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s 运行程序:韦卓民的简介?谢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8 02:52:02

韦卓民(1888-1976,广东珠海县人。1903年随父亲来武汉,就读于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主办的文华书院“备馆”(即中学部)。1907年升入“正馆”(大学部)。1911年毕业。解放前他历任文华大学训育主任、文华大学教授、私立华中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政治戏教授、是全国基督教反帝爱国、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领导人之一。是我国现代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宗教学家。这位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的老校长通晓古今,学贯中西。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哈佛获硕士学位。后又留英,在霍布豪斯门下就读,遍历欧洲著名的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深造,历时数年,得博士学位。这位勤奋的学者仅外语就精通英、德、法、俄、拉丁等。他一生潜心学术,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近百种遗著,约八百万字。在担任华中大学校长期间,他先后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聘为主讲和客座教授。1952年后任华中师范学院教授,著有《中国古籍中的上帝观》、《祭祀的研究》、《孟子理论思想》,译著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等

  韦卓民先生不仅学贯中西,而且办学有方。他利用教会大学的特殊地位和条件,多方筹募经费,加强师资建没,注重严格管理,使华中大学成为当时华中地区有影响的高等学府之—。在他的力邀下,—批国内外的著名学者,如钱基博、蔡尚思、游国恩、阴法鲁、包鹭宾、傅懋绩、王玉哲等人都曾在该校执教。为了办学校,韦卓民先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生入学后,要进行“甄别考试”,把外文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班,进行不同的讲授。学校规定了中期考试,学生经过4个学期末的考试及格,就参加一为时两天的中文、英文以及两三门专业课的中期考试,学生只有在中期考试及格后再读两年才能参加毕业考试,并要靠四年主修的课程,同时并经过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的锻炼等,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学到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且有一定的调研、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图书、一起设备建设和鼓励开展学术活动。华中大学继承了有名的“文华公书林”图书馆特色,并不断地充实,还在各系都设置专业参考室或阅览室,几个自然科学系都有条件交好的实验室,如物理系建起中国第一个电离层实验室和中国第一个地磁测量站。第三,注意在办学中讲民主、讲法治。由于教会大学的经费大都来自外国教会,外国教会的办学经费并不都是现金,多半是教会付工资的教师,他们之中有些是该国教会的驻校代表,但对怎样办好一个中国的大学,往往都是外行。针对这种情况,韦卓民先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把校董事会设法设在中国,逐渐把学校的主要行政负责人改换为中国人担任,在学校设立教务委员会与教务会议。

  韦卓民先生以毕生经历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身居高职,但从不脱离学生和教学工作,成绩卓著。他治学态度严谨,教导学生有方,讲授方法灵活多样,匠心独运。尤其是他在学生中提倡“思考”,反对读死书,他的诲人不倦的优良作风,赢得师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韦卓民先生长期从事哲学和中外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成绩卓著。在学术研究中,他能够涉及东西多家的哲学思想。他学识渊博,享誉海外。他通晓英、法、德、俄、拉丁等多种外语。他才思名节,智力过人,一边教学,一边致力于著书立说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外出版发行的著作有《孔门伦理》、《中国文化精神》、《孟子之政治思想》等多部,在国内出版发行的有影响的论著和翻译著作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康德哲学讲解》、《康德哲学原著选读》等。还有许多尚未出版的书稿和论文,加起来共达四百余万字。这些科学著作和论文,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学研究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韦卓民先生留下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无疑为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刚毅”既刚强而弘。刚毅蕴涵着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意味着在困难或逆境中的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在胜利或顺境时永不停歇,不断前进,刚毅还意味着攀登科学高峰过程中的执着,在平淡无奇工作中的坚韧顽强,持之以恒。

韦卓民(1888-1976,广东珠海县人。1903年随父亲来武汉,就读于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主办的文华书院“备馆”(即中学部)。1907年升入“正馆”(大学部)。1911年毕业。解放前他历任文华大学训育主任、文华大学教授、私立华中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政治戏教授、是全国基督教反帝爱国、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领导人之一。是我国现代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宗教学家。这位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的老校长通晓古今,学贯中西。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哈佛获硕士学位。后又留英,在霍布豪斯门下就读,遍历欧洲著名的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深造,历时数年,得博士学位。这位勤奋的学者仅外语就精通英、德、法、俄、拉丁等。他一生潜心学术,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近百种遗著,约八百万字。在担任华中大学校长期间,他先后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聘为主讲和客座教授。1952年后任华中师范学院教授,著有《中国古籍中的上帝观》、《祭祀的研究》、《孟子理论思想》,译著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等

