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收费标准2017:渭南的名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4 08:42:21
说说他们的事迹,简洁明了地介绍

名人有:
  仓 颉 杜 康 王 翦 司马迁 杨 秉 苏孝慈 张仁愿 王忠嗣
  郭子仪 白居易 白行简 寇 准 李 党怀英 屈 复 王 鼎
  冯骧臣 张维寅 李异材 李良才 米岩 仵墉 李采白 井岳秀
  李约祉 冯勉之 张锡极 李仪祉 寇遐 井勿幕 韩望尘 杨虎城
  严 武 阎敬铭 李元鼎 王 峻 邓祥云 包 森 米暂沉 王菊人

  仓颉

  仓颉(约公元前4200年左右K)今白水县城东洛河东岸史官镇人,生平无可考。清人辑《世本·作篇》中说他是黄帝的“右史”,世谓仓颉为中国文字的创造者,称之“仓圣”。

  仓颉据说长相奇特,《论衡·骨头相》中说“仓颉四目”,所以他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心机。仓颉看见鸟兽蹄爪的印痕,便悟出世间文理的相别异,于是灵感涌动,创造了文字。这种文字叫“鸟迹书”。现存于白水县仓圣庙的鸟迹书碑上,刻有28个字母,实际上是一种象形性的文字符号。造字是一件太伟大、太奇妙、太崇高的神圣工作,在当时的人类社会引起巨大震动。《淮南子·本经训》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降粮食),鬼夜哭。”人们用这种想象的情景,表达自己对仓颉巨大功绩的称颂、感激与崇拜。

  汉字,并非仓颉一人创造,在他之前与同时,已有别人创造的零星的简单的图形笔画,他予以收集、整理、加工、提高,加上自己的创造,集大成为众多的汉字。《荀子·解蔽》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仓颉创造整理出大批汉字,这是划时代的创举。它结束了原始人结绳记事的历史,将人类文明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仓圣造字,反映了中华民族进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大转折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中化民族的文明之光。华夏民族一直把仓圣造字引为自豪。

  仓颉死后葬于今白水县史官镇外,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推进人类历史进步的对人,在墓前修庙建祠祭祀。据史载,仓颉庙从东汉延熹五年已具相当规模,以后各个朝代不断增修,绵延不绝,至今已有近二千年历史。庙内殿阁参差,苍松翠柏,荫天蔽日,殿柱上的石刻和石碑,殿堂里的壁画,都渗透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给人以古老悠远的幽思遐想。

  杜康

  杜康(约公元前十世纪),字仲宁,白水县康家卫(今杜康镇)人。生卒无可考。相传他是周朝时酿酒术的发明者。被称作酒祖。

  酿酒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大创造。杜康作为酒的始造者,开辟了源远流长的华夏酒文化的源头。他酿酒采取蒸馏法,其过程大致是:先把粮食作物磨碎,然后发酵,使之成为酒糟,再把含醇的酒糟溶入水中,加热煮沸,造成含醇的蒸馏水,即酒。初制出的酒有糙味,放入地窖醇化三年,取出后清洌甘醇。酒有“和血行气,壮神御寒”的功效,因此治疾养生倍受青睐。人烦闷时饮酒,身体发热,可以暂忘思虑。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就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

  杜康死后葬于康家卫的水沟,人们叫它杜康沟。杜康的墓冢在沟东侧的小沟,小沟外依崖窑洞里有杜康的塑像,庙会时人们焚香叩拜,乞求神灵。后来遭到破坏,遗迹荒废,杜康酒亦长期堙没。自从日本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恩来总理要求喝杜康酒后,白水县重张这一古老的造酒工艺恢复了杜康酒的生产。今日的杜康沟面貌一新,杜康泉中泉水清洌,泉口建有秀丽的泉亭,一道蓝砖墙顺地势高低,围护着杜康的墓冢,新建的杜康庙十分宏伟。人们到此,对这位中华民族远古的酿造之祖,不免产生崇敬之情。

  寇准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临渭区下吉镇)人。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封为莱国公,谥号忠愍,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政治家。

