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欢乐颂之赵启平同人:1950,1980,2006年耕地,林地,草地总数;人均数量.什么地方都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4:53:12

山东省济南市
  第一辑 土地、耕地

  1985年,济南市土地总面积为57.75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1.39万公顷, 占总
  面积的37%;林地面积9.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园地6267公顷,占总面积的1.1%;水域
  面积3.3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
  (一)耕地
  1949年, 济南农村耕地面积为27.11万公顷。土地改革后,随着农民生产积极性的
  提高, 部分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逐年上升,1952年为27.99万公顷,1956年发展到?
  28.03?万公顷。1958年后,耕地面积大幅度下降,1960年降至24.06万公顷。1963年回
  升到24.59万公顷。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住房面积的扩大,城镇建设及工商业的发展,
  基本建设的扩大,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75年,全市耕地面积降到?23.47?万公顷。
  1978年后, 农村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耕地被大量占用,到1985年,全市耕地
  面积降到21.39万公顷。

  (二)荒山、荒地
  济南市荒山、荒地面积较大。解放前农民无力开发。解放后农民结合农田基本建
  设进行开发治理,到1985年仍有13.34万公顷未能开发利用,其中,宜林荒山、荒地约
  8.67万公顷,不宜造林的裸岩地约6667公顷,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山丘陵区;隙闲地、湖
  滩、河滩、沿黄沙丘约2.67万公顷。
  (三)水域
  济南市河流较多,沟渠纵横,泉水密布,地下水、地表水资源丰富。全市水域面
  积3.37万公顷,其中,河流0.93万公顷,湖泊0.2万公顷,水库0.2万公顷,坑塘0.24万
  公顷,沟渠1.6万公顷,其它0.2万公顷。全市水域可开发利用的0.99万公顷,其中,沿
  黄涝洼水面占24%,坑塘占19.23%,水库占14.46%,湖泊占11.49%,河道占1.73%。宜渔水
  面0.69万公顷,占可用水面的71%。另外,还有可供养鱼的日流量60万立方米的工厂余
  热水、日流量0.24万立方米地热水和年流量1.44亿立方米的地下泉水。

