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安缦酒店图片:匈奴人后来哪儿去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10:50:12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谓“向西方跑了”,而欧洲学者则多有涉猎。匈奴史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林干说:“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是很快的。”??

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一样

写有10余部匈奴研究著作的林干认为,欧洲史学家中最早记载匈奴人活动的是罗马帝国后期的历史学家阿密阿那斯*玛西里那斯,其后关于匈奴的事便在欧洲史中骤然多了起来。他说:“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著名隋唐史专家、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世平说,“虽然如昙花般的匈奴王国在欧洲消失了,但是许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来。许多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

北京大学教授齐思和、原匈牙利驻华大使优山度也认同此观点。王世平认为,匈奴利人与欧洲其他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陕北民歌如“信天游”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

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后裔?”

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父亲姓刘,其子孙也姓刘,只有赫连勃勃自号“赫连”。现在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匈奴的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等,但不能说姓这几个姓的一定是匈奴后裔。?

自号“长安匈奴”并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蜚声文坛的作家高建群说:“公元5世纪时北匈奴阿提拉在欧洲建立起匈奴帝国,南匈奴几乎同时在中国建起帝国,二者在东西方同时向定居文明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在战败后匈奴人便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了。可以说,这个伟大的民族至今也没有消失,它的血液还在当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着。”?

高建群说:“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匈奴民族是一个在军事上很发达在文化上很落后的民族,所以历史上有关于匈奴的文字记载大部分都是由中国汉族政权或欧洲人完成的。匈奴人自己很少有在文化上的杰出贡献。匈奴很有可能是中国古代西羌族的一支,很有可能与中国的炎帝有亲缘关系。在后来,匈奴人也确实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这与汉族是一样的。所以,匈奴包括其他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很有可能与汉族是同一祖先,因为从事了两种不同的经济生活生产方式而形成了两个不一样的民族。从中国的上古时代(黄帝时代)到公元5世纪左右匈奴逐渐衰弱并被其他民族同化,匈奴民族在人类历史的记载上大约存在了接近3千年的时间。匈奴的名字最早见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在《战国策》《山海经》中皆有记载,在此之前匈奴有荤粥,淳维,鬼方,山戎,犬戎,鬼戎,戎狄等名称,而中国历史上已知的有关于匈奴的名称竟多达32个!所以很难肯定史书上记载的匈奴是同一个民族。因此怀疑匈奴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后的名称,战国时的匈奴很有可能已经是众多游牧民族的结合体。
