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台服皮肤限定:关于<大学心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9 08:24:12
1.青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2.论述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我要详细答案,在网上粘贴的我不要.1月3日前回答才可以给分~

青年期是指十五、十六岁--十七、十八岁这个年龄阶段。因为青年期一直要延续到二十五岁,所以又把这个时期叫作青年早期。

青年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宝贵的黄金时期。青年人精力充沛,富于创造力,充满热情,朝气蓬勃。青年期是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达到成熟,开始走向生活的时期。国外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个时期看作是心理性的断乳期。所谓心理性断乳,就是指青年将要摆脱过去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关系,要求独立自主的活动。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叫作心理性断乳。心理性断乳是受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对那些娇生惯养的青年来说,独立生活是比较困难的。

青年不仅生理上达到成熟,而且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也逐渐达到成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是:

(一)青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青年在学校学习的科目和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学了很多反映自然、社会和精神方面的系统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青年具有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少年抽象逻辑思维还依赖于具体形象的支持,属于经验型的。青年由于学习很多抽象的理论,科学的定理和公式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等,这就促使他们理论型思维发展起来。但对很多青年来说,他们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推理论证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具体的经验材料。青年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能力增强了,特别喜欢争论问题,愿意提出创见,不以现成答案为满足。他们对教师和别人的观点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二)青年的交往与情感生活。在少年期,由于成熟感的产生,从而引起少年与成人交往中的冲突现象,在青年期仍在继续着。有些青年往往把内心世界,自己的情绪体验对长一辈的父母等人长期地隐蔽起来。他们认为最了解自己的是年龄相仿的同辈朋友、同学和伙伴,而不是父母。

青年对待同志关系、友谊、爱情的态度有了改变。少年渴望与同龄人的交往和共同活动,这已成为他们的需要。少年只要参加到集体生活中去和朋友在一起,就感到满足。而青年更关心的是在集体中有一定威信和权威,如果一个青年在集体中没有威信,没有一定的地位,他就会感到忧虑和不安。青年对个人亲密友谊的需要急剧地增长起来。他们产生了愿意交换自己的体验和倾心相谈的需要。因此,青年的友谊比少年更稳固、更深刻了,有的青年和知心朋友的友谊能保持终生。如果青年和同班同学关系不好或友谊破裂,都能引起痛苦的体验。孤独的体验对青少年来说,都是沉重的,不可忍受的。这就不可避免地推动他们到校外去寻找朋友和伙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帮伙集团往往是很复杂的,在那些乌合的帮伙中有“威信”的人常常是那些表现不好的青年。所以,教师和家长都要十分重视良好班级集体的建立,注意青少年的校外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少年宫、俱乐部、图书室以及拥军优属、义务劳动等有益的活动。在青年期除了相同性别的伙伴之间的友谊外,友谊的相互关系也扩大了,不同性别的男女青年之间的相互关系活跃起来,有的还能发展成爱情。所以,两性相互关系问题,在青年期已成为重要的教育问题。

(三)青年的世界观和理想。青年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奠定世界观的基础在童年就已开始。当儿童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道德情感和以后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时候,就在为世界观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青年世界观的形成是和他们所学的科学内容有关的。通过各科的学习使青年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把这些积累起来的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就形成了世界观。但是,世界观的形成不单是理论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和人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密切联系着的。世界观总是要落实到对未来生活的理想和将来生活道路的选择上。少年的理想多是一些具体的形象,并带有幻想的成分。而青年更多地是一些概括的较实际的理想。青年的理想比较现实,他们向往未来,从而使眼前的学习与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联系起来。他们评价教学过程,着眼于对他们前途有什么用处。但是,也有些青年,对未来缺乏正确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对眼前的学习也就缺乏动力和兴趣。父母、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对于培养青年的科学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都负有重大责任。

