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军工研究所:兰州有那些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7:19:06
录取分数线,简介……
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去年的录取分数线那个最低。
我是新疆考生。

兰州大学 http://www.lzu.edu.cn/
  甘肃农业大学 http://www.gsau.edu.cn/
  甘肃工业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http://www.nwnu.edu.cn/
  甘肃政法学院
  兰州商学院 http://www.lzcc.edu.cn/
  兰州交通大学 http://www.lzri.edu.cn/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西北民族大学 http://www.xbmu.edu.cn/
  天水师范学院
  河西学院 http://www.hxu.edu.cn/
  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陇东学院 http://www.qysz.com.cn/

  兰州大学简介
  -English-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3年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6年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2001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2004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兰州大学校园面积近3000亩(占地面积7228亩),有盘旋路校区、榆中校区、一分部、二分部、草地学院、医学校区、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等8个校区,有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口腔医院、校医院4所直属医院。盘旋路校区面积684亩,地处市区繁华地带,功能以科研、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榆中校区于2001年9月投入使用,面积2067亩,距市区42公里,处于规划中的甘肃大学城和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地带,陇海铁路和巉兰高速公路都从旁边经过,交通便利,环境清新,其功能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以部分专业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为补充。医学校区面积583亩(包括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与盘旋路校区毗邻,目前主要功能是医学教育。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通信网络中心(同时也是甘肃省网络中心)、计算中心、医学实验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图书馆面积21000多平方米,藏书240万册,年订购中外文期刊4000多种,有音像资料和电子出版物2000余种。榆中校区图书馆正在建设中,建筑面积35080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4.2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亿元。学校大学科技园于2002年启动建设,在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面初见成效,已于2004年9月顺利通过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评估验收。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现有28个学院,76个本科专业,建立了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139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历史学6个国家级,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2个部省级,数学、经济学2个校级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4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生态学、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6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磁学与磁性材料、干旱与草地生态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有敦煌学研究所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子应用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西部资源环境、现代农业、核科学与核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1个(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

  兰州大学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8378人,其中本科生18114人,研究生6952人(博士生1106人)。在职教职工5587人,专任教师136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746人(教授317人),研究生导师1090人(博士生导师206人),两院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

  兰州大学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充实和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和“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培养出的学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后劲足而深受社会的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成就卓著,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及优秀的管理人才。中国徒步横跨南极第一人、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暨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南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葛墨林,第十四届(2003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 1991年全国十佳青年乌力吉,“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等,就是由兰州大学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中的优秀代表。中科院院士李吉均先生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青藏高原、南极、北极 )进行科学考察成为学术界的佳话。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重点大学参加的物理、化学专业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州大学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九十年代以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等比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又获佳绩(特等奖、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基金的100名青年学者中,有6名是我校培养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人中,我校培养的有10人。全国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我校校友有4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有2篇论文入选。2001年和2004年,我校分别有一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建昊杯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在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技术、磁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基础数学、力学、自然地理学、天气动力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研究中,成绩显著,有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现在高寒干旱、地理地质、现代物理、有机化学、干旱农业生态、大气科学、草地科学、区域经济、敦煌学、西北少数民族、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研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学校还着眼于探索新的科研领域,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现在风沙动力、材料学、当地药材、草业科技已成为学校新的科研重点领域,已经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高水平创新研究群体。如“化学合成与化学生物学”群体和“西部环境变化”群体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计划的资助,“多场耦合跨尺度复杂力学系统”团队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开展科学研究,注重团队作战,协同攻关,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大幅提高。近十几年来,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7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承担了大量国家高级别项目。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从1998年到200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特别是1992、1993年连续2年发表论文数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数名列第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2003年兰州大学国际论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

