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城在线阅读:“唐山过台湾”的“唐山”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19:41:01
“唐山过台湾”的“唐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大家都这么说,有何意义?

唐山原指“大唐江山”。史载口传,旷日持久,“大唐江山”简化为“唐山”,成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对祖国或故乡的一种习惯称呼,并由此生发出一些带有“唐人”的地名和关于“唐山”的故事传说。海外华人华侨聚居地因之被名以“唐人街”、“唐人町”,台湾人称大陆移民到台湾开基为“唐山过台湾”。尽管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侨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却世代相传:“记住我们的祖先来自唐山!”时至今日,台湾同胞从没有人会忘记:“自己的根就在海峡彼岸。”
这里应特别指出,在中原人历代南迁中,发生在唐初与唐末的两次固始向闽越的大移民,在河南迁民史上占有突出而重要的位置。其规模声势之浩大,迁徙目标之集中,入居地区之广阔、其后裔日后播迁台湾和海外数量之庞大,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乏后的。唐代盛时,声誉远播海外,所以他们移居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欧美各地的后裔,便以“唐人”自称。

唐山过台湾
「唐山」,指的是今天的中国大陆,「台湾」是孤悬在其东南海上的一座岛屿,两者
之间,隔著一条自古便是非常有名的天险——在澎湖附近的「黑水沟」,被称为「落漈」
的海域。「唐山过台湾」便是指居住在中国大陆的汉人横渡冒著台湾海峡的风险,前来台
湾谋生、聚居的艰辛过程。
台湾原非汉人聚居之地,在汉人迁台、居台之前,台湾岛上居住的是语言、风俗习惯
都与汉人不同的南岛语族,他们穿梭在高山丛林、平原、沼泽之间,逐鹿打猎、捕鱼、耕
种,过著逍遥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直到十六、十七世纪,中国大陆上的汉人大量迁移
来台,这种情形就改变了。
明朝立国初期,即以「海上为不征之地」为政策,对东南沿海采取消极退守态度。洪
武年间,更为防范日益强大的海寇,施行海禁——「寸板不得下海」政策,更强制在澎湖
的汉人废弃辛苦建立的家园,全数迁回福建老家。致使原本市井繁荣的澎湖在强制迁出的
政令下,一夕间荒芜,造成澎湖史上有名的「墟澎事件」而使澎湖成为海盗巢穴。明朝中
叶以后,政治日渐紊乱,闽南地区常受强盗、倭寇侵扰而民不聊生,沿海穷苦人民便铤而
走险,往海上谋生,因受「海禁」而不得归返,便与海盗、倭寇结合,以澎湖为根据地,
集团日大,形成东南沿海强大势力,其中有一群是以颜思齐为首的海盗集团。
颜思齐系福建漳洲海澄人,从事中日之间船舶交易而发迹,自称日本甲螺(Capital,
头目之意)广交豪杰之士,与郑芝龙等人结拜为兄弟,欲谋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
1624年(一说1621),颜等密谋对日本起事,事机败露,逃亡至海上孤岛—台湾,在
笨港登陆。
汉人大量迁台,来台便是始於颜思齐据台后。颜氏积极经营台湾,安抚原住民,声势
日渐浩大,闽南郑芝龙招诸兄弟及漳泉穷苦无业的亲友同乡约三千余人陆续来台投靠,建
立城堡,开垦拓殖,奠定了汉人在台湾的基础。及至1625年颜思齐死於疟疾,郑芝龙被推
为新的领导者。翌年,福建大旱,许多饥民前来投靠,声势日壮,纵横海上屡破官兵,名
震南海。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朝招抚,屡破倭寇与荷兰人,累官至部督。
两年后,福建旱灾又起,尤以同安地区特别严重,郑芝龙建议福建巡抚熊文灿以给船
舶送居民至台湾开垦:「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使垦荒食力,渐成邑聚」。於是漳
泉赴台者众,约有数万人,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有计画的大规模向台湾移民。
颜思齐和郑芝龙是最早在台湾施行农业开垦的人,汉人对台湾的开发从此奠定初基。
但至清兵入关,郑芝龙降清,清对台湾施行「海禁」,以杜绝反清势力外滋长,台湾的主
权便在清廷默许下归属於荷兰。
郑成功克台后,施行寓兵於农的屯垦政策,奖励士兵驻军开垦。隔岸清廷为断绝郑氏
后援,下达「禁海令」及「迁界令」,强制东南沿海各省居民往内陆迁徙三十里,企图以
经济封锁台湾;但此举非但造成广大民众流离失所,许多闽粤居民更愤而东渡依附郑氏王
朝。而闽南多山,耕地有限,加以人口稠密,於是移民来台者日众,约数十万人屯垦而确
立了人社会。
清灭郑氏王朝后,经施琅坚持,纳台湾入清版图,清采「为防台而治台」政策,康熙
23年虽取消海禁,允许人民出海捕鱼、贸易,但对大陆及台湾两地人民却严格限制往来,
并颁布禁令。
禁令虽严,但闽粤人口过剩,谋生困难,而听说台湾地方广大又肥沃,於是纷纷想前
来谋求生机,胆大的就冒险偷渡了。1760年(清乾隆25年)禁令解除后,台湾人口急遽增
加,及至光绪20年,台湾收纳闽粤大量入垦人口,据清官方统计:户数507505户,丁口数
:2545731丁口,已达二百五十余万人(此还不含妇孺,客户垦户及逃避缴税之隐匿人口
呢!)

近代福建先人被迫迁移至台湾,登陆台湾后,进行艰辛的建立家园的奋斗,包含深深思乡之情,多少人再也回不到家乡。他们勇于拼搏,热爱家长,热爱祖国;他们大多是平民百姓;他们带去了闽台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