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淘宝数据能删除吗:计算机 辅肋设计 主要有那 两个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8 14:22:49
简单就好

这段文字是署名立行宇宙对“道”的语言拓扑结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姑且不论其对“道”的解释是否完全恰切,至少他对语言拓扑结构关系的认识对我有启发,故摘录于此。原文详见文化研究论坛。

把不同的意义,交结在同一个字上,称为语言的拓扑。由此构成的语言现象,称为语言的拓扑结构。任何一个语言都有自己特色的拓扑结构。比如天:天堂(地点)、天天(时间)、天才(人)。
这种拓扑使得语言的专有性减弱,语言的通用性、泛义性大大增强。这种拓扑连结,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比如时间上的天,和天堂的天,在意义上并没有什么关联。即使有,比如天堂的天和天空有关,天天和白天有关,和天空的明亮有关。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什么实质关系,因为任何两个词语的意义都有相通的地方,这就如同说“世界是一”一样,他们在意义上不会隔离,应该不会有这样孤立的词语存在。语言的拓扑连结的真正作用在于能够使得语言本身的表达功能大大增强。

道的语言分析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个道,是名词。
第二个道,是动词,是说出的,可指的意思。
第三个道,是名词。
进一步可以看出:
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名,是名词。
第二个名,是动词,是说出的,可指的意思。
第三个名,是名词。

我只能说,老子聪明的利用了一个语言拓扑。那就是利用“道”的语言学意义—文字,和“道”的语义学意义。第一个“道”是借用第二个“道”的形,利用“道”这个在语言上已经有的字,通过语言的拓扑形式,产生一个新的词“道”。“名”的取得也是一样的,一般性的“名”,就相当于小写的“名”,是通名。通过拓扑取得的“名”是专有名词,是大写的“名”。

但是“名”的意义就没有“道”的意义广泛,其原因在于拓扑关系上。“道”的拓扑关系远远大于“名”的拓扑关系。也就是说“道”的拓扑前的意义的广泛性,决定了“道”在拓扑后,能够作为承载“道”的对应物这种东西的词语。就如同人取名字一样,要找一个拓扑意义好听的文字,而不会去选那些凶、险之字,虽然只是一个代号。

道的逻辑分析

“道”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拓扑就可以完成,同时进行的还有一个逻辑拓扑。那就是通过逻辑关系的拓扑,产生一个新的关系词。“道”的强大之处,其实真正在于“道”和一般之物是是非关系上,也就是在于它是又不是这个逻辑拓扑关系上。正是由于它的这个逻辑拓扑意义,才使得它能够超越一般之物,而成为超然之物。

可以通过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做一个类比,或定同样是通过逻辑拓扑产生的一个词,在这一点上,和是非拓扑是类似的。

实在对应物

任何概念,都必须有他的对应物。“道”也一样。“道”这个词,不仅有逻辑拓扑,同时还有意义的拓扑,而相对的,或定只有逻辑拓扑,这是“道”和或定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道”一方面包含了或定的某些逻辑关系,而另一方面,又是具体的物的代名词。也就是说,“道”同时是名,是物。而或定则仅仅是一个逻辑拓扑关系。“道法自然”,就是这个物的具体所指。

无论“道”多么神秘,他必须对应一个实在的物,也就是必须有实在对应物。如果“道”是一个纯概念,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道”必须有对应的对象。我们对“道”的理解可以千变万化,但是“道”的实在对应物只能有一个,而且不随人的理解改变。

理解是次要的,关键是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对应物。只有老子能够认识到这个对应物,他才可能说出“道”这个词,并注释他的意义。而读者,在理解“道”的时候,仅仅从意义上理解,这种理解,所谓的悟,是自己想通了,而并不知道“道”是什么。我们现在需要指出这个对应物,指出这个对象。初步的认为,这个“道”,就是缺失是非性规定的一般之物。

相对的,或定同样需要自身的对应物,或定的对应物除了是缺失肯否规定的一般之物,同时还可以直接对应主观。

理解

无论是“道”,还是或定,和一般的概念性理解方式不同,他们都有自己固定的拓扑关系。这个拓扑关系的固定性,使得他们具有对象性,不随个人的认识而改变这种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的逻辑拓扑关系是固定的,不变的,象物理结构一样被固定了下来。

但是,人们通常的表达却不是这样的。首先是对实在对应物的缺失,比如佛对“一”的理解。其次所有理解都依赖心,而心在没有得到物的身份的时候,也就是在没有得到实在对应物的时候,这些理解也就很飘渺。要知道,我们需要的是实在对应物,而不是需要理解。理解人人都会,但是找到实在对应物却不是人人都会的。

“道”,必须有自己的实在对应物。我们只有对着这个物,才能够理解“道”。如果连物都没有,“道”的意义从何而来?就如同张三,如果连张三的人都没有见到,只看见一些文字上的东西,我们如何理解张三?如何说张三是什么?我们得到的始终是别人的理解,而不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只有见到了张三这个实在对应物,才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在他人的理解上去再理解,那只能是曲解。通常的,我们把自己的认识当作真理,这是错误的。真理永远站在实在对应物一边。言之有物是不够的,必须言之有实在对应物。

主观、心、意识等等,作为主观对象,他们并不是彻底的实在对应物。他们在客观上同样还有自己固定的实在对应物。这些实在对应物的某种特殊的实在拓扑关系,反映在主观上,就构成我们的意识、心等。这些关系反映在逻辑上,则是逻辑拓扑关系。

在逻辑上,m对应物,i对应主观(意识性),e对应意(生命、欲望、情感)。Mie具有固定的逻辑拓扑关系,这些关系不随人的理解改变,是对象性的。而我们始终需要的,都是这样的固定的实在对应物和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