关于匈奴早期的名字荤粥(音xun yu,读 熏育)的来源,很有可能是原自于中国汉族的夏朝。相传商汤王伐夏桀,夏桀的儿子荤粥,也叫淳维被流放,就投奔北方的犬戎族。后来就称他投奔的民族为荤粥,又写为獯鬻。后来,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渐强大并不断的与中国中原的汉族政权交战。商朝的甲骨文上都有记载,商与鬼方大战,“攻三年而克之”;周穆王伐犬戎,得四白鹿四白犬而归;可见当时的匈奴虽然强大但在于汉族的战争中还是处于劣势。在战国时期,匈奴更是成了汉族北方各政权的心腹大患,甚至还是六国联合以功秦的帮手。著名的万里长城就是秦,赵,韩等国为了防御匈奴骑兵的骚扰而修建的,当然真正的战国时代的长城是在今天长城以北三百多公里的地方。现在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的遗址,是明朝为了防御被赶回蒙古草原的蒙古帝国元朝残余势力而进一步修建的。匈奴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改变了汉族的服饰,战国时汉族人穿的都是“开裆裤”,前面用褂子遮起来。赵武灵王仿照匈奴“胡服骑射”,改变了汉族的服饰,而且得以征服附近诸国。匈奴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刺激了汉族军事的发展。因为当时匈奴主要以骑兵为主,汉族的步兵很难抵挡匈奴的集群冲锋,而且匈奴的骑兵角弓也比汉人的步弓要好。在长期与匈奴战斗的秦国,人们发明了秦弓,在著名诗人屈原的《国殇》中就有“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的句子。这种秦弓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就可以见到,相信很多人都对秦军那密集的箭阵印象深刻。当然电影中秦弓的射程,威力都被夸张的有些过分。但是这种人躺在地上,利用腿的力量发射的弓箭确实是战国时代最好的弓箭,秦始皇统一六国也很仰仗了这种箭阵。而这种秦弓完全是长时间受匈奴的逼迫所制造出来的,它一开始也确实是被用来对付匈奴骑兵队的。匈奴人在战斗中相当勇猛,他们一旦得手就猛烈攻击,一旦失利就撤退将敌人诱入伏击圈再迅速歼灭。匈奴人的长相在汉族人的记录中带有更多白种人的特征,而在欧洲人的记录中则更像黄种人,这是匈奴人在西迁的过程中收编同化了很多其他游牧民族的结果。匈奴人的中央基地叫做王庭,是一个不固定的游牧的政权所在地。每年的正月,匈奴人都要聚集在王庭清点人口和牲畜。匈奴人的很多习惯在汉族人看来是不符和道德的,他们轻视老弱,老弱病残只能吃健壮的人吃完的食物。这也完全是匈奴人生活的蒙古高原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匈奴人长期缺乏足够的生产生活资料决定的。这种习俗虽然残酷,但这种接近于自然法则优胜劣汰的原则也让匈奴人优化了种群,养成了相当坚韧的民族性格,为以后匈奴人雄踞中国北方和远征欧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秦末汉初的年代,匈奴人逐渐强大起来。汉高祖刘邦曾在平定天下后,调集32万步兵远征匈奴,他亲自率领的18万人在援军没有到达的情况下,被匈奴王的40万骑兵包围在白登山。后来陈平说服了匈奴王的一个阏氏(匈奴的正妻),说如果匈奴不放刘邦,刘邦就要献给匈奴王大量的贡品和美人以求活命,阏氏怕自己失宠就说服了匈奴王放走了刘邦,刘邦这才狼狈逃出包围。当时“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汉高祖在中原地区叱咤风云,到了与匈奴交战就如此不堪一击,可见匈奴实力的强大。匈奴的一位伟大的领袖叫冒顿(音mo du,读 默读)单于(匈奴王的名称),他本来就是匈奴合理的继承者。但是后来他的父亲开始宠幸另一个阏氏,就冷落了他,并且想要将他废掉。就把他放到大月氏(音zhi,读 支)国作人质,后来再攻打大月氏国,想借别人的手杀死冒顿。没想到冒顿竟然逃了出来没有被杀,其父赞赏其勇气,还给了他部分人马。冒顿每天领着匈奴士兵练习射箭,说自己的响箭射到哪里大家的箭就要射到哪里,否则格杀勿论。冒顿先射自己的宝马,没有敢射的人皆被杀死,又射自己的一个阏氏,没敢射的士兵又被杀死;在一次与父亲的射猎中,冒顿射其父的宝马,众人跟射;冒顿又射其父,众人跟射,其父坠马身亡,冒顿从此弑父称王,史称冒顿单于。匈奴人极为残忍,他们的骑兵神出鬼没,攻掠汉族的城镇,杀吏掠民,攻陷大月氏后,匈奴王割大月氏王的头颅为饮器。匈奴之野蛮可见一斑!
