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航空员工图片大全:真有菩萨会说话这回事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3:32:44
讲到这个很玄乎的问题,对于我这一个大学生真的是有点亦真亦假。。谁也不能用科学的问题回答这一疑惑
但它却真实的发生在了我的身边。。
我的母亲不知在什么时候买了一尊菩萨雕像回家另带一副“有求必应”的匾,从这之后家里有接二连三的奇怪事连连发生。。我的母亲每逢初一十五必要上香,父母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靠着自己辛苦的劳动供着我跟哥哥读书,前几年因家逢水灾,家境不是很好,父亲明显的苍老,母亲也是一个瘦弱的身体经常生病,但从这过后母亲满脸红润,做事情精力充沛,干劲十足,最奇怪的不是这里而是菩萨居然时面依附在母亲的身体里,为着母亲的忧愁而愁,在母亲的一些反常的行为里开始了说起了话。开始我很害怕也很担心母亲,极力的反对。
是用一些比较专业的话唱出了母亲的心声,那种专业是一般常人讲不出的那类话,一切从善言相劝。一开始我很害怕,次数多了我居然还可以跟之交流讲话,我几乎觉得它是一们神保佑着我们的全家,在这两年里我跟哥哥在外读书家里一切相安无事,家境也好了起来,父母告诉我这都是菩萨的保佑, 我始终想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母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我跟哥哥读书的负担让她跟父亲日夜在地里劳作着。。
对于菩萨说话这一问题我始终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我想在网上请好心的专家或是有相类的问题的朋友给予你们的看法。

菩萨说话是不可能的,but,你妈妈应该是把菩萨当作鼓励自己的来源,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同意 烈焰疾风 朋友。
菩萨的作用在于鼓励自己

菩萨算老几,说话管屁用

《阿弥陀经大义》净宗法师讲

目录

疑点

大致结构

依止善导

经题

如是我闻

无问自说

净土的信仰

长老的智慧

名字为佛事

拔苦与乐

为众生而成就

名号的含义

无量光

无量寿

生命共同体

发愿往生

怎样往生

一心不乱

佛所选定

专修念佛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助念

修学方针

惠施大利

诸佛证诚

欢喜信受

总结

正文

【疑点】

《阿弥陀经》是我们净土宗正依三部经中的一部,篇幅很简短,意义很明朗,易读易诵,所以被列为早晚功课,很多人都会背诵。

《阿弥陀经》中有一段经文:

善男子,善女人,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有些莲友对这段经文有几点疑惑的地方:

一、什么是“少善根福德因缘”?

二、“一心不乱”是什么含义?

三、“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是什么含义?

对这几点,如果不能正确领解,我们读诵《阿弥陀经》就达不到正行的效果,因为读诵是要助成正定业的称名。

往往有人读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就把念佛放下,去修其它的自认为“多善根福德因缘”,去积累去了。这样恰恰和善导大师的判教、和净土宗的宗旨产生矛盾,走杂行杂修的道路,违背了“一向专称”的宗义。

经文所讲的,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今天我们要把他说明一下。

【大致结构】

《阿弥陀经》大义有三点:

一、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目的是要发起我们愿往生的心。

二、往生的方法。

三、诸佛的称赞。

这是《阿弥陀经》的大致结构。

【依止善导】

这部经自古以来有很多注解。我们今天在这里修学,是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为标准,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专修、专弘净土法门,是净土宗的集大成者,是中外共同敬仰的大祖师,是能够楷定古今的大祖师,是净土宗最正的法脉。所以,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最稳当,而且我们往生有希望。如果依其他的知识所解释的,可能就觉得没有希望,这是因为他们站在别宗别派的立场。

【经题】

《阿弥陀经》的经名很简洁,“佛说阿弥陀经”。

一部经的经名,往往把这部经的宗旨揭示得明朗无遗,我们先解释经题。

“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同时也是指十方诸佛。

“说”,现代汉语意思是“解说”、“讲说”,但这里不光是一般性的介绍,还有一种称赞的意思。《阿弥陀经》有两个版本,我们平常读诵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玄奘大师的译本就翻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就是称赞的意思。

