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裙子怎么画: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何时自杀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2 17:28:16

海明威之死
  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查姆他的居所里开枪自杀,没想到这一句晚间的问候,竟成了海明威对每一个人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一天是星期天,已被确诊为患有痴呆症的海明威起床很早,他的妻子玛丽还在睡觉。海明威找到储藏室的钥匙,拿出那支镶嵌着银饰物的双膛散弹枪,来到前厅里装上子弹时,电话响了,他拿起电话,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我是海明威医生;我们都欠上帝一死,今年死的明年就不必等死了。”说完就挂了电话。然后他走到前厅门口,把那支用来打鸽子的双膛枪口放在嘴里,同时扣动了两个扳机。闻声而来的家人在悲痛之余大惑不解,因为海明威虽然在患有痴呆症的这两年里有过几次企图自杀的举动,可是最近几天他的精神状态一直很好,昨天他还和家人一起在当地一家风味餐馆里快乐地吃饭,晚上在家里还高兴地和大家一起唱意大利民歌,熄灯之前他还和每一个人亲切地低语:“晚安,我的小猫。”没想到这一句晚间的问候,竟成了他对每一个人说的最后一句话。
  时至今日,世人对于海明威的自杀还有各种猜测。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就已江郎才尽,他明白自己再也无法超越自己,心高气傲的他在创作的绝望中只好开枪自杀。也有人认为他在战争中和几次遇险中受过重伤,留下痼疾,到晚年他无法忍受身体的病痛而自杀。因此,便有一些人认为他的自杀带有遗传因素,因为他的父亲就是不堪重病的痛苦而用左轮手枪对着脑袋自杀的。
  其实,海明威对死亡的态度是超然的,因为他在意大利的战场上就已深刻地明白了死亡的内涵。当时他还不满20岁,在救护站遇到一个年近60岁的老兵,便开玩笑地说:“老爹,打起仗来你太年迈了!”老兵傲然地回答他:“孩子,我和任何人一样都能死!”海明威顿时感到心中为之一振。不久,他又遇到一个英军准军官艾瑞克·多曼·史米思,在和这位英国人讨论死亡的话题时,这位英国人引用了《亨利四世》里的一句话:“一个人只死一回;我们都欠上帝一死,今年死的明年就不必等死了。”对19岁的海明威来说,这句话从此以后便成了他一生的符咒。所以,当他受伤时,医生从他腿上取出了28块弹片,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却夸张地说自己身上有228处伤,并且自豪地声称自己是第一个在意大利受伤的美国人。在他一生数次遇险与死神擦肩而过时,他都是泰然自若,尤其在第二次坠机时他表现得更加超然:当飞机起火后他还打开一瓶苏格兰威士忌喝了一口,飞机坠地后他用头和受伤的肩膀撞开卡住的门,钻出来时他手里摇晃着那瓶酒和一串香蕉,向惊慌失措的其他人大声喊叫:“我的运气非常好!”
  和侨居巴黎的文学大师们在一起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回到家乡后,海明威被视为英雄,好多人邀请他去演讲。海明威也乐意到处宣扬自己的英雄业绩,经常让人传看他那条浸透鲜血布满枪眼的裤子以及意大利政府颁发给他的银质英雄奖章。除此之外,他到处游逛,不干家务,不找工作,他的父母非常气愤。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海明威被驱出家门,于1920年独自来到芝加哥,一边写自己的短篇小说,一边为当地的《多伦多星报》的自由栏写一些杂文。在这里,他不仅结识了帮他改变了命运的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还遇到了后来成为他第一个妻子的伊利莎白·海德丽·里查逊。海德丽比海明威大八岁,但海明威毅然地在次年9月和她结了婚。婚后,海明威决定和妻子到他战斗过的意大利去生活。
  但是,舍伍德·安德森却这样告诉他:“错!不是意大利,而是应该去巴黎,那才是作家该去的惟一地方。”
  舍伍德·安德森原本是个成功的工厂主,后改行当作家,著有名作《小城畸人》。这个曾经给过后来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威廉·福克纳最佳忠告和教诲的名作家认为海明威是“一个在写作上有着卓越才华的年轻人”,他果断地建议海明威去巴黎,并为他写信,把他介绍给自己在那里的几个老朋友。“去找他们吧——格特鲁德·斯泰因,詹姆斯·乔伊斯,艾兹拉·庞德。这三个人会帮你在世界文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回报这位名作家的关爱,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海明威用一条口袋把自己所有未用过的罐头食品都背到安德森家,叽里咣当地倒在他家的地板上。但是,这些都没能阻止他后来在一篇名为《春潮》的作品中把安德森大大地嘲讽了一通。
  1921年圣诞节前夕,海明威夫妇来到巴黎。
