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教务系统:对诸葛亮的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22:44:06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言辞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我认为诸葛亮确实才智无双,而且义胆忠肝,哪怕已经是主弱臣强,他仍旧是从一而终的忠心侍主,为完成一统三国恢复汉室的使命而不懈的努力着,这样的人不得不让道一声佩服。
但是从某些方面而言,他又是过于愚忠的,例如当刘备不听劝跟吴国撕破嘴脸之时,他若以死谏之,想来刘备或许还会三思而后行。再如到后面的屡出岐山又显得过于心急的,劳民伤财,而一无所获,还不如养精蓄锐,与民休息,使国力强大。再者既知国主无能,大可从刘备其他子孙中再择一个有能力的人立为国主,以诸葛当时的威望想来在蜀国无人敢说个不字,说到底他还是过于珍视他的名声,不愿落一个擅权的名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想这大抵是对诸葛亮这一生最为哀伤的评价了。

  诸葛亮这人吧,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

  好呢,是他的才能,这个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贫了,说说不好吧!

  不好有以下几点:
  1. 他不是个很好的领导人,一个好的领导应该是对人材的能力,用处,都了然于胸,而他却不了解马谡,魏延也是一样,他的建议不采纳,
  2. 他也是人,因为是人就有私心,他为了让大家公认马谡(一开始把他做为的传人),他从没充过大场面的前提就让他担当街亭防守的重任,本来想的好好的,结果却砸了,他很无奈,但为了严肃军纪就拿他下手,让他来证明自己的公正,但也太不仗义了,虽然后来也自已申请降级,但是朝庭明着说是刘婵的,但实际上是他的,他降不降有什么关系,而马谡,那可是一条生命啊,而且那么的有智慧!怎么能说没就没啊!
  魏延也是一样,他怕魏延的能力和影响面越来越大,就一味的压着他,打仗时的脏活累活基本全是他包揽,
  我为他俩叫屈!
  3. 他不会培养人材,北伐时,什么都是他包揽,(我真的佩服他是不怕累我就不行)结果弄得姜维没有什么大将可用!可叹啊!
  4. 他也有阴险的一面,我认为关羽的死是他玩死的!不过也是关羽活该,因为他跟本看不起文官,包括诸葛亮同志!傻子都知道未来的蜀国他是老大,所以就要产除异己,所以是容不下关羽这个自以为是的家伙的!所以,才留下这个可怜的家伙镇守荆州,而为什么说是诸葛亮玩死关羽的呢,就是让他攻打荆州北部时,诸葛亮对他就不闻不问了!而且也不出兵汉中与他呼应,试问当时荆南再怎么富裕,也不可能打的过北方啊,而且,北方的兵善战是出了名的,不可能光靠一个勇将就搞定的啊,如果那样就行的话,还不如让张飞去呢!

  当然,这些是自己的看法,不能代表诸葛亮自己的看法,但出于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来说,这些是必须的!其实曹操比他们都强,他是明着来,这样总比玩阴的人要强!

在历史上,诸葛亮一直都是神一样的人物,他的形象几乎成为了中国人智慧的象征,大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势.大多数人了解诸葛亮是从三国演义入手的,先暂且不说三国演义里面的虚假成分很多都是写诸葛亮的,即使将三国演义里面对诸葛亮的描写当作是真实的,也足以显示出人们对他的评价实在是言过其实,诸葛亮固然是以为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点是无可厚非尽人皆知的,在这里笔者就不想谈他的杰出之处了,暂且说说其不足吧.