“阿弥陀”,是西方极乐教主的名号。

“经”,现在理解为经典,如果依字典的解释,比较细腻一些,大体来讲,“经”就是方法、道路,“佛经”就是“成佛的方法”。

“佛说阿弥陀经”的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我们往生净土成佛的道路。

这就很明确了。这部经虽然有三个要点,但重点是讲:名号是我们往生的道路。

【如是我闻】

经文一开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是我们闻法得益的基本。

“如是我闻”贯穿两方面:说法要如是说,闻法要如是闻。

什么叫“如是”呢?就是按照事情的本来面貌来体认它、认识它,不加自己任何的主观想象。

比如说,这里有一只杯子,我拿出来,说:“这是一只杯子。”听到的人当下就相信、领受这件事,“哦,这是一只杯子。”他不加任何其它的想象,“哎,为什么是只杯子啊?”那就没达到“如是我闻”了。

同样,一件物品,比如说这支钢笔,可以写字,跟他说:“用它可以写字。”他就拿去写字,这样,说的和闻的就产生交流了。

佛的每一部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我们闻法的人,要有这样的心态,不加任何主观的想象,不加主观的意识,佛怎么样讲,我们就怎么样相信。

“如是”用现代汉语说就是“是这样,是这样”。阿难讲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我们往生净土的唯一道路。这件事确实如此,这是我从释迦牟尼佛所亲自听到的,不加一点折扣的。”

“如是我闻”贯穿整个一部经,一文一句,我们都用这样的心情来听闻,这部经就很容易看懂。不然,你看不懂这部经。

接下来的“六种成就”,说明佛宣讲这部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听众等,是说明这部经很可信。

【无问自说】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没有人发问,自己说的,因此称为释迦牟尼佛的本怀。

大家也有这个经验,有时跟别人谈话,想讲的话好像没有机会开口,对方跟我们讲了半天,但总是扯不到我们的话题上,到后来,快要分手了,如果再不把内心的话讲出来,就没有机会了,这个时候,即使人家不问,也要把它讲出来。这时候想讲的话,就是我们真正想讲的话。

跟别人打交道,要注意,没有问他,他主动讲的话,就是他的心。到领导那里去,领导讲了很多客气话,但那不一定是他真实的意思,到最后讲的几句——你没问——那几句抓住了,你就知道他的真正意思了。

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是在晚年的时候。大家可以想象当时的法座,有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还有长老舍利弗,种种大阿罗汉,一千二百五十人,云集法座。释迦牟尼佛巍巍独坐。这时候,大众一片寂静,没有人提问。

为什么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默然无语呢?

因为净土的境界,非菩萨的境界,菩萨问不出来,不知道从何处发问。“十万亿国土之外,有极乐净土”,阿罗汉的根机是不知道的,菩萨也要佛的威神加持。所以,大家都没讲话。

这部《阿弥陀经》从头到尾,都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讲,弟子都不讲话。在整部经中,释迦牟尼佛还提问了几次,弟子都没有回答。开头就问了:“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舍利弗也不讲话。

【净土的信仰】

我们来看经文: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今现在说法。”

这句话,我们已经听得很习惯了。中国有句成语叫“天外来音”,可以说,这句话就是天外来音。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告诉我们,以我们凡夫的智慧,怎么能够知道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个净土呢?那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呢?是不可能知道的。

我们净土的信仰,是从这里开始的,是不讲任何理由,不打一个问号为什么,要问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这是一尊佛像,“为什么是尊佛像?”谁也解释不出来,就是一尊佛像,事实就是如此,这就叫“如是我闻”。

释迦牟尼佛亲口说:“十万亿国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极乐。”你要信,那你就是净土中的行人,就能够入门了;你要用科学的脑袋、逻辑的思维考虑考虑、分析分析、调查调查、研究研究、证明证明,找不到一个结果——信就信了,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洞彻宇宙一切万象,说有净土,就有净土。

