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四院眼科专家名单:姓"范"的历史来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22:27:23
自己姓范,觉得姓范的好少...

范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范」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於杜邑(陕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逃奔晋国担任士师。曾孙士会。食邑於范邑(河南范县),世称范武子,子孙逐有范氏。

家族名人
范雎(前?~前225)字叔。战国时策士,魏人,善口辩,以远交近攻的策略游说秦昭王,昭王悦,官拜秦相,封应侯。
范增 (前275~前204)秦末巢(今河南省睢县南)人,项羽的谋士,辅项羽称霸诸侯,羽中汉反间而疑范增,遂弃羽而归,疽发於背而卒。亦称为亚父。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北宋名臣,吴县人,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曾做「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吓人之乐而乐」。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卒諡文正。
范成大( 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江苏省吴县人,有文名,尤工诗,与陆游、杨万里齐名,官至参知政事。著有石湖集、揽辔录、桂海虞衡志等。
地望分布:山东高平郡。

范姓起源参考之二:范家风范
范字单从字义上看,有模具、规范和规矩的空间意义,但作为人的姓氏来讲,除了上述的空间意义,而更多的是人的表率内涵。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不朽的做人准则。范家之所以出现范仲淹这位先忧后乐的人物,是否与范家的风范有关呢?
据史书记载,范氏得姓较早,范氏始祖,远可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支后世子孙,经历舜、夏、商诸代,称为唐杜氏。入周后,被改封于杜。不久,为周武王所灭。杜伯之子温叔逃至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而改姓为士。传至其曾孙士会的时候,被任为晋国的上卿,食采于范。从此之后,士会的子孙便按照当时“以邑为氏”的习惯,皆以范氏为姓,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泉根:范姓是我们中国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之一。按照人口的多少它排居在第61位,大概占到我们汉族人口的0.36%,也就是说大概280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姓范。范姓的人口分布在我国的河南、四川、山东、江苏、湖南、辽宁、黑龙江最多,这七个省的范姓人口大约占到全国范姓人口的62%。
范姓这一显赫姓氏,不仅在大陆人丁兴旺,在祖国宝岛台湾也为数不少。自从明代以来,陆续迁台的范氏,几乎遍布台湾全岛。不过,居住最为集中,人数也优于其他各处的则是新竹县。就人数来讲,范姓为台湾的第48位。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泉根:台湾的范姓都是起源于我们中国的大陆,按照文献资料记载的话,就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我们大陆的范姓开始移民到台湾去。那么,比较最早的一支应当是在明末永乐年间的时候,有一个福建人叫范文华,他就迁徙到了现在台湾的台南县盐水镇这一带。以后到了清朝的雍正年间,又有广东人范光儒、又有福建惠安人范养成等等,他们分别从广东福建迁徙到了今天的台湾新竹等地方。
就这样,从福建、广东迁台的范氏一个接着一个,使台湾的范姓,从无到有,世代繁衍下来。曾任台湾省新竹县县长的范振宗先生,祖籍就是广东省陆河县,显然,范振宗这支范氏家族,是由他的祖辈范光儒在明朝从广东迁徙台湾的。范振宗先生在台湾给我们的电话中说,范氏家族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20代了,今年12 月5日他要回广东老家寻根祭祖。祖宗不能忘,故乡不能忘,范家风范不能忘。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炎皇后裔本一家;寻根问祖格外亲。

范姓起源参考之三
范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一,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一。范姓出自祁姓,是尧帝的后代。尧的裔孙刘累,因为善于驯养龙,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建立了唐国。西周成王时期,被改迁杜,建立杜国,称为唐杜氏。周宣王时,杜伯被诬陷,被杀,他的儿子逃到晋国,改姓士。士会为晋景公时的名将,因为军功,被封在随,后来改封在范,后代就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范。发展和演变:范姓早期在晋国发展,“六卿之乱”时,范姓被击败,从此范姓开始散居北方。唐代,范姓开始进入福建,宋代,又进入广东。明代末年,范姓开始进入台湾。范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高平,三户,金乡,沛县,钱塘,鄱阳,雁门,顺阳,丹阳,汝南,代郡,河内,敦煌,杭州,宁化,海阳,嘉应,梅州,埔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

这位朋友,你好

范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范」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於杜邑(陕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逃奔晋国担任士师。曾孙士会。食邑於范邑(河南范县),世称范武子,子孙逐有范氏。