汉朝的刘邦打不过匈奴也是正常的,当时的中原汉族地区综合国力不是很高。据说汉高祖坐车出巡的时候,偌大个京城竟然找不到四匹相同颜色的马!当时的其他政府官员出门也只能坐牛车。中原地区很少养马,而且养出来的马也基本上也无法当作战马。而这一时期的匈奴竟然做出了一件极为猖狂,无视礼教的事情。因为汉朝打不过匈奴就只好求和,以和亲的方式来避免战争。刘邦死后,汉惠帝上台,由刘邦的妻子,著名的女强人吕雉,也就是吕后执政。吕后舍不得自己的长公主远嫁匈奴,就找了其他的刘姓女子代替。但是吕后找的是个十三,十四岁的豆蔻少女,冒顿单于想长公主也就只有这么大,那吕后的年龄也就不会太大,也就是三十多岁的样子。于是冒顿单于就给吕后写了一封“情书”,要娶吕后为妻,入主中国。可当时的吕后已经有五十多岁了,这么大年龄的老太太接到了来自蛮族的一封“无情的情书”,真是尴尬至极,气炸连肝肺,错碎口中牙,她发誓要倾全国的兵力远征匈奴,后来冷静了下来发现自己不是匈奴的对手,就是只好作罢。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汉朝一直采取和亲与积极防御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对匈奴的关系,全国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期间汉文帝没有采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贾谊贾长沙远征匈奴的计划。虽然匈奴并未停止过对中原地区的侵扰,但至少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使秦汉以来的中原人民和政权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史称“文景之治”。
在汉武帝刘彻时期,中国中原的汉族政权终于可以集结大军远征匈奴了。这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在小的时候叫做刘彘(音zhi,读 治),因为自小聪慧过人,可以很透彻的理解诗书,深受汉景帝的喜爱,并改名为刘彻。很巧的是在同一时期的西方就是著名的古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两个人都在向被他们自己的民族称为蛮族的控制地区进行远征!汉武帝时期的远征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公元前129年到119年,第二阶段从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90年。两场大战的最高指挥者都是汉武帝本人。第一阶段中汉朝的大将是以卫青,李广,霍去病等人为主,几员大将曾先后十次出击匈奴,每次出击斩首匈奴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其中卫青是战功卓著的名将,而霍去病更是追击匈奴至大兴安岭和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地区,还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而李广终因制度,个人性格,运气等原因没有封候,在因向导找错了路迷失方向未能及时会师而自杀。这十次远征给匈奴相当大的打击,使匈奴无力反击,而且此时西域诸国(原有西域36国,后来成为西域50国)中原来被匈奴欺凌的国家,如丁零,乌孙,乌桓等国家也在汉朝著名的外交家,将军张骞的联合下向匈奴进攻,匈奴招架不住。后来,汉武帝曾经亲率18万骑兵远征匈奴,旌旗蔽日,登单于台,并派使者通知匈奴单于让他不必在漠北(今西伯利亚地区)受苦,能战则战,不能战就来投降,匈奴王气的只敢扣留汉使,不敢来战。
汉朝时的中国军力实在非常强大,那时侯西域诸国都纷纷向汉朝纳贡,汉朝有一次竟只用了700多骑兵就灭了楼兰国,足见汉兵之强大。到了汉武帝与匈奴战争的第二阶段,受命的李广利却给汉朝丢足了面子,而且此时汉朝制度上的不足也暴露出来。李广利率领六,七万大军远征大宛,不仅第一次没有攻下,而且当最终攻克时只剩下了一万多汉兵,后来与匈奴交战失利,最后投降了匈奴。而李陵(李广的孙子)率领的5000步兵在被匈奴的80000骑兵包围后,拼死冲杀,击毙匈奴人过万,最后只有400余人突围成功,李陵重伤被俘。汉武帝以为李陵叛国投降,就杀了李陵全家,并将敢于给李陵求情的中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施以腐刑,司马迁不幸成了太监。李陵得到消息后悲愤欲绝,投降匈奴。总体来说,汉武帝这个伟大的中国皇帝会用才但不能尽其才,这要比他的曾孙汉宣帝差了一些—尽管汉宣帝的名气在中国历史上远没有汉武帝大。汉武帝对匈奴的远征使中原的汉族人民远离了游牧民族的骚扰,使当时中原汉族政权的中央所在地免除了威胁。