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 梅尔Dina Meyer:古文中的错别字,为什么称“通假字”,是不是现代学者给古圣先贤留面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2 07:53:41
我的观点是,一种可能是作者确实写错了,而在当时普通人又不敢对圣人说三道四;还有一种可能是现代学者根本没弄明白,但得有个交代啊,所以起个“通假字”的名称来胡弄我们。
正确的字放着不用,非要借用,真让人费解老朽,让后人在升学考试中丢分。

现在的大学生、学者,谁如果“通假字”连篇,试试看,会遭人骂“真没水平”。

其实,古人用通假字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其一,社会对文字的使用没有统一的严格的标准.除了秦始皇搞了个”书同文,车同轨”之外,就没有哪个朝代再对文字的使用作很多严格的规定了.而秦朝仅历便消亡.以后的朝代,除了避讳,文字方面爱用哪个用哪个.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二,古人认为”音同意通”.在使用某一字的时候,会有多个异体字.记得哪个就用哪个,想起哪个用哪个,无须费神,因为用哪个都同样表达意思.
其三,在书法上.古人用字,以手写为主,不象现代人,动不动就打印的.在写的时候更为讲究美观.为了整一版面的字在结构上的呼应、布局,会花费很多功夫。而在某些时候,用正字会显得不协调,故以通假替代。
其四,文人的劣根性。爱掉书包,显示自己的学问渊博。用生僻字是很不错的一个办法。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茴香豆的茴也就那么一个茴就够用了,他偏还要生出四种写法。

有同感!!!

通,通用,假,借。古文中的有些“错别字”,情况比较复杂,有的使用的就是本字,今天不这样使用,让人觉得是古人用错了,有的则因其形、音符相关而“临时用某字通用代替”一下,通假的基础是声音的相同或相似,形成文言文的一大用字特点,即所谓今之“通假字”,而非现代学者给古圣先贤留面子使然。

楼上回答的我觉得应该是对的 那些通假字并不是错字 而是以前那样用 现在不那么用了 几百年后 也许现在我们用的一些字 也成为通假字了

以前没有现在这麽多字

以前没有现在这麽多字,现在有了,可古人不知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