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科类植物图片及名称:青海湖的相关问题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4 15:56:35
1,形成原因,时间,自形成以来的变化趋势
2,近几年在不断变小,遏制这一趋势的方法
3,湖畔种植油菜是否利于其环境保护
4,对于青海湖,您了解多少相关风土人情,历史故事

听说青海湖就是传说中的西海。

传说湖边有洞能通往印度。
湖心岛据说压在一个与海相接的出口上。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距西宁市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绕湖一周360余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含盐量0.6%,湖面海拔3200米。
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从北魏起,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波",蒙语称"库库诺尔",其意思均为"青色的海"。
青海湖盛产湟鱼,又称无鳞裸鲤,属高原冷水系鱼类,生长期缓慢,10年只长500克,其肉质鲜嫩,深受中外宾客喜爱。
青海湖区共有大小河流渠道30多条,著名岛屿有位于湖中的海心山,青海湖西北面的鸟岛,以及海心山、三块石和沙岛等。
青海湖四周环山,东部是日月山,西部是橡皮山,南北分别是青海南山和大通山。青海湖畔是藏族居住的草原,每逢夏季来临,繁花盛开,碧草青青,湖光山色相映成趣,风光壮美,景色琦丽。
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属于外流淡水湖,与黄河水系相通,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裂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日月山强裂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目前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公里。1908年俄国人柯兹洛夫推测当时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积为4800平方公里;70年代出版的地形图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积为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积为4282平方公里,1955~1988年湖水水位每年平均下降约10厘米。现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最长约104公里,最宽约62公里,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4%。
由当地综合部门制定的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规划内容比较全面,综合性比较好。但是,对于作为规划基础的青海湖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具体讲就是青海湖的水位问题,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这里我谈几点个人的意见。

一、关于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问题

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青海湖萎缩,即水位降低问题?二是青海湖周边的草原退化和沙漠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属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具体的成因和对策并不完全一样。如:为了解决周边草原退化和荒漠化问题,如果超越天然生态环境的条件来加强植被建设,这就不一定能防止水位降低了。因为多消耗水量,将减少入湖的水量。森林可以减少暴雨造成的地表径流,把暴雨造成的部分地表径流渗到土壤里,转化为地下水,增加枯水时对河湖的补给,这是涵养水源的作用;但就全年来说,还是要消耗一定量的水,全年的总径流量是减少的。这种减少如果发生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影响很小;但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有影响的。这个观点在中国工程院向国务院提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中已经作出科学的说明。

二、关于青海湖的水位问题

对青海湖水位的变化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青海湖的水位变化,根据规划部门提供的资料,1908年的水位是3205m,到1957年水位是3196.57m,49年间水位降低了8.43m,平均每年降低0.17m;1988年的水位是3193.69m,1957~1988年的31年间水位降低了2.88m,平均每年降低0.09m;2000年的水位是3193.3m,1988~2000年的12年间水位降低了0.39m,平均每年降低0.03m。或者也可以这样计算,1908~2000年的92年间水位一共降了11.27m,平均每年降低0.12m;其中1957~2000年的43年间水位一共降了3.27m,平均每年降低0.076m;其中最近这12年,平均每年降低0.03m。由此,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青海湖的水位是逐年降低的,但下降的趋势逐年变缓。

但是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还取决于1908年的水位是否准确,而这正是我不能肯定的。1957年以后青海湖的水位都是水文站测的,数据应当可靠。我从其他资料上看到,1908年这个水位是一位俄罗斯专家科兹洛夫测量出来的,他是怎么测量的,测量采用的水准基点和我们用的是否一样,我无从知道。因此,俄罗斯专家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如何,青海湖长期湖面降低还有没有其他历史资料作为考证,都需要进一步地进行研究。

目前,当地的规划中只举了1908年俄罗斯专家测量的数字。如果他的资料正确,上面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如果他的资料不对,不可取,我们只用1957年以后的水文资料分析,就会有另外一个结论:水位每年降低的数量并不像以前所讲的那么高,确实降低了,但一共降了3.27m,每年降低不到10cm;当然只以40多年的资料,还不能说趋于稳定,可能是波动的,只不过近几年波动较小而已。因此,用90多年的资料可能得出的结论是,水位下降逐渐趋于平缓;用1957年以来的资料,则说明水位虽有下降,但下降幅度没有过去所说那样严重,还需继续观察。青海湖的水位变化是青海湖许多规划的基础数据,一定要进一步论证,要很严肃地对待这些数字,很认真地加以分析研究。

三、关于青海湖的定位和“引大济湖”

青海湖首先是自然保护区,必须在这个前提下来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经济,提高当地8万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青海湖流域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产业。

按照上面这个思路来看规划中的“引大济湖”项目,我认为不应当发展灌溉面积。因为整个指导思想认为按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条件主要搞草地和畜牧业,而且是应当退耕还林还草。但在“引大济湖”中又要发展4.75万hm2的灌溉面积搞农垦,这是不合理的。农业要多消耗水,对防止荒漠化也不利,因为冬春季节农田和草地不一样,没有覆盖,在这里大方向不应该搞农业,这和前面讲的退耕都有矛盾。同时,规划灌溉水量2.88亿m3,扣掉回归水,用水量净增加1.87亿m3,这对于水资源短缺的青海湖流域来说,将是很大的一个负担。应当去掉灌溉,把生态环境的需水,把水位变化的情况、水资源的平衡搞清楚,算清究竟亏损多少,再考虑“引大济湖”。我个人的意见倾向于在大通河的水量中保存一部分,保证将来有必要时能够补给青海湖的水量,但绝不包括开垦荒地的水量。把这个指标保留下来,至于当前要不要搞,什么时候搞,要等到进一步长期观察后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