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信息通信第一旅: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30 01:00:58
请大家给点意见,谢谢!!

一、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地主封建经济大发展时期,不
仅汉族劳动人民人身依附关系在加强,从魏晋以来大
批进人中原地区的少数族也都逐渐由氏族制和奴隶制
进入封建制,这是历史的进步趋势。北魏前期虽然也
已开始封建化,但进程比较缓慢,孝文帝时期由于推行
了均田制等一系列改革,大大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终
于完成了鲜卑族拓跋部和在北魏统治下的大多数少数
族的共同封建化。
二、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历史上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
发展;评价一项改革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是看它是否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废除了
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应该肯定的。孝文帝改革的结
果是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库藏充溢,商业繁荣,农
业和手工业技术进步。这主要是因为均田制使许多依
附农民成为自耕农,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此外,释放奴
牌,改善工匠地位都是解放生产力。汉化政策缓和了
民族矛盾,整顿吏治缓和了阶级矛盾,这些都是有利于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应该说,这次改革是成功
的.
改革也改变了社会面貌,促进了精神风貌和文化
的发展.‘时革变之始,百度惟新。(拓跋)鉴上遵高祖之
旨,下采齐之旧风,轨制聚然,皆合规矩.……齐人爱
咏,咸日耳目更新.”川汉世家大族赞扬孝文帝“礼俗之
叙,架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巷歌邑颂,朝熙
门穆,济济之盛,非可备陈矣。”充分表现出孝文帝
时期“文治”的鼎盛局面。
三、推动了各民族的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致从晋末十六国开
始.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族刚刚人居中原,与汉族还有
很大差距、隔阂,各少数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
压迫政策,因而民族矛盾是尖锐的,民族间仇杀是严重
的,最明显的例子是冉阂大杀揭人。当然,在各族人民
之间,由于交错杂居,在共同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
中,民族融合也有所发展.北魏和十六国不同之处,一
是废除了胡汉分治。二是较系统采用了汉族制度.但
是在孝文帝以前拓跋族诸帝都没有作过系统的变革,
他们只是采纳了汉族儒生提出的一些权宜之计,胡汉
矛盾依然较为严重.崔浩事件与盖吴起义是明显的表
现。孝文帝统治时期与以前诸帝最大的不同,是他打
破狭隘民族界限,主动抛弃本民族落后习俗,学习汉族
文化,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从而推动了各民族特别是汉
族和鲜卑族的大融合,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作出
了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多数少数族统治者都不愿放
弃自己的习俗,都主张同化别的民族,而反对自己的民
族被别族同化。而孝文帝则不同,他能够坚决地抛弃
鲜卑族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领导鲜卑人实行汉
化。使许多鲜卑人特别是迁洛的鲜卑人实现了与汉族
的融合,这是很不容易的。以后经过北齐、北周,终于
完成了魏晋南北朝的各族大融合,为以后隋唐的统一
繁盛打下了基础。

改革的意义是:
第一,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进封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第二,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也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和发展生产。
第三,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