同时展开的对匈奴的外交攻势更令汉朝的势力延伸到西域乃至中亚,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入中原,逐渐形成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汉武帝的胜利使农耕文明代替了游牧文明在陕西,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地位,结果使本来处于森林带向草原带过度的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再加上其他的战乱,破坏等原因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汉武帝对匈奴的远征使匈奴共损失了21万人,而汉朝自己也损失了将近14万人的军队和11万匹军马。匈奴衰弱后,西域诸国又摆脱匈奴的控制起来反抗。汉宣帝时期,汉朝的常惠,傅介子,赵充国等名将和外交家又成功联合西域诸国对付匈奴并继续对匈奴的战争,匈奴人进一步衰弱。不久,匈奴进入了“五单于并立”时期,匈奴内部陷入战争。南匈奴王呼韩邪(音ye,读 爷)单于打不过北匈奴王郅至单于,不得不向汉称臣,并向汉朝要求和亲。汉元帝派遣甘延寿和陈汤远征郅至单于,并将王嫱也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从此汉朝与匈奴开始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汉朝也得以有机会把自己的势力延伸想中亚。据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费正清的著作,汉元帝时期,汉朝的军队一直打到了中亚的粟特国,那里是罗马帝国的前哨,汉朝在那里打了个大胜仗,并俘虏了一批罗马士兵,这也是我们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关于中国汉朝与罗马帝国的接触。汉朝与匈奴的和平一直维持到汉平帝时期,那时篡权的王莽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对匈奴的战争,使汉朝的国力开始衰退。到了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时期,匈奴开始更加猖狂的骚扰东汉的边境,但不久匈奴再次陷入分裂。汉元帝时代的呼韩邪单于的孙子,自立为单于,并取名也为呼韩邪单于投靠汉朝。当时,汉光武帝已经将汉朝重新振作,并且派兵保护呼韩邪单于。追击南匈奴的北匈奴十分惧怕汉朝,乃至于北匈奴的追兵每次路过汉朝步卒的了望警戒岗亭的时候,连匈奴王都要亲自下马满怀歉意地向汉朝士兵说自己是来追击南匈奴的,不敢冒犯汉人,弄不好还得死缠着汉朝兵士合影留念,要个签名什么的... ...汉明帝,汉章帝时期继续保持着对匈奴的攻势,并在班氏家族(班彪;班固,班彪的儿子,著名文学家,《汉书》的作者;班超,著名外交家;班勇,将军)的努力下,重新打通了通望西域的道路,并持续着对匈奴和西域诸国的压力。当时班超还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汉朝时中国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甘英到达了今天的波斯湾,单受了安息(今天的伊朗)船长的骗,说风浪大出海必死无疑,甘英才停止,汉朝失去了唯一的一次与罗马帝国进行正式国际间政治外交接触的机会。对匈奴之战中给匈奴打击最沉重的一次发生在汉和帝时期,大将军窦宪率领部分汉军联合西域的乌孙,南匈奴等出塞三千余里,追灭北匈奴,登燕然山,刻壁题铭。从此,北匈奴再也不敢靠近汉朝的边境,不得不向西迁移。而剩下的南匈奴建立的匈奴汗国则成了中国中原汉族政权的附属国。东汉末年,曹操掌管中国北方地区时对匈奴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使匈奴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长期处于分裂的五个政权状态,历史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
到了中国的西晋时期,中国陷入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八王之乱”,中国的北方陷入连年的分裂和内战中。汉族的一些地方政权的领袖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开始向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借兵。匈奴人和其他的少数民族得以进驻中原。中国又陷入了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音di,读低),羌,五个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匈奴进入中原之前,鲜卑和氐就已经侵入了中原地区,但大规模的侵略是从匈奴开始的。起初是打着身为汉族刘氏家族亲戚的刘渊建立了前赵,然后其他的诸如鲜卑等民族就纷纷建立起了前燕,后燕,后赵,北凉,西凉,南凉,前秦,西秦,后秦等等等等的国家。