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染色体是生物遗传的基础,称为遗传载体。它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酸(DNA)。父母通过细胞内的染色体把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子女,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等。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又叫遗传素质。在遗传素质中,对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脑的结构和机能特征。人类能进行语言活动,进行抽象思维,能形成人类高度发展的心理,正是通过遗传把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获得的一些生物特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我们说没有劳动异没有人脑,也异没有人的心理。从个体因素发展来看,遗传素质的作用是不能忽视。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经过专门训练的动物和无脑畸形儿都不会有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严重智力落后的儿童,常常存在遗传上的缺陷,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素质在心理发展上的物质前提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感觉器官的灵敏度、运动器官的结构等素质影响智力的发展。遗传素质不仅是生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心理发展的潜在因素,为心理发展的个别因素提供了条件。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理发展,是心理发展新的物质基础。
2、 社会生活条件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社会生活条件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遗传性质仅仅提供 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但不是心理发展的现实,遗传素质及其个别差异,只是使人的心理可能发展到一定水平和具有某种差异,但并不保证它一定能实现。心理是人脑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决定心理发展的主要是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因为人的心理是在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外界的影响是落在他从遗传得到的神经组织之上,遗传素质影响着人对外界影响的接受和反应。只要人对外界影响发生反应,他的内部状态包含有外界困素的影响,就成了外界影响和遗传素质的合金,这样,决定心理发展的就不只是遗传因素,而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多,遗传素质就越来越多地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有所变化。社会历史愈向前发展,社会生活条件的的重要性就愈增长。
另一方面,社会生活条件决定心理的发展水平。社会风气、教育水平、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决定着一代人的心理发展的倾向和水平。生活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人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现在的儿童比过去的儿童懂事早些,懂得多些。国外有人调查发现,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他们的心理发展也会有差异。据我国对儿童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发展研究,昆明山区6岁半的儿童在计算、数序和运算能力方面,较昆明市区幼儿园的儿童大约晚两年。即使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大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差异。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内容及范围等,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因素决定的,特别是由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所决定的。
三、学校教育因素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升华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本身也是人的一种社会生活条件,但它与一般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不同。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由专职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对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加以选择,组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实行的积极影响。由于学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使学校教育在学生民证明的发展上起主导作用。教学的水平发展越高,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就越大,就越能促进学生心理向积极方面发展。而违背科学规律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反而会抑制或摧残学生心理的发展。所以必须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心理的发展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实现的。教育要促进和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必须在教育工作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根据心理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特点,必须注重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全面的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根据心理发展具有不同平衡性和个别差异的特点,教育工作必须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和个别特点,发挥教育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总之,对心理发展的正确看法,是以对心理学的正确解释为基础的。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发展水平是以一定的和理条件为基础的。遗传和生理因素在心理发展中起物质前提和基础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生活条件在心理发展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种作用不是机械的、绝对的、而是要适合人已有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在分析心理发展的条件时,还要看到实践活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染色体是生物遗传的基础,称为遗传载体。它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酸(DNA)。父母通过细胞内的染色体把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子女,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等。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又叫遗传素质。在遗传素质中,对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脑的结构和机能特征。人类能进行语言活动,进行抽象思维,能形成人类高度发展的心理,正是通过遗传把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获得的一些生物特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我们说没有劳动异没有人脑,也异没有人的心理。从个体因素发展来看,遗传素质的作用是不能忽视。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经过专门训练的动物和无脑畸形儿都不会有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严重智力落后的儿童,常常存在遗传上的缺陷,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素质在心理发展上的物质前提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感觉器官的灵敏度、运动器官的结构等素质影响智力的发展。遗传素质不仅是生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心理发展的潜在因素,为心理发展的个别因素提供了条件。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理发展,是心理发展新的物质基础。