  黑龙江省的

  第一节 耕地
  正文: (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载,耕地的含义为: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
  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它树木
  的土地;耕种3年以上的滩地。耕地中包括宽度2米以内的沟、渠、路、田埂。耕地的二级分
  类有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
  一、耕地总面积
  清代末年全面开禁放垦以后,到1911年(清宣统三年)黑龙江地区开垦的耕地面积有30
  0多万垧(合今3600多万亩)。民国期间,继续实行招垦、催垦、抢垦措施,到1930年黑龙江
  地区耕地面积达到8760万亩。东北沦陷后,日本殖民者以组建日本“开拓团”和强迁中国农
  民作“国内开拓民”等形式,开垦部分耕地,到1943年耕地面积达到9255万亩。1945年8月抗
  日战争胜利,“开拓团”地撂荒,加上边远地区土匪滋扰,部分耕地弃耕,到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立时,耕地面积只有8546.5万亩。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30多年的大规模开发,到
  1985年全省累计开垦耕地8628.9万亩(此数为省统计局数,按土地资源概查资料应为12273
  .0万亩),超过了新中国建国前耕地面积的总和。同期,由于城乡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
  以及因灾弃耕等原因,减少耕地3779.9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05万亩),增减相抵纯增耕地
  只有4849.0万亩(如按土地资源概查数计算,纯增耕地为8493.1万亩),到1985年全省耕
  地面积为13395.5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6%(按土地资源概查资料计算则为17039.
  6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5.0%)。黑龙江省是全国耕地面积最多的省份之一,1985年全
  省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2%,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一位。
  在全省耕地面积中,绝大多数是旱田,面积有12805.1万亩,占全省耕地的95.6%;水
  田面积较少,仅590.4万亩,占4.4%。
  二、人均耕地面积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虽然不断扩大,但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全省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呈
  逐步下降的总趋势。1911年(清宣统三年)人均耕地12.0亩;1930年为13.9亩;1949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为8.4亩;1952年为9.0亩;1958年为7.2亩;1964年为5.0亩;1970
  年为4.5亩;1975年为4.1亩;1985年为4.0亩,高于同期全国人均1.4亩的水平。
  全省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面积,1949年为11.25亩;1952年为12.15亩;1957年为12
  .45亩;1958年为10.2亩;1962年为8.7亩;1975年为7.1亩;1985年为6.8亩,比全国农
  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1.7亩高4倍。
  三、耕地利用状况与问题
  全省耕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两大平原的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6
  .6%。其中松嫩平原耕地面积8022.9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7.1%;三江平原耕地面积
  5027.2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9.5%。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区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14.6%;南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山区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5%。大部分耕地地势平坦,
  坡度平缓;土壤比较肥沃,黑土、黑钙土、草甸土占耕地总面积的70%;地块集中连片,适于
  机耕作业。
  1985年耕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机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9.0%,高于全国平均41.28%的
  水平;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45.1%的水平;平均每亩施化
  肥7.8公斤(折纯量),低于全国平均每亩11.8公斤的水平;平均每亩用电量10.7度/小
  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耕地利用上的主要问题:(1)经济效益低。单位面积产值1985年虽比1949年增长3倍,
  达60.8元/亩,但仍低于全国平均亩产值69.8元的水平。(2)土壤肥力下降。重用轻养,
  土壤养分入不抵出。据1985年省土壤肥料工作站调查,按当时全省施肥水平,氮、磷、钾归
  还率只分别达到60%、54%和87.2%,有机质归还率只达到50%。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每年以0
  .1%的速度递减。(3)水土流失严重。全省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60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35%,每年跑水约39亿立方米,跑土2.5亿立方米,流失氮和磷16—33.6亿斤,钾32—64.
  8亿斤。其中坡度大于15度、流失严重的有61万亩。全省有大型冲刷沟14.4万条,已吞食良
  田140万亩。(4)低产田比重大。全省耕地中易涝面积2000万亩,干旱风蚀面积2000万亩,
  盐碱地1000万亩,抗御旱涝灾害能力低。(5)土地污染较重。1985年全省受污水危害的耕地
  约30多万亩,其中直接受害的约27万亩,主要是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中城
  市郊区菜田;全省受大气污染的土地约50多万亩,直接受害面积2万多亩;全省工矿废弃物及
  矿山矸石每年危害土地达6万多亩。以上三项全省每年污染面积达35.4万亩。