  兰州大学在保持和发展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还广泛开展了包括化学化工、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核物理与技术、干旱农业生态、草业科学、药材开发、生态保护、环境评价、地质工程、矿产开发、冰川、高原大气、敦煌学、中亚问题、城市规划、以及西北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应用科学研究。例如,针对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开展集水节水农业研究;积极开展草地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促进草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校企联合,开发西部矿产资源(纳米镍粉材料,中子在线测水仪等);利用甘肃丰富的药材资源,开发有特色的新药品(大蒜素片、美多酚);发挥传统科研优势,开发具有兰大特色的核仪器仪表(中子治疗机等);积极开展政府绩效评价、环境治理与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水土保持、沙尘暴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部门提高管理绩效、加强环境治理、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些应用研究,立足西北,独具特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学校为地方服务的能力,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日、英、法、加、德、澳等国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协作与交流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开展科研合作等。近年来,先后有中青年教师500多人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先后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世界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穆斯堡尔等多次来学校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李政道先生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并设立了“君政奖学金”。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兰州大学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确立了“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以来,学校确定了“十五”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国家在西部地区不可或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和探索解决人类发展中面临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基地。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加强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一系列探索和改革。科学定位本科教育——“上中材质,精英教育;全面发展,质量一流”,构建理念先进、组织合理、管理科学、质量优良的本科教育新体系;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注重教育和培养质量;加强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为实现教授治学、实施精英教育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构建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新型的校、院、所管理体制;实施“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设与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为精英教育提供有力的人才和师资队伍支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展留学生教育,着力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和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新的世纪,兰州大学将继续弘扬传统,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加快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尽快实现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学校简介——学校概况
  -------------------------------------------------
  甘肃农业大学的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为农业
  部部属院校,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学校现座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南依黄河,北
  邻桃海,占地63公顷,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实验实习场、站占地182公 顷。拥有各类藏书150万册。
  1997年建成了以百兆速度接入Internet的校园网。教育部“西部大学校园网工程”的建设,使全校信息点
  数增至4000多个,实现了网上办公和学习。
  学校现设有15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学校现有43个本科专业、50个专科专业。有9个研究所,33个实验室。有
  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8个省级重点学科;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
  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
  学校现有教职工1186人。专任教师58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62人,讲师157人。
  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人,甘肃省
  “333” “555”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共43人,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6人,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生导师
  215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和省级优秀专家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9人。另外,聘请了40余位国
  内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兼职教授。现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8781人,研究生1080人(其中
  博士生139人),成人教育学生7000多人,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48000多人。2004年,学校招收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29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800人,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100人。学校部分本科专业面向全国
  21个省、市、区招生。
  “九五”以来,我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72项,有134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54项;编写国家
  级和院校协作教材187种;出版专著111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13篇,其中被SCI、SETP、EI收录
  的论文51篇。目前,承担着国家“863”、“948”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西部专项、农业部
  原原种基地项目等重大研究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29项,科研总经费达1.65亿元,位居省属院校之首,成为甘肃农
  业产业化的“助推器”。同时,近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甘肃省农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
  济效益。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
  十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师资进修关系。
  建校近60年来,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格局日趋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术水平不断上升。目前,学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我省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坚持科教
  兴校和人才强校战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教育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坚持“巩固、
  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本着“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创新机制,特色发展;加速建设,增强实力”的工作
  原则,突出地域经济特色和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立足甘肃,面向全国,
  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力争把甘肃农业大学建设成以农为优势,特色鲜明,
  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
  学校简介——学校概况

  甘肃农业大学的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为农业
  部部属院校,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学校现座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南依黄河,北
  邻桃海,占地63公顷,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实验实习场、站占地182公 顷。拥有各类藏书150万册。
  1997年建成了以百兆速度接入Internet的校园网。教育部“西部大学校园网工程”的建设,使全校信息点
  数增至4000多个,实现了网上办公和学习。
  学校现设有15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学校现有43个本科专业、50个专科专业。有9个研究所,33个实验室。有
  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8个省级重点学科;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
  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
  学校现有教职工1186人。专任教师58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62人,讲师157人。
  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人,甘肃省
  “333” “555”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共43人,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6人,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生导师
  215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和省级优秀专家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9人。另外,聘请了40余位国
  内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兼职教授。现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8781人,研究生1080人(其中
  博士生139人),成人教育学生7000多人,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48000多人。2004年,学校招收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29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800人,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100人。学校部分本科专业面向全国
  21个省、市、区招生。
  “九五”以来,我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72项,有134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54项;编写国家
  级和院校协作教材187种;出版专著111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13篇,其中被SCI、SETP、EI收录
  的论文51篇。目前,承担着国家“863”、“948”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西部专项、农业部
  原原种基地项目等重大研究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29项,科研总经费达1.65亿元,位居省属院校之首,成为甘肃农
  业产业化的“助推器”。同时,近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甘肃省农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
  济效益。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
  十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师资进修关系。
  建校近60年来,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格局日趋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术水平不断上升。目前,学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我省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坚持科教
  兴校和人才强校战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教育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坚持“巩固、
  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本着“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创新机制,特色发展;加速建设,增强实力”的工作
  原则,突出地域经济特色和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立足甘肃,面向全国,
  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力争把甘肃农业大学建设成以农为优势,特色鲜明,
  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2004年大部分为并列志愿录取,最低分为460分