2、 社会生活条件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社会生活条件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遗传性质仅仅提供 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但不是心理发展的现实,遗传素质及其个别差异,只是使人的心理可能发展到一定水平和具有某种差异,但并不保证它一定能实现。心理是人脑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决定心理发展的主要是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因为人的心理是在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外界的影响是落在他从遗传得到的神经组织之上,遗传素质影响着人对外界影响的接受和反应。只要人对外界影响发生反应,他的内部状态包含有外界困素的影响,就成了外界影响和遗传素质的合金,这样,决定心理发展的就不只是遗传因素,而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多,遗传素质就越来越多地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有所变化。社会历史愈向前发展,社会生活条件的的重要性就愈增长。
另一方面,社会生活条件决定心理的发展水平。社会风气、教育水平、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决定着一代人的心理发展的倾向和水平。生活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人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现在的儿童比过去的儿童懂事早些,懂得多些。国外有人调查发现,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他们的心理发展也会有差异。据我国对儿童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发展研究,昆明山区6岁半的儿童在计算、数序和运算能力方面,较昆明市区幼儿园的儿童大约晚两年。即使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大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差异。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内容及范围等,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因素决定的,特别是由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所决定的。
三、学校教育因素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升华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本身也是人的一种社会生活条件,但它与一般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不同。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由专职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对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加以选择,组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实行的积极影响。由于学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使学校教育在学生民证明的发展上起主导作用。教学的水平发展越高,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就越大,就越能促进学生心理向积极方面发展。而违背科学规律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反而会抑制或摧残学生心理的发展。所以必须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心理的发展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实现的。教育要促进和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必须在教育工作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根据心理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特点,必须注重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全面的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根据心理发展具有不同平衡性和个别差异的特点,教育工作必须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和个别特点,发挥教育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总之,对心理发展的正确看法,是以对心理学的正确解释为基础的。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发展水平是以一定的和理条件为基础的。遗传和生理因素在心理发展中起物质前提和基础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生活条件在心理发展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种作用不是机械的、绝对的、而是要适合人已有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在分析心理发展的条件时,还要看到实践活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染色体是生物遗传的基础,称为遗传载体。它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酸(DNA)。父母通过细胞内的染色体把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子女,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等。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又叫遗传素质。在遗传素质中,对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脑的结构和机能特征。人类能进行语言活动,进行抽象思维,能形成人类高度发展的心理,正是通过遗传把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获得的一些生物特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我们说没有劳动异没有人脑,也异没有人的心理。从个体因素发展来看,遗传素质的作用是不能忽视。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经过专门训练的动物和无脑畸形儿都不会有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严重智力落后的儿童,常常存在遗传上的缺陷,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素质在心理发展上的物质前提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感觉器官的灵敏度、运动器官的结构等素质影响智力的发展。遗传素质不仅是生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心理发展的潜在因素,为心理发展的个别因素提供了条件。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理发展,是心理发展新的物质基础。
2、 社会生活条件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社会生活条件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遗传性质仅仅提供 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但不是心理发展的现实,遗传素质及其个别差异,只是使人的心理可能发展到一定水平和具有某种差异,但并不保证它一定能实现。心理是人脑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决定心理发展的主要是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因为人的心理是在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外界的影响是落在他从遗传得到的神经组织之上,遗传素质影响着人对外界影响的接受和反应。只要人对外界影响发生反应,他的内部状态包含有外界困素的影响,就成了外界影响和遗传素质的合金,这样,决定心理发展的就不只是遗传因素,而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多,遗传素质就越来越多地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有所变化。社会历史愈向前发展,社会生活条件的的重要性就愈增长。
另一方面,社会生活条件决定心理的发展水平。社会风气、教育水平、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决定着一代人的心理发展的倾向和水平。生活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人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现在的儿童比过去的儿童懂事早些,懂得多些。国外有人调查发现,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他们的心理发展也会有差异。据我国对儿童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发展研究,昆明山区6岁半的儿童在计算、数序和运算能力方面,较昆明市区幼儿园的儿童大约晚两年。即使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大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差异。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内容及范围等,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因素决定的,特别是由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所决定的。