当然这些国家不全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也有汉族建立的。巧合的是,同一时期的西方罗马帝国也陷入了分裂(东,西罗马帝国)和来自被其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的入侵。这些在匈奴人驱赶之下不得不向西迁移的日耳曼民族也在原来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众多的国家。中国北方的这些分裂的小国最后被鲜卑人拓拔氏统一为北魏。后来经过北魏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改革,众多的游牧民族逐渐被拥有更先进文化的中原汉族所同化,渐渐从中国的民族中消失了。其实,鲜卑人本身就和匈奴人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两个民族很有可能是同一祖先。虽然鲜卑人属于东胡,但他们长期受匈奴人的控制,有匈奴人的血统。再加上鲜卑人强大之后有五六十万匈奴人突然宣称自己是鲜卑人,所以鲜卑人也可以看作是匈奴人的延续。史学界认为,鲜卑人很有可能就是蒙古人的祖先,没有进入中原一直留在今天蒙古东部和中国东北的鲜卑人后来变成了蒙古人。而史学界又有匈奴人就是蒙古人祖先的看法,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鲜卑和匈奴看成是相当相近的民族。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发现,匈奴,鲜卑,契丹,突厥,蒙古民族的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他们很有可能是同一祖先或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匈奴人的一部分后来转化为了高车族,高车族后来又转化为了突厥人(今天的土耳其人),也有人认为突厥人是匈奴人通过鲜卑人转化而成的。这些突厥人—匈奴人的后裔在中国隋唐时期强大起来并像他们的祖先一样纵马骚扰进攻中原汉族政权。但他们还是被隋文帝打败并妥协,并且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与唐朝结下“白马之盟”。后来突厥人又分裂成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并被中国中原强盛的唐朝远征驱赶向中亚。归附唐朝的突厥部落称唐朝皇帝为“天可汗”,后来也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而消失。进入中亚的突厥人的一支,塞尔柱突厥建立了突厥帝国和花剌子模帝国等众多国家,占领了西亚,中亚,北非和欧洲的很大部分地区。欧洲人因此掀起了著名的多达11次的“十字军东征”,打着收复被伊斯兰教徒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的名义进行野蛮的掠夺。匈奴人的另一个后裔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统一下形成了蒙古帝国,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都给突厥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蒙古帝国时期,蒙古西征大军一直打到了今天的欧洲奥地利多瑙河,德国,意大利威尼斯,巴勒斯坦(接近埃及)一线,把当时中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欧洲和西南亚,辉煌的蒙古骑兵和攻城辎重兵在莱格尼察战役中一举击败波兰,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法国圣殿骑士团的欧洲联军,然后毁灭匈牙利进入奥地利。在历史上重复了他们的祖先匈奴人对欧洲的远征(关于这一内容我有专门介绍)。中原的蒙古人建立了中国元朝,虽然元朝是个极其短名的王朝,但我们从明朝明英宗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被元朝的残余势力的两万骑兵歼灭中依然能看到这些匈奴人后裔在军事艺术上的成就!蒙古帝国没落之后,突厥人重新强大,攻入欧洲,建立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著名的苏穆拉德二世的领导下利用大炮在1453年攻下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毁灭了最后的罗马帝国。在公元4-5世纪期间,被西方称为“白匈奴”的厌哒人(匈奴人和月氏人的混血民族)打败了中亚的贵霜帝国,进入今天的印度北部,将印度的笈多王朝驱敢到印度南方,匈奴人的后裔称雄南亚。后来,匈奴人的后裔突厥,蒙古都曾入侵并统治印度。可以说,匈奴人的战马已经踏遍了差不多整个亚洲!

