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和理科哪个好:同安风俗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16:18:02
有谁知道关于同安的风俗文化的知识滴。。。。小妹偶急着要用啊。。。请各位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帮帮忙哦。。。。。小妹感激不尽啊。。。最好多点滴。。。

南山客家村 今日武陵源

(2002-06-02 13:41:42)

编者按:同安莲花镇河田南山村客家民居群开始进行修复、省美术家协会有意在此兴办画家村以作为全省画家创作基地的消息日前见报后,不少读者来信来电要求从历史文化角度对南山客家村作进一步深度报道。为此,我们特邀同安文史专家陈金城先生撰写此文。

同安莲花镇南山村是我市惟一的客家村,有陈姓村民1200余人,是明代南靖客家余姓之后裔。虽经400余年之融合同化,但某些客家古俗至今保留,以明代祖厝为中心的客家宗族古民居建筑群,也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如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南山村,终获有关文物、旅游部门之注意。

客自何来

陈氏祖厝大厅的门联:“源三晋望三吴皇唐新?立宗祠,拓闽北开闽南大明银邑展华堂”,说明了家族的迁徙史。

据该村族谱记载,村民祖先系南靖县靖城沥阳村(古名沥水乡)客家余姓。

余姓始祖由余是战国晋人,入秦为大夫。秦霸西戎,他有谋划之功,后裔以其名为姓,后迁居江苏,以下邳、吴兴为郡望。

唐末,余氏先祖余从江苏入闽,开基同安五指山下新?村,后避战乱,与三子余哀始迁闽北光泽,再迁宁化。

南宋隆兴年间,余九郎迁永定金丰。元中叶,余士康迁南靖沥水乡。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南靖五世余子玉(讳德睿)迁同安在坊里北门经商,后定居归德里河田南山村(今莲花镇蔗内村)开基,为南山余姓一世祖,创分堂号“漳南”,以纪念南靖祖籍。

万历初,余姓五世余端钰、余端好兄弟,合力建造三落大厝一座及双边护厝、后界巷厝各一列。二房端好养鸭为生,后举家迁居新店赤山,开基溪尾村赤山堂余姓。长房端钰生六世余怀珍,娶妻南珩陈氏,因虑祖上人丁单薄,问卜改从妻姓,竟然巧合,连生四子。男丁生前改陈,死后墓碑、神主牌复刻为余。故今南山陈氏实系“陈皮余骨”。而后,新店溪尾村赤山堂余氏后裔也有再返迁南山并改姓陈者,称为“下房”。

聚族环居

仿照南靖原籍宗祠而建的南山村客家建筑群,是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相互影响的典型产物,其祖厝放弃了闽北土楼式样,改为闽南三落翘脊大厝,但整体风格和布局厝式又保留了客家聚族环居的特色,中心为长方形三落大厝,有龙虎双边护厝(称顶巷)及后界巷护厝,巷厝头尾均筑有隘门,悬空还建有?望楼以守更防盗(今楼坏但支梁尚存)。

祖厝坐东南向西北,建筑面积465平方米,内有三厅二天井14间房;龙边三列护厝,坐西南向东北,面积652平方米,顶、中、下巷房间数依次为8、10、10间;虎边三列护厝,坐东北向西南,面积574平方米,顶、中、下巷房间数依次为8、9、9间;四、五两列“牛朝巷”各有畜房16、8间,面积826平方米;后巷厝长60.5米,深10米,面积605平方米,有房12间。祖厝及周边9列巷厝,总计建筑面积达3123平方米,房间104间。祖厝前大埕长40米,宽35.5米,面积1420平方米,合2.13亩,且依古俗于埕中置有4块灵石以辟邪(祖厅天井下也有4块)。如此规整宏伟的古代家族建筑群,在厦门地区实属罕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山村客家民居群延续着古代封建庄园易守难攻的建筑特点,其时,村里又“全民皆兵”,长年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虽然地处匪患频仍的莲花山区,但从来没有贼人敢于越雷池一步。

此外,陈氏宗族世代以抓阉析产分房。各家房间规格划一,均由一房一前厅一披檐构成一户。解放初全村400多人,即有300多人居住于巷厝中。今则多为空房,但产权明晰,村老人协会规定户主要负责维修保护,厝坏不修者则由村里代修,然后收归公有,故能至今保护完好。这次,南山村民又自发筹集了7万多元的资金,用与祖厝修缮,景点美化。

风水宝地

南山村坐落于群峰环抱、绿水萦绕的山中谷地,土壤肥沃,水草丰美,空气清新,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天然牧场。

村中有“三溪两湖一水库”。“三溪”是门口溪、砖埕溪、寨山溪,它们汇流于村前,水质甘冽,清澈见底;“两湖”是指月光山林湖和古天湖两个山间平原,前者占地3500亩,有原始森林3000亩,耕地500亩;后者面积1500亩,有原始森林1000亩,耕地300亩;“一水库”是指离村仅一公里的河溪水库。如此得天独厚的氧吧式环境,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绝佳生态。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主簿同安之际,曾巡游至此,盛赞这里风水极佳,说:石牛潜谷底,永世不饿殍。还说此地是“大旱半收,大乱半忧”的宝地。后来,村民在朱熹驻足处建一亭一殿格局的村庙保德岩(寺),祀陈姓祖佛普庵祖师(南宋当阳山高僧陈普静)、玉皇太子、三代祖师、田圣王、郭圣王及妈祖。寺前有巨石探溪,称“石牛吸水”;寺后有石形如卧龙;寺右溪边有石曰“乌龟枕流”,其状极似。

清末民初,村里突降怪病,有80%男女患了“臭头”(瘌痢头)。当时,有人提出要另择栖所。问卜于风水先生,对曰:此乃风水石牛穴,乃大吉大利之地也,绝对不能搬家。至于村人所得病症,是因为水源断绝,石牛久未洗澡,身子太脏之故。村民们便集资在村后挖了个五六米宽的大水圳,引水穿村,并在全村进行“卫生运动”,果然“水”到病除。从科学角度来看,搞好环境整治,当然可以防病治病了。

古风犹存

走进重峦叠翠、榕荫掩映的南山村,但见牧童短笛,春风习习,村妇洗衣,欢声阵阵。这里民风淳朴,古道热肠。主人蒸薯待客,情切意长。由闹市到此,犹如穿过时间隧道,到了武陵桃花源,直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南山陈氏宗族至今保留着某些独特的客家古习俗,与同安民俗不同。如:上山扫墓是在农历除夕日,而不在清明节。正月初一开正先拜保德岩佛公,而不拜天公。拜佛公后开祠堂祭祖并团拜贺正。添丁生男的人家元宵节要用自织的灯带12尺悬红灯于祖厅4天(同安风俗是于宫庙点大烛)。冬至日也得先拜佛公后开祠堂祭祖。该村自古至今农历七月不做“普渡”。岁时节事从不食同安盛行的“薄饼”。端午节只食粽而不赛龙舟,老年妇女喜穿袖口下摆镶边之右衽衣裤,幼童喜戴4粒绒球之尖顶小丑软帽,且忌讳大人抚头摸脸等。

南山客家村的深厚历史积淀,实为我市民俗考古和文化旅游的珍贵资源,正期待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和积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