三、学校教育因素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升华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本身也是人的一种社会生活条件,但它与一般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不同。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由专职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对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加以选择,组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实行的积极影响。由于学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使学校教育在学生民证明的发展上起主导作用。教学的水平发展越高,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就越大,就越能促进学生心理向积极方面发展。而违背科学规律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反而会抑制或摧残学生心理的发展。所以必须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心理的发展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实现的。教育要促进和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必须在教育工作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根据心理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特点,必须注重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全面的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根据心理发展具有不同平衡性和个别差异的特点,教育工作必须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和个别特点,发挥教育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总之,对心理发展的正确看法,是以对心理学的正确解释为基础的。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发展水平是以一定的和理条件为基础的。遗传和生理因素在心理发展中起物质前提和基础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生活条件在心理发展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种作用不是机械的、绝对的、而是要适合人已有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在分析心理发展的条件时,还要看到实践活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染色体是生物遗传的基础,称为遗传载体。它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酸(DNA)。父母通过细胞内的染色体把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子女,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等。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又叫遗传素质。在遗传素质中,对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脑的结构和机能特征。人类能进行语言活动,进行抽象思维,能形成人类高度发展的心理,正是通过遗传把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获得的一些生物特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我们说没有劳动异没有人脑,也异没有人的心理。从个体因素发展来看,遗传素质的作用是不能忽视。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经过专门训练的动物和无脑畸形儿都不会有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严重智力落后的儿童,常常存在遗传上的缺陷,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素质在心理发展上的物质前提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感觉器官的灵敏度、运动器官的结构等素质影响智力的发展。遗传素质不仅是生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心理发展的潜在因素,为心理发展的个别因素提供了条件。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理发展,是心理发展新的物质基础。
2、 社会生活条件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社会生活条件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遗传性质仅仅提供 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但不是心理发展的现实,遗传素质及其个别差异,只是使人的心理可能发展到一定水平和具有某种差异,但并不保证它一定能实现。心理是人脑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决定心理发展的主要是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因为人的心理是在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外界的影响是落在他从遗传得到的神经组织之上,遗传素质影响着人对外界影响的接受和反应。只要人对外界影响发生反应,他的内部状态包含有外界困素的影响,就成了外界影响和遗传素质的合金,这样,决定心理发展的就不只是遗传因素,而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多,遗传素质就越来越多地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有所变化。社会历史愈向前发展,社会生活条件的的重要性就愈增长。
另一方面,社会生活条件决定心理的发展水平。社会风气、教育水平、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决定着一代人的心理发展的倾向和水平。生活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人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现在的儿童比过去的儿童懂事早些,懂得多些。国外有人调查发现,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他们的心理发展也会有差异。据我国对儿童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发展研究,昆明山区6岁半的儿童在计算、数序和运算能力方面,较昆明市区幼儿园的儿童大约晚两年。即使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大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差异。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内容及范围等,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因素决定的,特别是由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所决定的。
三、学校教育因素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升华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本身也是人的一种社会生活条件,但它与一般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不同。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由专职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对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加以选择,组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实行的积极影响。由于学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使学校教育在学生民证明的发展上起主导作用。教学的水平发展越高,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就越大,就越能促进学生心理向积极方面发展。而违背科学规律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反而会抑制或摧残学生心理的发展。所以必须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心理的发展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实现的。教育要促进和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必须在教育工作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根据心理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特点,必须注重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全面的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根据心理发展具有不同平衡性和个别差异的特点,教育工作必须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和个别特点,发挥教育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总之,对心理发展的正确看法,是以对心理学的正确解释为基础的。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发展水平是以一定的和理条件为基础的。遗传和生理因素在心理发展中起物质前提和基础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生活条件在心理发展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种作用不是机械的、绝对的、而是要适合人已有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在分析心理发展的条件时,还要看到实践活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