◆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
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73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与其说是西迁,还不如说西逃贴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
大约在公元290年,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的阿兰国,这段历史在我国《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中,都有过记载。北匈奴杀死了阿兰国国王,彻底征服了阿兰国。
◆北匈奴西迁的第四站: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
凭借着在阿兰国的休整和补给,北匈奴彻底恢复了元气,掠夺、贪婪的本性让他们对顿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单于巴兰姆伯尔的率领下,渡过了顿河,向东哥特人发动了进攻,东哥特人哪里是匈奴人的对手,经过奋战,依然惨败,一部分东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窜,逃到了西哥特人那里,匈奴尾随其后,追击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经今天的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摆下军阵,准备迎击匈奴,而匈奴人则趁夜晚偷偷从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后抄袭西哥特人军阵背后,西哥特人惨败,只得向西逃窜至多瑙河。后经罗马帝国皇帝的批准,东、西哥特人得以渡过多瑙河,进入到罗马帝国避难。此后,由于罗马帝国对哥特人残酷的压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连斯亲征哥特人,结果被哥特人杀死,帝国遭受到沉重打击。而此时的匈奴,由于占据了南俄罗斯大草原,暂时稳定了下来。
◆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的活动
在打败哥特人,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同时,小部分的匈奴骑兵仍然在骚扰邻国:一股匈奴骑兵渡过了多瑙河,与哥特人一起骚扰罗马帝国;另一股匈奴人,于公元384年进攻美索不达米亚,攻占了爱德沙城;还有一股匈奴人于396年,侵入了萨珊波斯帝国。整体而言,匈奴人这段时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罗斯草原休整为主,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入侵积蓄力量。
◆匈奴乌尔丁大单于的活动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而此时的匈奴正处于乌尔丁大单于的统治。乌尔丁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曾对东罗马帝国色雷斯省总督说过,凡是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愿意,他都能征服。公元400年,匈奴在乌尔丁大单于领导下,又开始向西大规模入侵,一举夺得了整个多瑙河盆地,并一度攻入了意大利,这一事件的连锁反应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为躲避匈奴人,只得向西罗马腹地进军,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西罗马帝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乌尔丁大单于的宏图大志还未实现就一命呜呼了,公元408年,乌尔丁率军骚扰东罗马帝国,在抢得大量财物准备撤退时,遭罗马人的袭击,乌尔丁大单于就这样战死在沙场。
◆匈奴帝国的建立
在疆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以匈牙利平原为统治中心的匈奴帝国,在奥克塔尔大单于时已基本建立起来,单于王廷稳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这个军事帝国成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最严重的威胁。乌尔丁大单于死后,匈奴帝国沉寂了一段时间,而在奥克塔尔大单于率领下,匈奴帝国又开始兴盛起来,奥克塔尔死后,他的兄弟卢加继承了王位。卢加大单于在公元422年和426年两次蹂躏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和马其顿,逼迫东罗马帝国皇帝向匈奴帝国年贡350磅黄金,此后,东罗马帝国又被迫在边境向匈奴帝国开放互市,来确保边境的安宁,匈奴人的荣耀终于在西方找了回来。
◆阿提拉大单于统治的确立
434年,卢加单于去世,他的两个侄儿阿提拉和布列达共同继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领土。两位单于即位不久,便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要求东罗马皇帝交出匈奴的叛逆,还要年贡翻番,由350磅黄金上涨到700磅黄金,东罗马皇帝受武力胁迫,只得答应。445年,布列达单于神秘地遇刺身亡,阿提拉成为匈奴帝国唯一的大单于。阿提拉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在他的率领下,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对匈奴的恐惧之中,匈奴帝国的鼎盛时期到来了。
◆鼎盛时期的匈奴帝国
