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地理迪拜国际机场:谁有有关长征的一些感人事迹呀!(拜托帮找找,我快烦死了!~~~~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7 20:40:04

1.丰 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象在为战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和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起,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出,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2.孙毅的身体好是全军出了名的,当年八九十岁的时候,每天还走十几里甚至 二十里路。出去办事,专车不坐坐公共汽车,还给老幼病残孕让座,带动了他常 乘坐的那路车良好的风气。
  孙老将军的右腿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经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的再三会诊研究 ,报请军委总部批准,决定对他的右大腿进行截肢手术。听到这个消息,平时很少流泪的老将军抱着右腿号啕大哭。但孙老毕竟是久经沙场,有顽强战斗意志的 老将军,加上军委领导的悉心劝说,孙老很快恢复了平静,于2000年10月毅然进 入手术室。
  孙老因患胃穿孔,曾两次做手术,医生担心其时已94岁的他做不了胃镜。但
  孙老以顽强的毅力顺利地完成了胃镜检查,成为做胃镜年龄最大的患者。
  1993年孙毅过90岁生日, 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上将对孙毅说: “我要交给你一个光荣的任务——希望你带个头,成为全军的第一个百岁将军!” 2002年5月12日,孙毅将军在自己家里愉快地度过98岁生日。再过两个生日,孙老就会完成迟浩田上将交给他的任务了。 他笑眯眯地说:“我快100岁了, 这得益于我是共产党员。” 大家都有些诧异。孙老接着说:“作一名共产党员,我心情愉快 。虽然现在不能像以前那样天天走十几里路了,但我坐在轮椅上也要天天在院子里转。再有就是我每天都写字。”
  在当年的长征路上,他作为军委教导师参谋长本应该骑马,但共产国际派来 的军事顾问李德,却以“孙毅是白军过来的”为由而取消了他的骑马资格。面对 如此歧视,孙毅一笑置之:“没有了四条腿,我还有两条腿嘛!”就这样,他毫 不介意地凭着自己的一双铁脚板走完了长征路。每当有人提起这段不愉快的往事 时,孙将军总是豁达地调侃道:“我还真要感谢那位李德先生,他使我锻炼了两 条腿,为健身打下了基础。”孙老的言语间始终流露出乐观、自信与自豪。
  谁也料想不到,早在60多年前,他曾被白求恩大夫诊断为“生命前途不佳”!那是在1938年深秋,在太行山上,诺尔曼·白求恩这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国 际主义战士、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受聂荣臻元帅之托,为病情和身体状况不佳的抗大二分校校长孙毅做了一次全面检查。白求恩大夫坦率地说:“孙校长你太疲劳了,应该立即放松身体,减轻身体的负荷量,否则你难以完成将来的重任。 ”“白大夫你是对的,可我是校长,时刻都要坚守在岗位上。”孙毅坚定地说道 。白求恩大夫双眼紧盯着这位倔强的中国军人,翘起拇指连声说道:“That's Great!Great!”体检,白求恩大夫亲笔写了一封信给聂荣臻元帅:“孙毅校长 工作时精神高度集中,过度劳累,患有严重的胃病,他的生命前途不佳。”并恳请对孙毅同志的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然而,白求恩大夫恐怕没有想到,60多年
  后的今天,孙毅将军依然健康地活着。
  现在孙老每天只睡六七个小时,坚持收看新闻,读书读报写字,生活很有规律,心情也很愉快。他用实际行动验证着自己“生命在于运动,锻炼能抗百病; 刻苦锻炼,保持康健;健康生快乐,快乐生健康; 名利、地位观念打破了,精神才能真正愉快,思想上才能获得真正解放”的那段名言。
  传奇:辗转南北从旧到新
  孙毅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城内一个贫农家庭,原名孙俊华。1920年10月,高小还没毕业,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孙毅就离开家乡出去找事做。就在那个时候,他把自己原来的名字——孙俊华改成了孙毅。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取“杀敌为果,致果为毅”的意思。
  外面的世界到处都是军阀混战,孙毅飘泊了两年多,从北转到南,到过上海厦门、潮州,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安身之业。他只好又从南转回北,投奔在河南 开封做事的哥哥。哥哥在相国寺街警察所当教员,生活也很窘迫。孙毅在开封呆 了半年多,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差事又丢掉了。哥哥终于也忍不住了,一次和他吵起来,冲口说: “你拉个洋车去,也比在我这儿闲呆着强呀!”
  3.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黄开湘(又名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腊子口战斗
  1935年9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从甘肃省俄界地区出发,继续长征北上。16日,先头部队红4团在前进中击溃国民党军新编第14师第6团的阻截,当日下午逼近甘肃省南部要隘腊子口。腊子口素称"天险",口子宽约30米,两边绝壁峭立,中间是腊子沟,沟上有座木桥,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国民党军新编第14师在桥头和山崖上筑有碉堡,以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红4团决定,以第6连从正面强攻,夺取木桥;第1、第2连迂回到隘口守军侧后,两面夹击,夺占隘口。入夜,攻击开始。团政治委员杨成武指挥第6连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向桥头猛冲,国民党军居高临下,凭借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固守桥头堡,第6连几次猛攻均未奏效。17日凌晨,第6连又由15名战士组成3个突击小组轮番向桥头突击。此时团长黄开湘(又名王开湘)率领的第1、第2连,从守军左侧攀上峭壁悬崖,迂回到隘口守军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守军腹背受击,一部被歼,其余溃逃。拂晓,红4团占领腊子口,为红军陕甘支队北上打开了通路。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后,顺利地通过了凉山彝族地区,向大渡河急进。大渡河主要是四川境内一条峡谷河流,水深流急,两岸高山峻岭,地势险要。蒋介石一面派兵向北急追,同时调集军队增强大渡河防御,企图凭借天险消灭红军。5月24日红一师先遣队突然袭占安顺场渡口歼敌一个营,夺获一条小船。次日,由十七名勇士组成突击队,进行强渡,占领了北岸渡口,打垮了敌人的反扑,歼敌一个营。并陆续渡过第一师。为了龛工军主力迅速渡河,第二师以四团为前卫,沿西岸北进,抢夺上游的泸定桥。第二师一昼夜急行军一百二十公里,赶到泸定桥西头,乘敌人尚未彻底破坏泸定桥以前,立即组织夺桥战斗。由二十二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攀缘十三条铁索,冲过大渡河,夺取了泸定桥。后续部队迅速渡河攻占泸定桥,歼灭守敌两个团,与第一师胜利会合。5月31日中共中央率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通过了大渡河。蒋介石妄想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迷梦宣告彻底破灭。
  抢渡乌江,攻占遵义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瓮安猴场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决定指出:“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红军总政治部下达《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朱德电示红军各部,乌江“偷渡部队不应小于一个团”。红一军团第2师进抵乌江南岸,其前卫4团逼近乌江界河渡口,进行火力侦察,准备渡江。