  寇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他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为太宗重用,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参决政事。太宗尝以魏征相比。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契丹军大举南侵攻宋。十一月主力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直逼宋都开封,宋室朝野惊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南迁金陵。陈尧叟提出西南迁西南迁西川成都之议,时任宰相职的寇准,力主抵抗,排除众议,促请真宗亲征。宋真宗最后采纳了他建议,亲抵沩州北城督战。宋烟望皇帝御驾亲征,士气大振,奋勇战斗,射杀了辽烟统军使萧挞览,获得全胜,保全了北宋王朝的奠严,谱写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的光辉篇章。可惜宋真宗畏敌,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执意求和,派曹利用与辽邦订立了每年输辽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断送了胜利果实,然而寇准的历史功绩却载于中华民族史册。1006年王钦若谮言寇准澶渊之役是以帝为“孤注一掷”,昏庸的真宗罢免了寇准虽两次复相,但仍被丁谓所谮,先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后贬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1023年,寇准死于雷州,有《寇忠愍公诗集》传世。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人民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即见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这道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寇准廉洁清正的官德,在华夏官吏上树立了一个楷模,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赞美。

  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90?)字子长,冯翊夏阳(今渭南市韩城)人。西汉时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生于史学世家,远祖在周朝就是太史,父亲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受史学文化熏陶,十多岁便跟随父亲到京城长安学习经史。他向名儒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胸怀大志,学习异常勤奋。为了开阔眼界,收集资料,二十岁后漫游全国各地,到过淮河、长江一带,赴山阴探访传说中的“禹穴”,去湖南考察九嶷山,随后又去山东、河南。每到一处,就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探寻历史古迹,搜集了大量的遗闻轶事和珍贵史料,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他的学识。武帝元狩、元鼎年间担任了郎中。三十六岁时,跟随汉武到泰山去封禅。这次祭天是汉武帝时最隆重庄严的典礼,司马迁的父亲因病未参加,懊恨自己命运不好,心急使疾病加重。临死时嘱咐司马迁:要继承祖先事业。还说自孔子死后四百多年了,没有一部象样的史书,真的担心史籍文化从此断绝。要求司马迁一定要把写史的事搁在心里。司马迁也哭着向父亲表示一定要把长辈传下来的史实写好,绝不敢疏忽。

  元鼎六年,司马迁奉命出使巴蜀云南,视察和安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公元前108年,司马谈去世三年,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继承了父职。为了实现自己的誓愿,他开始在皇家金匮石室博览、研读史馆所藏图书,同时整理史料。他付出艰辛的劳动,从大堆杂乱的断简残编里,把一桩桩历史事件理出头绪。公元前104年(太和元年),他与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修订了初历,并开始了《史记》这部书的撰写。可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巨大的不幸落在他身上。因替李陵投降凶奴事件辩解,触动了汉武帝的怒鳞,他被送进监狱,并判了死刑。以后经各方努力判为腐刑(宫刑)。司马迁面对这种人格侮辱,本想一死了之。但觉得这样的死轻于鸿毛,要留着生命,完成《史记》这一崇高的使命。太始元年(公无前96)被释放出狱,复任太史令。他忍受着精神痛苦和肉体摧残,顽强地写作。直到征和二年(公元前91)基本完稿。当时书名为《太史公》、《太史公书》后来人称《史记》。这部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五个部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开始,经过夏、商、周、秦、汉,直到汉武帝当时,前后计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其中对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历史事件,叙述各栩栩如生。还囊括了历代天文、地理、历法、礼制、音乐、财政、经济、水利等的发展状况,既写了中原地区,又写了边远少数民族状貌,可以说《史记》是总结中国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史记》内容翔实可靠,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我国二十四史都是以它为模式的,因此在史学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文学上,司马迁也不愧为伟大的散文家。《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开山作,记人、叙事、运用语言,都达到了空前的同度。西汉以后,历代作家没有不受《史记》影响的。他写的《史记》,完成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而且超出了他的想象。鲁迅先生高度评价《史记》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部请见:
  http://www.pcagri.gov.cn/agri/keaidepucheng/wnlsm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