在这里边,能够分出我们自我的修行吗?是因为要读很多书才能相信这一点吗?“大学教授大概可以相信。”没有这回事,大学教授不一定相信;不识字的老太婆,可能很容易相信。净土的信仰,和知识学问没有关系,信仰就信仰了,有净土。为什么?是佛讲的,没有为什么,佛讲的就是真理,就是标准。

释迦牟尼佛一下把我们的眼光,从狭隘的、封闭的、局限的娑婆世界,从这个五欲烦恼的娑婆世界,一下子引到十万亿国土之外,那里有一尊阿弥陀佛。

【长老的智慧】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详细地展开,这个国土是什么样子的,就问了:

舍利弗,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一般来讲,教主释迦牟尼佛问弟子,弟子要回答,在这部经里边,没见到舍利弗的回答。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佛这么一问,舍利弗当时就张口结舌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那我们今天各位都会回答:“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那你的回答很高明,跟释迦牟尼佛的回答一样——这也不是靠我们的智慧可以理解的,舍利弗的智慧也不能清楚。

【名字为佛事】

单是极乐世界的名称,就含有无量的含义。昙鸾祖师在《往生论著》里说:

但闻极乐国土名称,克念愿生,

亦得往生彼清净土。

极乐国土名称为佛事,

焉可思议?

有人只要听到极乐世界的名称,“那我愿意去往生!”他就能去往生,不需要了解更多,“国土名字为佛事”,“极乐”两个字就可以度众生了,这个叫做不可思议。

【拔苦与乐】

释迦牟尼佛问舍利弗,舍利弗没有回答,因为智慧所不及;文殊师利菩萨闻到了,也没有回答。释迦牟尼佛就说:

其国众生,

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

故名极乐。

这也是我们净土的宗旨。佛法的目的是拔苦与乐,这两句话里边,充分体现了拔苦与乐的宗旨:到了净土,“无有众苦”,苦自然就没有了,“但受诸乐”,给你一切法喜、法乐。

【为众生而成就】

释迦牟尼佛接着介绍极乐世界依报,并说:

舍利弗,

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句话重复过四次,什么意思呢?再三叮咛我们说:极乐世界已经成就了,这种种的功德庄严已经完成。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反复叮咛好几次呢?这里有深刻的内涵。极乐世界成就了,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它是为谁成就的?

极乐世界是为我们成就的。

就像父亲为儿子把房屋建好了,建好了就是儿子的,是儿子应该得到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成就的,不是我们修行成就的,不是说我们现在修行,极乐世界才存在。弥陀要十方众生往生他的极乐国,如果极乐国还没造好,怎么去往生呢?

为我们成就的极乐国土,当然我们往生有份,丝毫不用退让。

【名号的含义】

介绍完依报之后,介绍正报,正报就是极乐世界的佛、菩萨。

舍利弗,

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阿弥陀佛的名号到底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释迦牟尼佛解释阿弥陀佛的名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无量光;二、无量寿。

【无量光】

一、无量光。

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是故号为阿弥陀。

我们听这一段经文,也要用“如是我闻”的心态。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无量无边的,是遍照十方国土,没有障碍的,因此阿弥陀佛也叫做“无碍光佛”,什么叫“无有障碍”呢?阿弥陀佛用他的光明神力度众生,“我的光明能救度你,没有障碍。”

“没有障碍”不光是说:房子不能障碍,山河大地不能障碍,重点是指我们的烦恼罪业不能障碍弥陀的救度。

如果你听到之后,不能当下信受,说:“我这么罪重业深,怎么能够往生?”那这“无碍光”你就没听进去了,就“有碍光”了,好像你的烦恼业障障碍了弥陀的光明,那就不能称为“无碍光”了。

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既然称为“无碍光”,那么,我们称念它,阿弥陀佛就可以自在、没有障碍地把我们救度到净土去。

【无量寿】

二、“无量寿”。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

无量无边阿僧只劫,

故名阿弥陀。

“寿命”就是人的生命了。这句名号的本身,就是佛的生命和我们众生生命的共同体,名号本身是阿弥陀佛的生命所在,也是我们的生命所在。人在世间活着,就有寿命,没有寿命就死掉了。

