诂通”,“浏览周、秦、汉氏之书”。他研读的书籍有:《说文解字》(许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音学五书》(顾炎武)、《尔雅义书》(郝懿行)及各代书。尤其在1886年后,他阅读了浩繁的治经著作丛书《学海堂经解》、《南菁书院经解》。通过这些学习,章太炎登入了清代经学的殿堂,打下了治学的坚实基础。
  1890年(光绪十六年),23岁的章太炎进入了杭州诂经精舍,从经学大师俞樾就读,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俞樾是晚清著名的汉学大师,经史诗赋无不精通,且著述宏富,其代表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俞樾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给章太炎很大的影响,使他对汉学的考求进一步登堂入室。在此期间,章太炎写下了《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春秋左传读》等著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在学术上初露锋芒。
  维新改良时期 章太炎还在诂经精舍苦读的时候,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就已拉开序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鼓吹维新变法。如火如荼的维新运动终于使章太炎决定走出书斋,虽然此举遭到他的老师俞樾的坚决反对,但他去意已决。1897年初春,章太炎从杭州来到上海,进了当时维新派的舆论阵地——《时务报》。
  章太炎抵上海时,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正陆续在《时务报》上发表,他以犀利的文笔对顽固派的因循保守思想严加抨击,积极要求变法。章太炎的到来,则给《时务报》又增添了一支大手笔。进报馆不久,他便在《时务报》第18册上发表了题为《论亚洲宜自为唇齿》的著名论文,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当时清政府外交政策的看法。后来,章太炎又发表了《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严厉批判了中国历代,特别是清代封建专制压抑言论、摧残学会的愚民做法。此时的章太炎还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他寄国家强盛的希望于汉族官员身上。于是在1898年上书李鸿章,企望他能“旋转逆流”,但寄出的信犹如石沉大海。后张之洞招他入幕,他便来到武昌,任《正学报》编辑,但又因志趣不合而又回到上海。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被迫远走他乡,先后到了台湾、日本。
  革命反清时期 由于戊戌政变的刺激,再加之来台之后的痛定思痛,章太炎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排满反清思想也逐渐强烈起来。他把过去发表和新近撰写的论证、论学文字辑订为《訄书》,此书于1899年冬季木刻付梓,正式提出“逐满”问题。不久,章太炎东渡日本。此后便因革命形势所迫而常来往于上海和日本两地。
  1901年,章太炎在具有浓厚革命色彩的《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这是他公开批驳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主张的第一篇论文,也是章太炎思想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第二年,他针对康有为的《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等文字,愤而写下《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邹容发表著名作品《革命军》,章太炎为之作序,并发表于《苏报》,这就是当时风行全国的《序〈革命军〉》,不久,《苏报》又摘登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第二天,震惊中外的“《苏报》案”发生,章太炎为此入狱三年。
  出狱之后,章太炎第三次东渡日本,与日本的革命党人会合,并且加入了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当时,他写了《讨满洲檄》、《定复仇之是非》、《排满平议》、《中华民国解》等文章,与保皇派舆论阵地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论战。不久,《民报》在日本被禁,章太炎开始在东京讲学,直至辛亥革命成功。
  追求共和时期 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最大敌人是袁世凯,但章太炎当时没有看清形势,而是错误地支持袁世凯任总统。袁世凯的帝王思想彻底暴露后,方才醒悟,于是又从此为创立中国的政治共和局面而不懈奋斗。
  1913年7月,章太炎奔走呼告,既撰文,又通电,大呼“项城(即袁世凯)不去,中国必亡!”不久,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无奈之时,又开始讲学。袁世凯死后,章太炎获得自由。第二年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章太炎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明确宣告要“与天下共击破坏共和者”。后又在“民国共和”的种种方案接连失败后,提出“联省自治”,但此种主张不久便在阵阵枪炮声中偃旗息鼓。历史进入了黑暗的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将自己关进了书斋。
  晚年讲学时期 1922年4月,章太炎应江苏教育会之邀,开始在上海主讲“国学”。自东京和北京讲学以来,他已是第三次登坛授徒。而且以后的岁月,讲学也成了他孤独的灵魂寻求慰抚的一种主要方式。
  上海讲学,依旧盛况空前,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师生济济一堂。然而,这次讲学除传授国学之外,他还时不时讲几句“反赤”的话。对此,他遭到了《醒世周报》、《向导》等刊物上文章的严厉批评。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章太炎又走出书斋,为民族危难而奔走呼喊。
  1933年,章太炎移家苏州。先是在李根源等成立的国学会讲课,但后来感到自己的讲学旨趣与国学会的要求不太一致,便着手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其宗旨是“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国有人才”。1936年6月,章太炎病逝。
  章太炎一生著述丰富,在生时曾手定《章氏丛书》及《章氏丛书续编》。章太炎去世后,章氏国学讲习会编辑《章氏丛书三编》,今人则编有《章太炎全集》(六卷本)。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从鲁迅先生与他的三位老师之间的关系来看,鲁迅尊师,便尤其重道,这既是他尊师的标准,也成为后来为师爱生的准则。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从鲁迅先生与他的三位老师之间的关系来看,鲁迅尊师,便尤其重道,这既是他尊师的标准,也成为后来为师爱生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