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个人总结2017:朱元思书翻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4:17:07

朱元思书翻译: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中,“风”“烟”跟“天”“山”一样,都是二物并举。“风烟”,一说仅指烟雾,也讲得通。),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任意东西”,有方向不定意。这里是有意坐实。因为富春江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无论从流而下或逆流而上,不是偏东就是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尽是奇山异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直视无碍”,直译应为:一直看下去,没有阻碍。这里用的是意译。)。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鸢飞”两句实为互文,但照此翻译,句子就会变得很复杂,不如仍作偶句来翻译。)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28.与朱元思书

●课 文 说 明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作者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当另有所述,但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只留下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尽管如此,这段文字自身无论从内容或结构来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称得上是一篇山水小品。

全文分三段,基本的格局是先总后分。

第一段是总写。可分两小层:前一层有写景,有叙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的是富春山的全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叙作者泛舟游于富春江上,整个画面显得明丽而又宁静,作者从容出游、怡然自得之态亦仿佛若见。后一层先用“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许”交代游览的全程,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全段仅34字,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而“奇山异水”一语实为全文纲领。

第二段写“异水”。由于航程长达“一百里许”,江流有缓有急,因而也分作两层写:前一层写流势缓慢处,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写水的澄澈、透明,“千丈”自是夸张的写法,但非此不足以逼出下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细石,无疑是水底之石;游鱼,亦当是水底之鱼。后一层写流势湍急处,以箭飞、马奔作比,真乃势不可当,使人惊心动魄,如同亲见。这一段用的是随意点染的写法,两层之间没有关联词语,须用心品味才看得出来。

第三段写“奇山”。这是文中详写的部分。山之“奇”,首先奇在它的整体形象上。“皆生寒树”,写山的苍翠色调,使人一望而生寒意,即王维所谓“寒山转苍翠”是也,但这是山在秋日里的常态,算不得“奇”,不过聊作铺垫而已。“奇”的是它“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这里,连用“负”“竞”“轩”“邈”“争”“指”诸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之中。其次是奇在它的情趣上。这里有“泠泠作响”的泉声,有“嘤嘤成韵”的鸟声,有“千转不穷”的蝉声,有“百叫无绝”的猿声,简直是一支大自然的交响曲,各种声调不同的音响如此和谐地一时齐发,何等引人入胜,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着生机。

正因为富春山有此二“奇”,作者在观赏中流连难舍,竟至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由景生情、因情而明志的写法,既表现了富春山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最后四句很像电影中一个“淡出”的镜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犹言明中有暗;“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犹言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其实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却是难以比拟的。用这种方式来结束全文,余味无穷。

二、问题研究

1.关于书信中的景物描写

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由此可见,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意而为,是服务于书信的宗旨的。至于吴均此书宗旨如何,因不见原信全文,难以臆断;如果仅就这段景物描写而言,其要害当在“鸢飞戾天”两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2.关于文章的体式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本文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

3.课文语句质疑

桐庐在富春江上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游既是“从流飘荡”,则当云“自桐庐至富阳”,而信中作“自富阳至桐庐”,是否笔误,因不了解作者当时实际情况,难以确定。

●关 于 练 习

一、背诵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流畅地背诵这篇文章。第1、2小题着重在掌握全篇的理路;第3小题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平时观景的体验来理解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把文章读活。参考答案如下:

1.详见“课文说明”(要求说出各段的写景顺序)。

2.加深感受,使人如同亲临其境。

3.在车船快速行驶时,人们会产生四周景物在不断地向后移动的幻觉(鲁迅《社戏》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在这样的幻觉中观察山势,就会产生“负势竞上”的想像。

二、比较下面两组中A、B两句,说说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A猿则百叫无绝。
B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这是一道探究性的练习题,重在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培养自行领悟的能力。答案可以不拘一格。

1.两句都是写水的流速极快。A是直接描绘急湍、猛浪的形象,使人恍若亲见;B是间接描写,流速之快是经过计算流程和与他物作比较后才感知的。

2.两句都是写猿的叫声。A是概括式的写法;B是具体描写,不仅写了音速、音色,连回声也写了出来。

●教 学 建 议

本文可用一课时指导学生自读。

这是一篇美文,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一要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朗读的指导,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使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不同的两个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一定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要给同学们示范。

想像的启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也可能引起争论,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本文的难点是“鸢飞戾天”两句。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当以讲清字面上的意思为限。

●有 关 资 料

一、作者生平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佚。

二、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中,“风”“烟”跟“天”“山”一样,都是二物并举。“风烟”,一说仅指烟雾,也讲得通。),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任意东西”,有方向不定意。这里是有意坐实。因为富春江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无论从流而下或逆流而上,不是偏东就是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尽是奇山异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直视无碍”,直译应为:一直看下去,没有阻碍。这里用的是意译。)。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鸢飞”两句实为互文,但照此翻译,句子就会变得很复杂,不如仍作偶句来翻译。)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附:《南史·吴均传》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南朝梁文学家)尝见均文,颇相称赏。

梁天监(502—519)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均尝不得意,赠恽诗而去。久之,复来,恽遇之如故,弗之憾也。荐之临川靖惠王,王称之于武帝(梁武帝萧衍),即日召入赋诗,悦焉。待诏著作,累迁奉朝请。

先是均将著史以自名,欲撰《齐书》,求借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奏(进呈)之。书称帝(指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已毕,唯列传未就,卒。

均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著《齐春秋》二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文集二十卷。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