阿弥陀佛如果没有“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佛就死掉了。

这句名号是特殊不共的名号,弥陀就是用名号来度众生的,它存在的意义、存在的全部,就是用名号来救度众生,所以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你不能往生,我就是不成佛!”那么,没有成佛的话,怎么叫“阿弥陀佛”呢?他的名号就是让我们往生的。

【生命共同体】

一方面是弥陀的正觉,就是弥陀的生命,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往生,也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所寄托的地方,那是众生的生命,这就是说:弥陀的生命和众生的生命是一体的,在名号当中。我们不能把名号单独看作是弥陀的,“是他的,与我没有关系。”或者说“与我有某种程度的关系,我要念佛达到某种程度,才可以得救”。那个,就不是共同所拥有的了。

阿弥陀佛离开了我们,他不能成佛的,具体地讲,阿弥陀佛离开了我们的往生,他不能成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嘛。反之,我们离开了阿弥陀佛的正觉,当然不可能往生。这两点是不能分开的。既然弥陀成佛了,他是为我们往生成佛的,他把他无量的功德缩在六字名号里边,成为众生和弥陀所共有,所以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人民”就是指念佛的众生了,我们信佛、念佛,就获得了弥陀名号所具有的功能,必然往生,这就是名号给我们的启示。

【发愿往生】

把极乐世界正报、依报讲完之后,释迦牟尼佛就劝导说:

众生闻者,

应当发愿,

愿生彼国。

意思很明了:讲这些,不光是让我们去想象,如果很欣慕,但是不能去,那没有意义,而是让我们发愿往生。

【怎样往生】

众生怎样才能往生呢?这里是关键所在。

首先,如果依我们众生的心态,“极乐世界这么好,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七宝池、八功德水,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往生是想往生,不知道像我这样的人到底能不能往生?”心里边就在怀疑。

不仅如此,我们读到释迦牟尼佛说“得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继续怀疑:“‘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像我这样罪根深厚、善根很少的,大概不行吧。如果能往生,那也一定是要有多善根福德因缘,我要怎样怎样修行,才可以去往生。”

释迦牟尼佛体察到众生的心态,直接说出来了:

舍利弗,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这句话说出来,往往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大多数人都会理解说:“对呀,极乐净土那么好,依我们这样罪恶的凡夫,怎么可能去往生呢?那一定要有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要如何如何去修行。”

释迦牟尼佛首先好像给我们泼了一瓢冷水。但是,接着,释迦牟尼佛把答案就公布出来了:

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

执持名号……

这样就能往生!这段经文,从上下的文义来看,首先从反面,告诉我们“那样不能往生!”把这条路堵死,不然的话,凡夫的心就会东想西想,“我这样做、那样做,大概可以往生……”佛告诉我们:这些道路都是不通的,“此路不通、此路不通……你只剩下一条道路,”然后把这边的门打开,我们就看到光明进来了:

闻说阿弥陀佛,

执持名号,

这就引导我们从种种杂行杂修当中,导归一向专称佛的名号,打开了六字名号这条唯一的道路。

比较而言,六字名号本身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因缘,是绝对性的“多善根福德因缘”,这个“多”不是多少的“多”,“多少”的“多”是相对性的,“你是五个,我是十个,比你多。”不是那个意思,六字名号的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在数量上可以加减的,如果可以加减,那就不是“多善根”了,多,还有更多,一万,还有十万;十万,还有一百万;一百万,还有一千万。

六字名号,不可思议,充满着整个宇宙法界,叫“多善根福德因缘”。

经文的次第是如此:先说明不能往生的原因是“少善根福德”,然后开示出来能够往生的道路:专念佛的名号,“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闻”就是听闻,“说”就是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的称赞,十方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的名号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当我们听到以后,在心中领纳,叫做“执持名号”,如果心中怀疑,那就不叫“执持名号”。

