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六里桥东附近酒店:水体出现"赤潮“现象的原因和条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2 02:43:01

赤潮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现在已成为各种赤潮的统称。

赤潮一般可分为有毒赤潮与无毒赤潮两类。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对赤潮区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无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

从赤潮发生的地理特征来说,也可分为外海(外洋)型赤潮和近岸、河口、内湾型赤潮。前者是指在外海或洋区出现的赤潮。后者分别指发生在近岸区、河口区或内湾区等水域的赤潮。我国辽东湾、大连湾、胶州湾、杭州湾、深圳湾及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厦门港等海域发生的赤潮均属于后者。

据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局长张有份介绍,赤潮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多数学者认为,赤潮生物的存在和水体的水质污染(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水文、气象、海流、海况等,是形成赤潮的自然因子。在海水流速缓慢或停滞的内湾,较封闭海湾的交汇面、峰面及排污口附近沿岸,海水出现上层温跃层,中间有逆温层或有上升流的海域,或因季风影响,出现无氧缺氧水团,强台风、大暴雨之后,盐度下降,均可成为赤潮形成的条件。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

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我国自1933年首次报道以来,至1994年共有194次较大规模的赤潮,其中60年代以前只有4次,1990年后则有157起。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也叫红潮或有害藻水华。

“其实红潮本身是海水里边的微型单细胞的草类,当它大量繁殖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水草的红潮现象。它可以是红色或者赤色的,或是深绿色的。”

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助理署长王福义说:

“它主要是靠日光、养分、盐分、水温以及水流来繁殖。所以红潮的出现,有时候是基于海水中的有机物增多,那个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出现。但是也要视乎阳光、水流等各方面的情况。如果是赤潮的话,有时候,可能是因为有机物的缘故,污染令到赤潮出现比较多。”

“赤潮其实就是海里的微生植物大量的繁殖。”

高级渔业主任王柏萱博士解释说:“因为这些微生植物都是有色素的、有颜色的,那么它多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海水的颜色变了。一般称这种现象为赤潮,不过有的时候,它也可能是咖啡色的,黄色的也有,所以赤潮只是一个普通的名字,不能代表所有的情况。”

那么,究竟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出现红潮呢?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助理署长王福义认为:

“这种红潮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水温,春天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红潮现象;还有水流不太流动的地方、海湾的地方。而赤潮的主要问题是把海水中的氧气吸收去了,另外主要是磷质跟氮质比较多的时候,就会出现赤潮。”

香港是全球海域赤潮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八零年到九八年间,香港共发生了七百多起赤潮,总共发现了六十种以上的赤潮生物。赤潮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鱼类养殖业和生态环境。

但是赤潮似乎又是“来无踪去无影”的。就香港来说,在九八年那起特大赤潮过后,好像平静了很多年。

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高级渔业主任王柏萱博士说:“这种严重事件并不是常常发生的。九八年以后,就没有这个现象了。一般每年大概都有三十到四十件赤潮,不过对鱼类有影响的赤潮,在九八年后只有一、两起,它们对鱼类只有轻微的影响。赤潮的影响可以是很大的,不过平常年份也可能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赤潮的影响很难防范。”

据资料显示,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九四年中国有记载的赤潮共有二百五十六起,每年经济损失大约是十亿元,赤潮的高发区从渤海湾、大连湾、长江口直到福建沿海、广东和香港海域。鉴于近年来中国大陆沿海赤潮频生,这个现象是否与人类活动和生产有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