  作者: 222.47.175.* 2005-11-16 20:23 回复此发言

  --------------------------------------------------------------------------------

  61 回复:谁有有关长征的一些感人事迹呀!(拜托帮找找,我快烦死了!~~~~
  国民党“追剿军”第2兵团总指挥薛岳到马场坪,与贵州总指挥王家烈商定黔北部署。王家烈称“30日晨匪一股由王文场向江界河新老渡口抢渡”,“午又匪一股约4000余人,向我回龙北岸渡口抢渡”。
  1月2日,红军右纵队一军团主力和九军团,在余庆县箐口附近的回龙场渡口击溃黔军第8团万式炯部,渡过乌江。9时,红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在江界河用竹筏强渡乌江未成功。入夜后,4团再次强渡乌江,第3连连长毛振华率4名战士登上北岸。
  黔局教导师师长侯之担上报称“匪一股由回龙场以机炮向箐口猛攻”,“又一股约2000人在江界河对岸,向我猛攻”,“匪即扎筏强渡”。
  1月3日9时,红军在江界河发起猛烈攻势,击溃江防黔军第3旅林秀生部第5、第6团,强渡乌江成功。红军干部团、工兵连在渡口架设浮桥。军委纵队及五军团渡过乌江。左纵队三军团于茶山关渡口过乌江,进驻遵义尚稽。17时,红一军团2师先头连占领黔军“前敌指挥部”所在地猪场(今珠藏)。王家烈向蒋介石电报乌江战况,称“该匪北窜渡江之企图,已可明证”。

