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自考难吗: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9:20:26
1没有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2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求自强
3没有采用资本主义生产管理
4西方列强破坏

1、原因有四个方面
  ①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
  ②顽固派的破坏;
  ③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2、简介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
  3、影响
  洋务运动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影响。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但是洋务运动的许多成分,即使在整个20世纪也一直在中国延续,包括工业化、经济发展、铁路建设等。从孙中山到邓小平,都是延续了洋务运动的道路。所以洋务运动实际上一直影响着中国政府的政策和行为。

  1、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其他原因:
  ①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②顽固派的破坏;③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2、洋务运动知识梳理:

  (1)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
  (2)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 、 “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3)性质: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4)作用:洋务运动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5)局限性: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包括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相反,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

不知道你的问题补充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是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因为洋务派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只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派别,以不变政体和国体,寄希望于在技术上向西方学习的清朝上层建筑的活动,并没有成功,自然也就不能时中国走向富强。

首先,而从历史上看,吴起、商鞅、王莽、王安石等人的变法或成或败都遭受了很大的打击。这也是国人的国民性所造成,因为孔子说:“信而不做,述而好古”、“掩夏之盖,乘商之络,复周之礼”;③老子说:“撄宁无为,是民无争”。④这都导致中国人创新能力极差,安于旧事,不乐于变法。而统治集团只注重王朝内部的利益,向来只有夺权谋位,而不会考虑社会制度。所谓爱民勤政,也大多只是稳固统治的一个幌子。所以,这样势必导致洋务运动在利益方面与朝中一部分人有冲突而必须一方面搞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政治上用尽手段,从而使运动很难进行下去。这样的形式在西方是不曾出现过的,或者说尽管也有,但不像中国这么变本加厉。

第二,不敢废除腐朽不堪的科举制度。早在鸦片战争前,魏源就尖锐地揭露实行科举取士,“其造之试之也,专以无益之画饼,无用之雕虫,不识兵农礼乐工虞士师为何事;及一旦用之也,则又一人而遍责以六官之职,或一岁而遍历四方民夷之风俗;举孔门四科所不兼,唐、虞九官所不摄者,而望之科举兔册之人。”
第三,没有系统地进行国家机关的改造和建设。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也添设了一些机构,如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海军衙门等等。可是,当权者没有什么人考虑过必须改造国家机关,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郭嵩焘曾经向朝廷提出过这个问题,但无人理睬。具体的分析,这又和中国人2000千年来的国民性分不开。“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人们历来把中国历史解释成是一再重复的王朝循环史,……凡是王朝的创立者总是一个有才干、有魄力的活动家,但是几代以后,在宫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子孙后裔,很可能变得软弱无能、放荡不羁。虽然有时会出现一个强悍的统治者或一个能干、忠诚的大臣来设法阻挡这种堕落,但总的趋向是朝下坡路走,直到成功的起义推翻王朝,重新开始大家所熟悉的循环。不过,比王朝循环更为根本的是所谓的经济管理的循环。这种循环是从每个重要王朝刚建立时所共有的安宁和繁荣开始的……每个王朝在它建立约100年后都开始面临财政上的种种困难。” ⑤从斯塔夫利阿诺斯的这些话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王朝的特点。事实上,中国长达5000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3次有意义的大变革。分别是:秦朝正式开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民国结束了封建制。而其中封建社会就占了2000多年,不得不使人叹息。正是这样政府注重的只是自己的王朝,而不是整个国家机关。在官吏方面,比如史官。中国历史上的史官形象是很高大的,南史氏、董狐、司马迁都是不畏强暴而坚持真理的典范。然而方孝孺一案之后,尤其是明清,史官成了彻头彻尾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又何谈在其它方面有完整健全的官吏体制呢?

必然是B
我做过的原题
选得最多的错误答案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