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应急措施:可以简单介绍鲁迅、巴金、闻一多、梁实秋、林语堂等人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6:56:39

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2.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
  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
  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
  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
  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
  《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
  《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
  《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
  《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
  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
  《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
  《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
  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
  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
  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
  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
  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
  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
  《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
  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
  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
  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
  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
  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3.闻一多 (1899—1946)男,原名闻家骅。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三重人格。新诗集《红烛》、《死水》、《太阳吟》、《忆菊》、《发现》、《一句话》都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曾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4.

  (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著作
  《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1923(自费刊印)
  《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1927,新月
  《骂人的艺术》(杂文集)1927,新月
  《文学的纪律》(评论集)1928,新月
  《偏见集》(评论集)1934,台.正中
  《约翰孙》(评论)1934,商务
  《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台.正中
  《实秋自选集》1954,台北胜利书局
  《谈徐志摩》(散文)1958,远东
  《梁实秋选集》1961,台北新陆出版社
  《清华八年》(散文)1962,重光
  《秋室杂文》1963,文星
  《文学因缘》(散文)1964,文星
  《谈闻一多》(散文)1967,传记文学
  《秋室杂忆》(散文)1969,传记文学
  《略谈中西文化》1970,台北进学书局
  《实秋杂文》1970,仙人掌
  《关于鲁迅》1970,台北爱眉出版社
  《实秋文存》1971,蓝灯
  《西雅图杂记》(散文)1972,远东
  《雅舍小品续集》 1973,台.正中
  《看云集》(散文)1974,志文
  《槐园梦忆》(散文)1974,远东
  《梁实秋自选集》 1975,黎明
  《梁实秋论文学》 1978,时报
  《梁实秋札记》1978,时报
  《白猫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九歌
  《雅舍小品》(3、4集)1982一1986,台.正中
  《雅舍杂文》 1983,台.正中
  《雅舍谈吃》(散文集)1986,九歌
  《英国文学史》1985,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
  《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商务
  《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5.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著作书目:
  《剪拂集》(杂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评》(评论集)1930,北新
  《语言学论丛》1932,开明
  《欧风美语》(散文集)1933,人间
  《大荒集》(杂文集)1934,生活
  《我的话》(第1卷,杂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时代
  《我的话》(第2卷,杂文集,又名《拙荆集》),1936,时代
  《林语堂幽默文选》1936.万象
  《生活的发见》1938,东京创元社
  《新生的中国》1939,林氏出版社
  《俚语集》(杂文集)1940,上海朔风书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
  《语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中国圣人》1941,上海朔风书店
  《中国文化精神》1941,上海国风书店
  《讽颂集》蒋旗译,1941,国华编译社
  《爱与刺》1941,明日出版社
  《锦秀集》1941,上海朔风书店
  《生活的艺术》1941,上海西风社
  《有不斋文集》(杂文集)1941,人文书店
  《雅人雅事》(杂文集)1941,上海一流书店
  《语堂随笔》1941,上海人间出版社
  《拨荆集》(杂文集)1941,香港光华出版社
  《瞬息京华》(长篇小说,又名《京华烟云》)张振玉译,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
  《文人画像》1947,上海金屋书店
  《啼笑皆非》1947(5版),商务
  《林语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无所不谈》(1一2集,杂文集)1969,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开明
  《平心论高鄂》(杂文集)1966,文星书局
  《语堂文集》1978,开明
  《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1986,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
  《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1986,重庆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杂文集)1988,浙江人民
  《赖柏英》(长篇小说)1988,湖南文艺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艺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 ,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闻一多(1899~1946)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 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 ,收1925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 。同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梁实秋(1903~1987) 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
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
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
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
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
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
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
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