  第三节 林地
  正文: (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载,林地的含义为: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等
  林木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林地的
  二级分类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和苗圃。)
  一、林地总面积
  公元17世纪初清代康熙、雍正年间,黑龙江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一
  带,森林茂密,古树参天蔽日,共有“窝集”17处(满语“窝集”,意为大森林),“窝集
  ”之内“皆大树数抱,环列两旁,洞洞不见天日”,“山魈野啸呼,堕人心胆”。到18世纪
  末,随着驿道的开通和采集、狩猎、垦殖等活动的扩展,原始森林才开始被人们利用。据陈
  嵘1934年《中国森林史料》记载,20世纪初黑龙江地区的林地面积约46500万亩,森林覆盖率
  为70%左右。由于沙俄、日本帝国主义相继入侵,对黑龙江地区森林资源进行疯狂地掠夺和破
  坏,以及山火的焚烧,森林面积明显减少。到1949年黑龙江地区林地面积为36416万亩,占土
  地总面积的53.4%。其中有林地25061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68.8%。森林覆盖率为36.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建设对木材需要量急剧增长,林木采伐迹地更新跟不上,
  造成林地面积减少。据1985年土地资源概查,全省林地总面积为31270.1万亩,占土地总面
  积的45.8%。其中有林地29423.8万亩,灌木林471.1万亩,疏林地1093.6万亩,迹地281
  .5万亩。又据省林业厅1985年调查统计,全省林地总面积为35789.2万亩,其中有林地248
  30.9万亩,灌木林202.9万亩,疏林地2532.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030.8万亩,苗圃65.
  8万亩,迹地1167.6万亩,无林的荒山荒地3959.0万亩。林地总面积两者相差4519.1万亩
  ,主要原因是土地概查数未包括无林的荒地荒山。经过论证,林地总面积以土地概查数为准
  ,有林地以林地调查数为准。
  二、林地利用状况与问题
  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两大山区,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
  78.4%;按行政区划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黑河、牡丹江、伊春和松花江5个市(地)。松嫩
  平原西部林地很少,仅有371万亩,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1.3%,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5.4
  %。
  198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6.4%,高于全国12.9%和世界30.4%的平均水平。全省人均
  森林面积7.4亩,高于全国人均1.7亩,低于世界人均12.6亩水平。
  林地利用的主要问题:(1)林地利用率低。全省有林地面积(按林业调查数)只占林地
  总面积的79.4%,还有相当一部分无林地和疏林地未充分开发利用。(2)平原地区森林覆盖
  率低。松嫩平原东部和西部的森林覆盖率只有4.7%,三江平原仅为3.5%。(3)防护林比重
  小。全省有林地的87.4%为用材林,防护林仅占8.5%,森林抑制自然灾害能力较低。(4)
  毁林开荒。据26个林业局不完全统计,1962年—1985年有35.8万亩有林地被垦为农田。

  牧草地
  正文: (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载,牧草地系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已利用于
  畜牧业放牧、割草的土地。其二级分类有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
  古代黑龙江地区除了浩翰的林海,就是茫茫的草原,面积辽阔,牧草种类较多。松嫩平
  原盛产羊草,三江平原多产小叶樟,草质优良,为各族人民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其
  中:除松嫩平原的碱草草原不宜垦为农田外,其余草原都属于荒地草原,兼宜农牧,在未开
  垦前,均可作放牧地和割草地使用。
  清末民初的放荒垦地,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大规模开荒扩种,在耕地面积不
  断扩大的同时,草原面积逐年减少。据省畜牧局调查统计,松嫩平原1963年牧用草原面积34
  75.6万亩,到1983年减少到3213.7万亩,20年间减少261.9万亩。
  据1985年土地资源概查资料,全省已用于畜牧业放牧、割草的牧草地面积 为5634.6万
  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3%。此外尚有宜农的荒地草原6000多万亩,在未开垦前,可作放牧和
  割草使用。在全省牧草地5634.6万亩中,有天然草地5547.0万亩,占牧草地总面积的98.
  4%;改良草地62.1万亩,占1.1%;人工草地25.4万亩,占0.5%。全省人均牧草地1.7亩
  ,低于全国人均3.6亩和世界人均9.7亩的水平。牧草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以及山间河谷阶地。齐齐哈尔市行政辖区的牧草地最多,有2016.6万亩,占全省牧草地总面
  积的35.8%,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25.7%;其次为绥化、黑河地区和佳木斯、大庆市。
  牧草地利用的主要问题:(1)面积减少。松嫩平原牧草地从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减
  少261.9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3.1万亩。(2)改良建设速度慢。靠天养草,人工草地和改
  良草地的比重小,仅占牧草地总面积的1.6%。(3)草原退化,产草量低。省畜牧局调查,
  到1985年松嫩平原牧草地因超载过牧及各种灾害,草原退化面积达2492.7万亩,占全区牧草
  地面积的77.6%,其中严重退化、不能利用的有330万亩。全省平均亩产鲜草385.35公斤,
  其中三江平原亩产鲜草539.25公斤,松嫩平原亩产鲜草240.9公斤,山区和半山区亩产鲜草
  429.6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松嫩平源平均亩产干草150—175公斤,现在下降到40
  —50公斤。

  2006年的资料没查到,以上内容请参考。谢谢投我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