“执持名号”的表象是口头的称念;从心相来讲,就是领受名号的功德,愿往生。

那么,怎样“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乱。

或者一天,或者两天,或者三天……或者七天,古文表达比较省略,如果在现代汉语中,后面要加省略号,“若八日、若九日、若十日,若一年、若两年、若七年,若十年、若二十年……”这就是延续一生的念佛,外表形象就是相续性的念佛,一生专念阿弥陀佛。

【一心不乱】

他的心态是怎么样呢?“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常常被解释为修行的功夫,“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等等。善导大师没有这样的解释,在后面我会说明善导大师的这一段解释。

“一心不乱”就是我们信靠阿弥陀佛一佛,从今天开始,专心信靠阿弥陀佛了,定死了,“不乱”,不再动乱了,人家再怎样讲,我心不动摇了,我就专修这个法门,专念弥陀名号!

如果张三说:“哎,你这样恐怕不行。”你心里边马上打了拨楞鼓了,就要换别的法门了,那就乱了。所以叫不动乱。

第二点,叫不杂乱,专念这句名号,不用别的行法来掺杂,叫“不乱”。

“一心”也是我们能做到的,做妈妈的会对孩子说:“你要一心读书啊!”小孩听了,绝对不会说:“事一心还是理一心?”“一心读书”很简单,就是专修专念,要用功,不要三心二意的。跟别人交往,也说“你要一心哪,不要三心二意啊”,很简单,“一心”是跟“二心”、“三心”相比较而言的,就是信仰的对象是唯一的。心里边只有阿弥陀佛一佛,就叫“一心”了。如果心里边除了阿弥陀佛之外,还觉得不足,还有许多,那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自然就乱了,就不可能“一心不乱”了——这就是我们净土宗的解释。

净土宗称为“凡夫之教”,是十方众生都能做得到的。如果解释为那样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没有一个人做得到。在玄奘大师的译本里边,“一心不乱”翻译为“系念不乱”,我们心中系念阿弥陀佛名号,不再换别的法门,不再动乱,不再动摇。很简单做到的事情。

善导大师对这一点,有四句简洁明朗的开示:

极乐无为涅盘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佛所居住的地方,是“无为涅盘界”,远离凡夫有为、有漏的造作。凡夫都是有为,即有造作,“我在修行哪”,有为、有漏。真正的修行,叫“如实修行相应”,不行而行,并不觉得自己在修行,没有这个造作。圣道门讲“顺法性”、“顺真如”;净土门来讲,就是“顺名号”,我们称念名号,并不是自己的修行,是阿弥陀佛的力量,让我们到净土去,这个叫“无为”。极乐净土是无为涅盘的境界,“涅盘”是不生不灭,这个境界就很高了,所以称为“报土”。

果地是这个样子的,那我们的往生呢,底下讲“随缘杂善恐难生”。“随缘杂善”四个字,是解释“少善根福德因缘”,善导大师解释得很简略,如果我们参考《观经疏》,就会很明了,善导大师在这里讲的“随缘杂善”,就是杂行,也就是《观经》里所讲的“定散二善”,叫“杂行杂善”。

什么叫随缘杂善呢?人家今天跟你说:“这个法门好!”你听了,耳根就发软了,要去修一修,明天说:“那个法门好!”你也去学,随着你所遇到的缘不一样,去修不同的法门。

“恐难生”,语气比较和缓,说的没有那么坚决,释迦牟尼佛说得很坚决:“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恐难生”也就是不能往生的意思,但是好像给你一点希望,这是什么含义呢?就是说报土不能往生,但是化土还是有点可能性的。

为什么说“随缘杂善”不能往生呢?佛法讲因果的法则,极乐报土是不生不灭的境界,我们凡夫所修行的,是有生、有灭、有漏、有为的功德,因果不相吻合,所以不能到达无为涅盘界。比如说我们行布施,我们也没有三轮体空,这布施也就是有漏、有为的功德了,这怎么能够达到无为的境界呢?因果不相吻合,不能去往生啊!