首先,做为一个统兵将领和国家治理者来讲,需要其敢做敢为,拥有大气魄,大胆识,但是诸葛亮做为一个读书人在这点上显然有不足之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北伐曹魏的时候,魏延建议出骑兵偷袭长安,被诸葛亮毫不留情的拒绝,其实这样一个计划也未尝不可行,行军打仗,本身就是一个冒险的豪赌,要么打败别人要么被别人打败,没有拼死一博破釜沉舟的气魄怎能致胜千里呢?另外一点,在于其过于明哲保身,诸葛亮是个聪明的人,关于蜀国接班人谁更合适他心里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然而在刘备征求其意见时,他却为了避免陷入宫廷斗争婉言推托了,这无疑为蜀国后来的衰败留下了伏笔.他的初衷是处于忠于刘备考虑,但是他没有做出正确的忠君之举,既然要忠就要就要对刘备以真言相告.刘被之死也不可以说和诸葛亮毫无关系,当刘备决定出兵东吴的时候,赵云等大将竭力阻止,因为他们知道这从战略上行不通,但是作为连吴抗曹战略制定者的诸葛亮在这个时候却基本是沉默的,当刘备走了以后他才叹息:要是法正尚在就好了.为人臣子,直言敢谏的精神那里去了.

其次,作为一个大的政治家,应该胸襟广阔,能容人能容纳不同意见.但是诸葛亮显然在这方面先天不足.最典型的就是他造就了魏延这个三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三过演义>>里面诸葛亮说魏延头有反骨这恐怕是其书本作者虚构的,希望更能突出诸葛亮的完美形象.但是如果还历史一个真实面貌,我们会发现,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只是作战风格和性格上面的矛盾.诸葛亮生性谨慎,行事小心.而魏延敢想敢做,颇有胆略而且很有想法.两人在行军打仗的时候,通常诸葛亮是统帅而魏延是先锋.属于军队里面的一二把手,而在军事决策的时候一般都是诸葛亮说了算,而魏延的策略却经常的锝不到采纳.但是在作战的时候,魏延一直都是一马当先,立功无数.可以说诸葛亮在决策上对魏延是极力排挤,在正面作战上面多加利用.这不可能不引起魏延的不满.而诸葛亮生前就非常猜忌魏延,这样的将帅不和可以说很大程度上都是诸葛亮引发的.诸葛亮临死时,又设下局对付魏延,最后导致魏延不得以造反被杀,可以说全是诸葛亮一手造成.另外一个无法容纳不同观点的的典型的例子是诸葛亮死前给后主刘禅留话,让刘禅把蜀国旧的由其创立的典章制度照旧,实际上在当时那样一个多变的社会里面,一个制度形式是不可能永远管用的,后来蜀国政治的废弛也和这个有关系.这些可能是由于诸葛亮年轻时候的一系列成功导致的,他成功的太多了,导致迷信他的人太多了,而结果是他自己最后也迷信了自己.

诸葛亮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大概就四他在人事制度上面的失误,诸葛亮在选择人才运用人才上面和三国时期的几为创国君主实在不不能相比.刘备能识人,曹操能拉拢人,孙权能纳人.诸葛亮时期蜀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几乎就是废弛的,以至于在他死后出现蜀中无大将的局面.他生前只器重过两个人,一个是马谡,但是马谡虚有其名,只能纸上谈兵,另外一个是姜维,但是姜维独木难撑大厦.

诸葛亮的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其性情,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情商,诸葛亮无疑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人.尤其在其老年,最典型的一次是在其攻打魏国形式大好的时候他听到张苞逝世的消息吐血倒地,最后导致其不得不退兵回去,以至贻误战机.诸葛亮始终都没有想明白,他就是蜀国唯一的希望,他的身体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而是整个蜀国的,他的生死存亡关系到蜀国生死存亡.他始终都不明白,以至于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过问,因为过担忧而废寝忘食,导致身体虚弱.直到他大限将到他才明白只有或者才有希望的道理,但是一切都太晚了.

尽管说了诸葛亮这么多的不是,但是总体上讲他仍旧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军事家,人无完人,不可太奢求完美,仅做次文供大家参考.

一个被神话了的人.鲁迅说三国中描写诸葛亮的智慧而近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