  通过安德森为他介绍的另一个老朋友——莎士比亚书店的老板雪维尔·比奇小姐,海明威首先结识了乔伊斯。经过一番交谈,这个卓越的爱尔兰人深深地打动了海明威,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两人除了探讨文学,还经常一同上街喝酒。视力非常糟糕的乔伊斯一旦喝醉就要与别人打架,因为看不清对手,他就向海明威大叫:“干掉他,海明威!”尽管海明威在以后的文章里提起此事时不免对乔伊斯有些讥笑,但当时他对乔伊斯却是十分敬佩的。1922年《尤利西斯》出版后,海明威一边读一边骂:“天杀的最棒的一本书!”并且在这本让许多评论家头疼的书里找到了自己创作风格的出路。
  艾兹拉·庞德被巴黎一些先锋艺术家称为“怪癖的天才诗人”。是他首先让国际文学界注意到乔伊斯,他同样也看出了海明威身上的才华,认为“他能写出很好的散文,他具有这个世界上最美的散文风格”。然而,起初海明威却一个劲地嘲笑庞德的奇怪的外表:稀疏邋遢的山羊胡,敞领口,重边帽,“就像旧歌剧中的一个倒霉人物”。不久,海明威就意识到庞德是一个真正有创造性的人。事实上,海明威从庞德那里学会了把英文彻底净化,将英语所应具有的美和能力还给它。当后来的评论家在海明威的作品里指出这一点时,海明威这样说:“是的,但我给庞德上过许多拳击课呀!”
  在安德森为海明威介绍的几个侨居巴黎的文学大师中,对海明威帮助最大的莫过于格特鲁德·斯泰因。这位杰出的女性被许多人誉为“伟大的海外美国散文创新大家”,当时在巴黎的艺术家们都以能接近她为荣。她心高气傲且相当自负,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几乎成了巴黎艺术界的名言:“现代文化就是格特鲁德·斯泰因。”海明威经常拿着自己的作品谦恭地请她指点,面对着年轻得可以当她儿子的海明威,斯泰因毫不客气地指出他作品里太多的装饰与花招,并刻薄地要他学会浓缩,学会专心。斯泰因不仅在写作上竭力指导海明威,而且在生活上也极为关心他。当海明威心情沉闷时,她提议他去西班牙看一看斗牛,结果斗牛这种古老而又疯狂的运动唤起了海明威身上潜在的激情与狂妄,从此,海明威不仅看斗牛成了瘾,并且把因之焕发的激情与狂妄灌注到自己的作品中,他的写作也因此有了硬朗的风格。当海明威的长子“邦比”诞生后,海明威由于缺少做父亲的经验而苦恼时,是斯泰因主动做了“邦比”的教母。当然,这些都无法和她对海明威创作上的帮助相提并论。但是,海明威成名之后,在一些回忆文章中更多提及的却是他如何与斯泰因练习拳击,如何用“拳头击中她那巨大的胸脯”。
  当然,海明威在巴黎还结交了其他一些文学大师,比如菲茨杰拉德,帕索斯等等,但是再也没有一个人比上述三人对他写作的影响大。
  《老人与海》和诺贝尔文学奖
  不管怎么说,海明威最终以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自己的地位。他的《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诸多名作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尤其是《老人与海》这部世界文学中的经典小说,不仅使海明威成了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而且也使他成为了20世纪世界文坛的传奇人物。
  其实,在《老人与海》之前,海明威的文学声誉已日渐衰落,自《午后之死》这部糟糕的小说之后,他每出一部新作都要遭到评论家的挖苦和奚落。海明威非常恼火,扬言要把那些指责他作品的评论家揍成一摊烂泥,并且发誓要写一部“让那些狗娘养的闭上臭嘴的作品”。这部作品就是他死后才出版的《海流中的岛屿》。这本书完成之后,海明威内心也清楚,它与自己的其他作品相比,显得无聊和平庸,只有结尾还能自成一格。后来他把这一结尾拿出来修改成一部短篇小说,并命名为《老人与海》。这篇重新给了海明威国际声望的小说于1952年9月1日发表在《生活》杂志上,杂志封面上还登了海明威一张照片。这期杂志在48小时里卖出了530万份。这篇小说的故事已经众所周知,它所表现的意义也就是海明威一生所追求的:人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
  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既想要也不想要。当年,另两位美国作家辛克莱·路易斯和威廉·福克纳分别获得这一奖项时,海明威对前者的作品和长相大加挖苦,谩骂后者是个酒鬼和文字游戏玩家,并且一直轻蔑地把诺贝尔文学奖称为“瑞典的那个东西”。但是,在1954年10月28日,当他在古巴的家中接到自己获奖的电话时,一边疯狂地摇醒妻子玛丽,一边大叫着:“宝贝,我的宝贝,我拿到了瑞典的那个东西!”不过,由于身体状况他没去斯德哥尔摩领奖,但他在那份强悍而又优雅的受奖致辞中展现了自己的清醒与冷静:写作,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单的人生。

海明威生于1899年,死于1961年。
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查姆他的居所里开枪自杀。

1961
用的猎枪
爆头

196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