  -------------------------------------------------

兰州大学
简介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3年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6年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2001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2004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兰州大学校园面积近3000亩(占地面积7228亩),有盘旋路校区、榆中校区、一分部、二分部、草地学院、医学校区、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等8个校区,有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口腔医院、校医院4所直属医院。盘旋路校区面积684亩,地处市区繁华地带,功能以科研、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榆中校区于2001年9月投入使用,面积2067亩,距市区42公里,处于规划中的甘肃大学城和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地带,陇海铁路和巉兰高速公路都从旁边经过,交通便利,环境清新,其功能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以部分专业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为补充。医学校区面积583亩(包括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与盘旋路校区毗邻,目前主要功能是医学教育。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通信网络中心(同时也是甘肃省网络中心)、计算中心、医学实验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图书馆面积21000多平方米,藏书240万册,年订购中外文期刊4000多种,有音像资料和电子出版物2000余种。榆中校区图书馆正在建设中,建筑面积35080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4.2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亿元。学校大学科技园于2002年启动建设,在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面初见成效,已于2004年9月顺利通过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评估验收。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现有28个学院,76个本科专业,建立了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139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历史学6个国家级,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2个部省级,数学、经济学2个校级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4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生态学、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6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磁学与磁性材料、干旱与草地生态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有敦煌学研究所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子应用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西部资源环境、现代农业、核科学与核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1个(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

兰州大学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8378人,其中本科生18114人,研究生6952人(博士生1106人)。在职教职工5587人,专任教师136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746人(教授317人),研究生导师1090人(博士生导师206人),两院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

兰州大学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充实和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和“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培养出的学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后劲足而深受社会的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成就卓著,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及优秀的管理人才。中国徒步横跨南极第一人、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暨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南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葛墨林,第十四届(2003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 1991年全国十佳青年乌力吉,“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等,就是由兰州大学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中的优秀代表。中科院院士李吉均先生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青藏高原、南极、北极 )进行科学考察成为学术界的佳话。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重点大学参加的物理、化学专业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州大学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九十年代以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等比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又获佳绩(特等奖、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基金的100名青年学者中,有6名是我校培养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人中,我校培养的有10人。全国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我校校友有4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有2篇论文入选。2001年和2004年,我校分别有一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建昊杯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在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技术、磁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基础数学、力学、自然地理学、天气动力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研究中,成绩显著,有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现在高寒干旱、地理地质、现代物理、有机化学、干旱农业生态、大气科学、草地科学、区域经济、敦煌学、西北少数民族、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研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学校还着眼于探索新的科研领域,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现在风沙动力、材料学、当地药材、草业科技已成为学校新的科研重点领域,已经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高水平创新研究群体。如“化学合成与化学生物学”群体和“西部环境变化”群体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计划的资助,“多场耦合跨尺度复杂力学系统”团队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开展科学研究,注重团队作战,协同攻关,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大幅提高。近十几年来,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7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承担了大量国家高级别项目。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从1998年到200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特别是1992、1993年连续2年发表论文数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数名列第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2003年兰州大学国际论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