家族名人
范雎(前?~前225)字叔。战国时策士,魏人,善口辩,以远交近攻的策略游说秦昭王,昭王悦,官拜秦相,封应侯。
范增 (前275~前204)秦末巢(今河南省睢县南)人,项羽的谋士,辅项羽称霸诸侯,羽中汉反间而疑范增,遂弃羽而归,疽发於背而卒。亦称为亚父。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北宋名臣,吴县人,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曾做「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吓人之乐而乐」。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卒諡文正。
范成大( 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江苏省吴县人,有文名,尤工诗,与陆游、杨万里齐名,官至参知政事。著有石湖集、揽辔录、桂海虞衡志等。
地望分布:山东高平郡。

范姓起源参考之二:范家风范
范字单从字义上看,有模具、规范和规矩的空间意义,但作为人的姓氏来讲,除了上述的空间意义,而更多的是人的表率内涵。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不朽的做人准则。范家之所以出现范仲淹这位先忧后乐的人物,是否与范家的风范有关呢?
据史书记载,范氏得姓较早,范氏始祖,远可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支后世子孙,经历舜、夏、商诸代,称为唐杜氏。入周后,被改封于杜。不久,为周武王所灭。杜伯之子温叔逃至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而改姓为士。传至其曾孙士会的时候,被任为晋国的上卿,食采于范。从此之后,士会的子孙便按照当时“以邑为氏”的习惯,皆以范氏为姓,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泉根:范姓是我们中国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之一。按照人口的多少它排居在第61位,大概占到我们汉族人口的0.36%,也就是说大概280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姓范。范姓的人口分布在我国的河南、四川、山东、江苏、湖南、辽宁、黑龙江最多,这七个省的范姓人口大约占到全国范姓人口的62%。
范姓这一显赫姓氏,不仅在大陆人丁兴旺,在祖国宝岛台湾也为数不少。自从明代以来,陆续迁台的范氏,几乎遍布台湾全岛。不过,居住最为集中,人数也优于其他各处的则是新竹县。就人数来讲,范姓为台湾的第48位。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泉根:台湾的范姓都是起源于我们中国的大陆,按照文献资料记载的话,就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我们大陆的范姓开始移民到台湾去。那么,比较最早的一支应当是在明末永乐年间的时候,有一个福建人叫范文华,他就迁徙到了现在台湾的台南县盐水镇这一带。以后到了清朝的雍正年间,又有广东人范光儒、又有福建惠安人范养成等等,他们分别从广东福建迁徙到了今天的台湾新竹等地方。
就这样,从福建、广东迁台的范氏一个接着一个,使台湾的范姓,从无到有,世代繁衍下来。曾任台湾省新竹县县长的范振宗先生,祖籍就是广东省陆河县,显然,范振宗这支范氏家族,是由他的祖辈范光儒在明朝从广东迁徙台湾的。范振宗先生在台湾给我们的电话中说,范氏家族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20代了,今年12 月5日他要回广东老家寻根祭祖。祖宗不能忘,故乡不能忘,范家风范不能忘。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炎皇后裔本一家;寻根问祖格外亲。

范姓起源参考之三
范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一,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一。范姓出自祁姓,是尧帝的后代。尧的裔孙刘累,因为善于驯养龙,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建立了唐国。西周成王时期,被改迁杜,建立杜国,称为唐杜氏。周宣王时,杜伯被诬陷,被杀,他的儿子逃到晋国,改姓士。士会为晋景公时的名将,因为军功,被封在随,后来改封在范,后代就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范。发展和演变:范姓早期在晋国发展,“六卿之乱”时,范姓被击败,从此范姓开始散居北方。唐代,范姓开始进入福建,宋代,又进入广东。明代末年,范姓开始进入台湾。范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高平,三户,金乡,沛县,钱塘,鄱阳,雁门,顺阳,丹阳,汝南,代郡,河内,敦煌,杭州,宁化,海阳,嘉应,梅州,埔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