韦卓民先生不仅学贯中西,而且办学有方。他利用教会大学的特殊地位和条件,多方筹募经费,加强师资建没,注重严格管理,使华中大学成为当时华中地区有影响的高等学府之—。在他的力邀下,—批国内外的著名学者,如钱基博、蔡尚思、游国恩、阴法鲁、包鹭宾、傅懋绩、王玉哲等人都曾在该校执教。为了办学校,韦卓民先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生入学后,要进行“甄别考试”,把外文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班,进行不同的讲授。学校规定了中期考试,学生经过4个学期末的考试及格,就参加一为时两天的中文、英文以及两三门专业课的中期考试,学生只有在中期考试及格后再读两年才能参加毕业考试,并要靠四年主修的课程,同时并经过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的锻炼等,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学到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且有一定的调研、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图书、一起设备建设和鼓励开展学术活动。华中大学继承了有名的“文华公书林”图书馆特色,并不断地充实,还在各系都设置专业参考室或阅览室,几个自然科学系都有条件交好的实验室,如物理系建起中国第一个电离层实验室和中国第一个地磁测量站。第三,注意在办学中讲民主、讲法治。由于教会大学的经费大都来自外国教会,外国教会的办学经费并不都是现金,多半是教会付工资的教师,他们之中有些是该国教会的驻校代表,但对怎样办好一个中国的大学,往往都是外行。针对这种情况,韦卓民先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把校董事会设法设在中国,逐渐把学校的主要行政负责人改换为中国人担任,在学校设立教务委员会与教务会议。

韦卓民先生以毕生经历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身居高职,但从不脱离学生和教学工作,成绩卓著。他治学态度严谨,教导学生有方,讲授方法灵活多样,匠心独运。尤其是他在学生中提倡“思考”,反对读死书,他的诲人不倦的优良作风,赢得师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韦卓民先生长期从事哲学和中外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成绩卓著。在学术研究中,他能够涉及东西多家的哲学思想。他学识渊博,享誉海外。他通晓英、法、德、俄、拉丁等多种外语。他才思名节,智力过人,一边教学,一边致力于著书立说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外出版发行的著作有《孔门伦理》、《中国文化精神》、《孟子之政治思想》等多部,在国内出版发行的有影响的论著和翻译著作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康德哲学讲解》、《康德哲学原著选读》等。还有许多尚未出版的书稿和论文,加起来共达四百余万字。这些科学著作和论文,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学研究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韦卓民先生留下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无疑为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刚毅”既刚强而弘。刚毅蕴涵着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意味着在困难或逆境中的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在胜利或顺境时永不停歇,不断前进,刚毅还意味着攀登科学高峰过程中的执着,在平淡无奇工作中的坚韧顽强,持之以恒。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到武汉,就读于武昌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文华书院备馆。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获学士学位,被学校破格聘为大学部教师,并接受冼礼成为基督教徒。民国7年(1918),韦卓民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进修哲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归国后任文华大学(其前身即文华书院正馆)哲学教授,继任华中大学副校长兼教育长。民国16年(1927),韦担任教区理事会教育部长和华中大学校长,同年,西行欧洲,入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研究哲学,兼到巴黎大学、柏林大学进修,历时两年,获哲学博士学位。自民国20年一一34年(1931—1945),他多次应美国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邀请,担任特约讲师和教授。抗战爆发时,韦正在英国参加世界各国教会代表大会,闻讯即电华中大学南迁桂林。民国27年(1938)回国后,在桂林主持校务,并被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支持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主张。当桂林受日军威胁时,韦卓民又率师生员工将华中大学迁至云南。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武汉。建国后,韦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历任华中大学校长、政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基督教联合会主席,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政治系教授湖北省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1976年病逝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