“随缘杂善恐难生”,就是说,除了六字名号之外,所有的一切修行,统统算做随缘杂善,统统不能往生报土。

“杂”有好几种含义,“杂”就是多,杂七杂八,很多——名号就很专一;“杂”也是杂毒,内心有贪瞋痴根本的烦恼存在,虽然行善法,不是清净的,是杂毒的;“杂”当然还是杂乱,心里边没有主张、没有目标,所以叫“随缘杂善”,从外表来看,也在行善,但是跟往生没有关系。

善法、恶法,都是分别法,也是轮转法。六字名号是非善非恶法,也可以说至善,不是我们所讲的善恶之法。

善导大师接着讲: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极乐世界这么好,我们想去往生,往生的心刚发起来,又给泼了一瓢凉水,说随缘杂善不能往生,那我们就绝望了?不是的。

依我们众生的根机来讲,随缘杂善都很难修到,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边说:这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日夜修行,然而,“众名杂毒之善,不名真实之业”,他这样的修行,还说杂毒之善,我们跟他比呢?连杂毒之善我们都没有学到,连随缘杂善我们都没有,那往生靠什么呢?

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怜悯我们这样的众生,“连随缘杂善都修不来,怎么让你去往生?”“故使如来选要法”,众生的苦恼、无奈、无力,触动了弥陀的大悲,使得弥陀为我们选择了紧要的法门。

是什么时候选择的呢?是在阿弥陀佛成佛之前发大誓愿的时候就选择好了。

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选定了六字名号,作为我们往生的功德资粮。

六字名号是不生不灭的,六字名号不依据我们的心而有所改变,它和无为涅盘的境界就吻合了,本来涅盘的境界就是六字名号所展现出来的,也收缩在六字名号当中。极乐世界,当然,我们会说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这是经典所说的,一点不错,但是,总觉得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跟我们就没有关系了,那么远……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世界,变成了六个字,六个字里边就包含了极乐世界了,让我们来称念,所以,这六个字本身,就是极乐的境界,就是无为涅盘界,当然就和这个境界沟通相应了。

所以,弥陀怜悯我们无善造罪之辈,为我们选定这个法门。这就不是随缘杂善了,而是如来为我们选的。我们学这个法门,不是靠我们自己的“法眼”来选择,是阿弥陀佛亲自为我们选定,“选要法”,“要”就是紧要、关键、惟一。

选什么要法呢?“教念弥陀专复专”。善导大师用“专复专”三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教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专还要再专,这就是善导大师的解释,这里并没有解释得那么难,就说要专心,一个专心还怕对你叮咛得不够,专心再专心,从这里我们感受到善导大师慈悲无尽。

【佛所选定】

称念弥陀名号的法门,是佛为我们直接选定的,这就是这个法门的高超之处。我们念佛,也不是依我们本身的根机、智慧而能够称念出来的,而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教我们的,“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释迦牟尼佛亲自教我们的方法能不灵验吗?

释迦牟尼佛讲法是“对机说法”,对污浊恶世的烦恼众生,教我们念佛,没有不灵验的。

【专修念佛】

那教我们怎么念佛呢?“专复专”,就是“一心不乱”,从心要专,从行也要专。

所谓“从心要专”,就是我们心里边明了:只有这尊佛能救我们,专一仰靠这尊佛,没有三心二意,不在弥陀佛之外,另外仰求别的佛,如果另外仰求别的功德,那是不了解阿弥陀佛与我们的关系,也不了解只有阿弥陀佛一佛发了誓愿救我们,十方诸佛没有发这样的誓愿,能懂得这样的道理,心就专了,一心一意就靠倒阿弥陀佛了。

心里边专了,外表自然就专了,就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了,不可能说心里边专了,而做起来三心二意,那样就不是“专复专”了。

净土的法门从教理来讲,很简洁、很干脆,也没什么深奥的道理,就是你舍得专修念佛,老老实实地念这句名号,阿弥陀佛不会有虚愿,释迦牟尼佛不会有虚语,心里边“专复专”地念佛。

比如说,有两个人,每天都念一万声佛号。第一个人事务繁忙,没有时间。第二个人念一万声佛号之外,还

没有,绝对没有,那是唯心主义,只是编出来的故事,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住在没有听说过那些宗教的地方,还会知道什么菩萨说话这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