兰州大学在保持和发展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还广泛开展了包括化学化工、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核物理与技术、干旱农业生态、草业科学、药材开发、生态保护、环境评价、地质工程、矿产开发、冰川、高原大气、敦煌学、中亚问题、城市规划、以及西北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应用科学研究。例如,针对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开展集水节水农业研究;积极开展草地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促进草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校企联合,开发西部矿产资源(纳米镍粉材料,中子在线测水仪等);利用甘肃丰富的药材资源,开发有特色的新药品(大蒜素片、美多酚);发挥传统科研优势,开发具有兰大特色的核仪器仪表(中子治疗机等);积极开展政府绩效评价、环境治理与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水土保持、沙尘暴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部门提高管理绩效、加强环境治理、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些应用研究,立足西北,独具特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学校为地方服务的能力,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日、英、法、加、德、澳等国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协作与交流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开展科研合作等。近年来,先后有中青年教师500多人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先后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世界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穆斯堡尔等多次来学校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李政道先生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并设立了“君政奖学金”。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兰州大学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确立了“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以来,学校确定了“十五”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国家在西部地区不可或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和探索解决人类发展中面临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基地。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加强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一系列探索和改革。科学定位本科教育——“上中材质,精英教育;全面发展,质量一流”,构建理念先进、组织合理、管理科学、质量优良的本科教育新体系;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注重教育和培养质量;加强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为实现教授治学、实施精英教育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构建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新型的校、院、所管理体制;实施“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设与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为精英教育提供有力的人才和师资队伍支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展留学生教育,着力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和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新的世纪,兰州大学将继续弘扬传统,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加快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尽快实现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在中国地理中心的古丝绸之路重镇兰州市的黄河之滨上,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19年的兰州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十月一日正式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至甘肃工业大学。1998年,学校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目前,兰州理工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工科实力比较雄厚,理科实力不断提高,文科具有明显特色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学校设有15个院,一个教学部,42个本科专业,36个硕士点,6个博士点,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并设有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13个校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校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近400余人。学校在读各类学生22000人,全日制学生14000人,其中研究生近1000人。校园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馆藏中外书刊55万余册,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并提供网上信息检索和文献传递服务。已建成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建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按照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0多项。学校坚持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改造传统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及现代技术应用能力,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校狠抓教育管理制度创新,形成了以学生评教、教学质量评估为核心的从招生质量到组织管理和学习质量以及学生就业为一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使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基本保障,学校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学科建设以“扬优、支重、改老、扶新”为指导思想,按照建设“一流工科、坚实理科,有特色文科”的学科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学术梯队建设为重点,以科研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强学科战略管理和学科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了“三个计划”和“三个基金”,即“学术梯队和特色研究方向重点资助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科研启动计划”以及学术交流基金、专利基金和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着力打造学校特色晶牌学科,学校目前已形成计算机科学及技术、新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现代控制和现代设计与制造方法,现代企业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群体,并建成了10个省级重点学科,基本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
按照“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促发展”的要求,学校大力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学校长期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办学立足点,强化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发研究与成果推广转化及科技产业发展相协调的科技工作体系。通过组织和争取重大纵向横向课题,建设重大研究基地,培育重大科技成果和发展:壮大科技产业,使学研产协调发展的核心,“研”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近5年,学校先后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200多项,取得了100余项科技成果,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一批在机械、电子、材料、水力、液压、土木、管理等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或达到国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同时,学校每年科技进款达6000多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科技论文年发表量近1000篇,专项申请每年30多项。学校目前已建立起了包括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校企合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内的各类科研基地,并与省内外10多个地区建立了校地全面合作关系。联合80多个企业、科研院所成立了校董会,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有力推动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基地的建设,为学校服务经济建设,特别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兰州理工大学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创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互相辉映的育人环境,提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大力弘扬学校“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和国家文明单位等称号。
兰州理工大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接待和派出的访问学者达100多人次,在合作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在人才培养、培训方面,学校每年还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学生到美国、俄罗斯等国高校学习。
为主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肩负起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对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学校将坚持教育创新,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学校力争通过全校教职工的不断努力,在本世纪前20年,成功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到2005年(“十五”末)为整合、夯实基础阶段。这个阶段要把我校建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具有明显特色的理工科大学:第二步:2006年至2010年(“十一五”期间)为全面提升阶段。把我校建设成为开放型、学研产协调发展的国内知名大学;第三步:2011年至2019年(建校100周年)为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使我校跨入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国内高水平大学行列。

兰州交通大学
☆学校简介
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创立于1958年,是由久负盛名的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部分系科迁兰组建而成的我国第三所铁路高校。2000年,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4月,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经过47年的建设,兰州交通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整体水平较高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13个学院,1个教学部,8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博士点,36个硕士点,41个本科专业,还有5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3个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教职工1912人,其中教师1095人,教授、副教授362人;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16600余人,研究生1600余人。

学校图书馆藏书155.6万余册,是甘肃省五大文献收藏单位之一,建有国际联机情报检索工作站,建有局域网与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学校占地总面积1451.337亩(96.76万m⒉),总资产达9.5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5.28亿元。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突出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连续多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计算机网络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全国大学四六级英语统考及各类体育竞赛中成绩骄人。学校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率高,近三年均保持在94%左右,已先后为社会培养了4万多名各类人才。

学校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参与青藏铁路建设,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可喜的成绩。“九五”以来,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75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项成果或省级社科成果奖,教师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860篇,出版专著57部,已获得专利51项。近三年科研经费总额1.25亿元。已建成的兰州交通大学科技园,占地222.25亩,将发展成为一座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产业辐射与催化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园区。

学校成立了董事会,以此为纽带,与80余家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学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新体制的形成。学校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瑞典、韩国、俄罗斯等国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

前方岁月如歌,未来风景如画。教育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为兰州交通大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团结、勤奋、求实的兰州交大人一定能够凝聚力量,把握契机,与时俱进,奋力拼搏,谱写新篇章,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

分数线要看你所在的省市呀...

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工业大学、兰州科技大学、兰州师范大学、兰州农业大学、兰州政法大学、兰州广播电视大学、兰州职工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工业大学、
兰州科技大学、
兰州师范大学、
兰州农业大学、
兰州政法大学、
兰州广播电视大学、
兰州职工大学

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工业大学、兰州科技大学、兰州师范大学、兰州农业大学、兰州政法大学、兰州广播电视大学、兰州职工大学

当然是兰大和交大啊~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