  血信
  1935年,红三军团长征来到娄山关。蒋介石集中了几个师的兵力,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娄山关下。双方血战最激烈的时候,彭军团长和其他首长来到前线指挥所。中央机关就要过来了,如果不拿下娄山关,红军大部队就有被围歼的可能。彭军团长十分焦急,一边在指挥所里来回踱着,一边低声念叨:“派出的侦察员怎么还不回来?”跟随首长来前沿的军团宣传队长钟明彪也为首长担心,两眼紧紧地盯着前面的山峰。
  突然,钟队长发现从敌人阵地背后的山脚下跑过来一个人,个子小小的,穿着一身破旧的老百姓衣服。他一手捂着肚子,一边跌跌撞撞地猫着腰往这边跑,一边往山上招手。钟队长见状,冲出掩体,快速跑去接应。跑近一看,呀,这不是半年前入伍的小战士刘志林吗?此刻,小刘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了,肠子都流了出来。见到钟队长,他再也支持不住,右手兜住肠子,一头栽倒在钟队长的怀里,嘴里却吃力地喊着:“快,快去报告彭总,10团一部冲上娄山关主峰,又被敌人给扑压下来了,快派部队增援!”“给你包扎一下吧!”
  “不要管我,我是共产党员,你快去报告呀!”说着,小刘使劲推开了钟队长。
  军情紧急,钟队长只好轻轻放下小刘,飞速跑回指挥所向彭军团长作了汇报。
  彭军团长立即命令干部团增援,一鼓作气拿下了娄山关。
  钟队长发了疯似地跑下山,去救小刘。在娄山关的山路上,他看到一条由一滴滴鲜血滴成的血路。沿着这条血路,他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已经牺牲了的红军小战士刘志林。后面的同志们也赶到了。大家抹去脸上的泪水,掩埋了小刘的遗体,悲痛万分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神枪手
  军委总部来到贵州仁怀县一个山坳的时候,警卫班的战士们麻利地把首长和自己的营房安置停当,留下值勤人员,然后一起走到村边,在一棵枝叶茂密、一抱多粗,约有十多丈高的大树下,唱歌、跳押、摆龙门阵,消除战斗、行军后的疲劳。
  不多一会,碰巧总参谋长刘伯承也来这里散步。他主动参加了警卫班的活动,和年轻的警卫战士们一起谈天说地,玩得非常高兴。
  忽然,从头顶上传来几声“哇哇”的叫声,刘伯承顺着声音一看,在大树纵横交叉的枝桠上,站着一群乌鸦,不由心中一动,立刻诙谐地对警卫员们说:“你们哪个的枪法最准,快打只乌鸦下来给大家打顿牙祭(即加餐)吧!”
  警卫员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肯开枪打乌鸦,有的是怕枪法不准当面丢丑,有的是不愿在领导面前耍弄武艺。
  其中有个年轻、机灵、调皮的警卫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总参谋长,你文武双全,是全军出名的神枪手,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示范表演吧!”“要得——”
  “欢迎——”警卫员们不约而同地拍起巴掌来。
  刘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地回答:“你们还会倒打一钉耙,将起我的军来了!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说着,不慌不忙地从腰里拔出左轮手枪,只见他不用瞄准,手一举,“砰”的一声,一只乌鸦扑棱棱地应声而落,黑光闪闪的翅膀还在不停地扑腾哩。
  “好枪法,刘总长真不愧为百步穿杨的神枪手!”警卫员们异口同声地啧啧称赞。只有要求刘伯承作示范表演的那位警卫员依然半信半疑地说:“嗯,树上那么多乌鸦,怕是撞到一只的哟!”
  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13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
  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
  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
  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
  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
  “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