阿提拉大单于独自掌权后,马上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不过战争的矛头却指向了北欧和东欧。在北欧和东欧,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伦三岛,而许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战败,纷纷向匈奴投降。在巩固了东方和北方后,阿提拉大单于在447年大举进犯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军队接连战败,匈奴的骑兵一直深入到达达尼尔海峡和希腊的温泉关,严重威胁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东罗马帝国皇帝被迫求和,双方在448年签订和约,东罗马除了马上向匈奴支付赔款6000磅黄金,年贡也由700磅黄金涨到2100磅黄金。至此,匈奴帝国的疆域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盛极一时。而东罗马帝国经过匈奴的长期劫掠和年贡的沉重负担,财富已基本耗尽,于是,阿提拉大单于又将目光投向了西罗马帝国。
◆阿提拉的高卢战记
450年,阿提拉大单于在完成了对东、北、南的征服后,将矛头指向了西罗马帝国。该年,阿提拉派使者来到罗马,要求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为妻,并要求西罗马帝国拿一半的国土作为嫁妆。如此过分和羞辱的要求,自然遭到西罗马皇帝的拒绝,于是阿提拉大单于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当年,阿提拉集结了大批匈奴战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从军,号称50万,渡过莱茵河,向西罗马的高卢(今法国)发动进攻。高卢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猎物一样,被匈奴人一个接一个地摧毁,最终匈奴军主力又围攻高卢重镇奥尔良。
此时,面对共同的敌人,西罗马人和西哥特人暂时放下他们的争斗,组成联军来救援奥尔良。面对联军,阿提拉放弃了对奥尔良的围攻,开始机动迂回,寻机与敌决战。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开了大决战。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仅过了一天,双方战死者就达15万人,最终,西哥特国王战死,余部也撤离战场,而匈奴也损失惨重,无力再进攻,只得退回莱茵河,重新积聚力量。
◆上帝之鞭对西罗马的惩罚
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国再次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被称做“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开始了对西罗马的惩罚。阿提拉率领的匈奴军队翻过了阿尔卑斯山,攻入了意大利。意大利北部地区遭到了匈奴人疯狂的攻击,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毁。此后,匈奴人攻占了重镇阿奎莱亚,挥师直捣帝国的首都罗马城。西罗马皇帝万分惊恐,只得派罗马教皇利奥一世与匈奴人议和。此时,匈奴军中突发瘟疫,而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也快到达罗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应议和,但在撤军前仍扬言,如果西罗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送到匈奴,他还会来攻打西罗马。就这样,罗马人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满载着抢夺来的财物扬长而去,只留下意大利北部的一片废墟。
◆阿提拉神秘的死亡与匈奴帝国的瓦解
453年,阿提拉大单于又娶了一名少女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却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匈奴帝国在瞬间瓦解崩溃了。匈奴帝国的内战,给了被奴役民族机会,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奴,从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罗斯草原。在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奴帝国,对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发动了战争,遭到失败。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沙场,从此匈奴人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后记】
匈奴帝国崩溃不久,深受匈奴摧残以及匈奴引发的蛮族西迁影响的西罗马帝国也彻底走向了绝路,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攻占了罗马城,末代皇帝、6岁的罗慕洛被俘虏,西罗马帝国自此灭亡,标志着欧洲封建时代的开始。

匈奴有1000多年的历史 尤其在汉朝最为猖獗 被记载骁勇善战 来去无影 可是后来为什么这个民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呢 被元朝给灭了 蒙古人每攻下一处便把高过车轮的男子全部杀掉 那所有的珠宝玉器当作战利品分发给将领 所有的女人也等同战利品分配给将领作为为蒙古人生育的“机器” 蒙古人拿下匈奴后 匈奴人大部分被清光 有一部分被分到前线用来攻打波斯西夏等地 最后直至全部战死 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匈奴人迁移他乡隐姓埋名生活下来 前些时候据说兰州西安好象找到了匈奴人后代的踪迹 当然 这也只是猜测 毕竟时隔又将近1000年了

在中国北方、中亚乃至欧洲各地不断地进行争战、迁居、再争战、再迁居,经过几个世纪与当地居民的混杂、通婚和民族融合,作为民族的匈奴在公元6世纪后基本消失,渐渐同化到其他民族肌体之中,或者说其所经地区其他民族或多或少都带上了匈奴"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