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奇兵纯妹子技巧:对鲁迅缺点的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30 18:16:16
缺点!!!!!!!

现在社会上一小股对鲁迅精神的反叛,固然有上面说的历史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三十几年前的那一场运动,"为了打鬼,借助钟魁",把鲁迅拔到了不应有的全知全能高度,使鲁迅先生脱离了群众。而鲁迅先生自己,从来没有把自己看作全知全能。

  鲁迅的精神,在本质上是批判的。他虽然向往一个全新的社会,但是他所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暗的旧中国,灾难深重,民族殆危。所以鲁迅的文章中没有歌颂只有批判。"文革"时的拔高,有时比"上纲上线"更显可笑。

  对鲁迅的拔高之一,是说他"热情歌颂了苏区红色政权",恨不得把先生说成是主管宣传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根据呢,据说是鲁迅先生写的两首诗。其一是作于1931年的湘灵歌:"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其二是作于1933年的赠画师:"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你看,鲁迅先生不是在欢呼苏区"祖国山河一片红"吗!这居然是著名学者的解释。可是我们查一下历史就知道,1931-1934年,正是国民党对苏区进行着残酷的第三、四、五?quot;围剿",也正是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时候,战争的酷烈是前所未有的,正是"杀人如草不闻声"。鲁迅远在上海,看到听到的是国民党招兵拉夫,是对红区的进剿和狂轰滥炸。鲁迅没有看到苏区的"红旗飘飘",倒是想象得出人民血流成河的惨象。鲁迅怀着极大的愤懑,用诗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杀人如麻的罪行。"白下"是今南京的别名,赠画师一诗是在说:"从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里派来的轰炸机,把中国大地搞得一片昏暗,连野草都失去了生存的权利。画家呀,现在的中国已经没有绿色的春天了,山头都被鲜血染红了。再要画中国山水的话,就用血红色来画吧。"湘灵歌也是同样的心境:"听说湘水漫江碧透,可现在水面上却漂着血痕呀!"

  如其不信,我们可以列举鲁迅所写过的其他诗篇来印证。1931年3月《无题》:"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几家春袅袅,万籁静喑喑。"1932年12月《所闻》:"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同年同月的《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浣战袍。"1933年1月《二十二年元旦》:"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村灭下民。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1933年2月《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二年元旦》与《赠画师》作于同一天。"将军们坐在飞机里高高在上,只管把炸弹扔下去炸死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而租界里的人与两边都不相干,只顾过着他们自己醉生梦死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可有一点点想歌颂什么的味道?

  鲁迅的小说,本质上也是批判的。他无情地解剖着自己和旁人,想以此来救治积弱的中华民族。据说鲁迅曾与到上海治伤的陈赓同志有过长谈,了解过苏区的情况,并曾经想写一部歌颂农民战争的作品。而最终他放弃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亲身生活在红区,没有生活积累无法创作。这是鲁迅作为作家的高尚之处:写不出来不硬写。鲁迅极为赞赏的一位青年作家叶紫,是参加过湖南农民运动并经历过大屠杀的,鲁迅为他的《星》作过序,想必一定读过。如果我们现在读一下以湖南农民运动为背景的中篇小说《星》,恐怕一时难以认可它是歌颂农民运动的。也许受到鲁迅的影响,也许为了在国民党反动政府里通过出版审查,《星》写了人的种种劣性。我猜,鲁迅如真的动手写以苏区为背景的小说的话,写出来的东西大约与《星》不会差得太远。

  鲁迅先生生活中有多少欢乐和歌颂,我们不得而知。但鲁迅作品中的欢乐只来自一处,那就是孩子。鲁迅作品中唯一使人读来愉悦的,只有《朝华夕拾》。诗里也只有一首与他的儿子海婴有关的《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

  所以我们研究鲁迅,学习鲁迅,首要的是学习他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对决定本民族生死存亡的环境和内弱的无情批判精神。鲁迅所刻划的阿Q及其种种弱点,应当永远是我们的警钟。中华民族依然是在最危急的时刻,空灵、俊秀、超然、平和、或者放诞,纵无害而也无补。有一点"多元化",可以,但不可因此而冲淡了我们的自我批判精神。

爱生气吧!

小刁马子(上海话)

人类文明的先驱

鲁迅是内心的苦太深了所以他太看到黑暗面了这不怪他呀!

抽烟 并且他很鸡 总是写文章让青年人去游行
他自己却躲起来 呵呵
也许只是他聪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