姓 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为唐杜氏。周成王灭唐,迁之杜邑(陜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县),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一、起源分布 范(Fàn)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以封邑名为氏。范氏比许多其他姓氏更特殊的地方,就是对于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楚。据《姓纂》的记载:‚帝尧裔孙刘累(刘累为刘姓始祖)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为杜姓始祖)。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士蒍后世大宗世代称士氏,士蒍有二子,长子士缺、次子士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士会,是为范武子,士会后累迁至晋国正卿,封于随邑,为随氏之祖,又封于范邑,立范氏,为范氏始祖。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复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士燮生范宣子士匄,善刑法,执政晋国。士匄生范献子士鞅,又为晋国执政。士鞅生子范昭子士吉射,士吉射贪婪刚愎,为赵简子所驱逐,范氏才退出晋国政坛。此时,士蒍已是子孙满天下。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更已显赫万分,自士会以后,范武子、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左右早期政治的世家钜族之一。 2、出自其他民族改姓: ① 晋时,南蛮有林邑(古国名,亦称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王范文, 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邑王范逸辅佐,后因林邑王无子,使这一支范氏不断繁衍壮大,后为越南人改汉姓范。 ② 金时女真人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 ③ 满、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有范姓。 3、出自楚国,以地为姓: 楚国有范地,左传文公九年,有范山。 得姓始祖:士会。士会(约公元前660年—公元前583年)即范武子(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蒍之孙。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封于范,又称范会;以大宗本家氏号,又为士会。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后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邲之战中看到晋军内部不和,主张班师。荀林父死,升任执政,专务教化,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郤克使齐受辱,请求伐齐不得,士会担心晋国发生内乱,告老让郤克为执政。二十年后,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赵武(赵氏孤儿)、叔向等犹追思士会,欲从之游。范姓尊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西周成王时,迁于杜。 公元4世纪中叶,范氏迁入魏。西汉以前范氏部分人迁至南方。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范氏分布更为广泛。据范氏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人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福建宁化黄竹径,是为范氏入闽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支派。从明末开始,闽、粤范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进而迁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 范姓以河南范县发祥,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徙居南阳顺阳,三家分晋后,范姓采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战国时南阳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秦汉之际,范姓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西汉中叶时,有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省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迁居钱塘,这一时期还形成范姓的另两大郡望,汝南范姓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姓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山西省大同)。西晋的永嘉之乱,使南阳顺阳的范坚(左将军范晷之少子)避乱江南,范汪(范晷之孙)南渡,其后代落籍于丹阳(今安徽省当涂),后分出一支移居甘肃敦煌,并派生出怀州范姓。南阳范姓居江南者,在东晋南朝之间人才济济,光耀史册。唐安史之乱时,有河 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始祖。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省伊川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繁衍昌盛起来。至清朝时,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如今,范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范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六。

范氏历史来源

( 2005-07-14)
--------------------------------------------------------------------

历史来源

「范」源出 ;

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於杜邑(陜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逃奔晋国担任士师。曾孙士会。食邑於范邑(河南范县),世称范武子,子孙逐有范氏。

家族名人

范蠡

范雎(前?~前225)

字叔。战国时策士,魏人,善口辩,以远交近攻的策略游说秦昭王,昭王悦,官拜秦相,封应侯。

范增 (前275~前204)

秦末巢(今河南省睢县南)人,项羽的谋士,辅项羽称霸诸侯,羽中汉反间而疑范增,遂弃羽而归,疽发於背而卒。亦称为亚父。

范仲淹 (989~1052)

范成大( 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江苏省吴县人,有文名,尤工诗,与陆游、杨万里齐名,官至参知政事。著有石湖集、揽辔录、桂海虞衡志等。

地望分布

山东高平郡。

作 者:------- 责编:王晓飞 来 源:中华人
姓范的少,不会吧,我觉得挺多啊!!

范姓的始祖,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圣君唐尧。尧的后世子孙,在舜、夏、商诸代,称唐杜氏。入周后,改封于杜,后被周宣王所灭,杜伯之子隰叔逃到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而改姓为士。后其曾孙士会为晋国的上卿,食采于范,自此,士会的子孙便按照“以邑为氏”的习惯,以范氏为姓,一代代繁衍下去。《元和姓纂》就有记载:“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

以此看来,范氏的开基始祖无疑是晋国的士会了,其发源地为晋,既现在的山西。山西的范氏,以高平为盛大。晋时的高平,即现在的山西高平,它地处今山西南部,南临河南,西近陕西长安。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在世代的繁衍中,范氏逐渐南迁至中原和江南地区。

据范氏族谱载,唐信宗乾符元年(874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至福建宁化,是为范氏入闽的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许多支派。从明末开始,闽、粤范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来有的又进而迁至海外。

范氏的知名人物,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不少,例如:春秋战国时的政治家范蠡,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后游齐国,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范雎,战国时魏人,他游说秦昭王,主张远交近攻,歼灭敌国力量,终使嬴政吞并六国而统一天下。东汉学者范丹,通五经,尤精于《易》和《尚书》。东晋时的范宁,撰有《春秋榖梁传集解》。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范晔;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等人,都是范姓中的佼佼者。其中有一位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少时贫困苦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世人奉为千古名句。还有南宋的福建农民起义首领范汝为,诗人范成大,荆湖都统范天顺;明代有戏曲作家范文若;清代有太傅兼太子太师范文程,乾隆时围棋国手范西屏,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文学家范当世;近现代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等。

在当今中国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百家姓氏中范姓居于第6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