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诗闺蜜:请教问题答案,尽你们所能,能答几题答几题.紧急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12:10:47
1.结合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谈谈怎样构建和谐校园 .
2.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请结合实际谈一谈抗日战争胜利给我们的启示
3.结合"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谈一谈你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
4.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谈一谈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如何应对越演越烈的就业压力
这是我们学校形势政策的几个考题,中午发的问题,结果还没来得及看到答案,干脆就变为对这几个问题你的看法
我觉得大家答的都不错,等过几天我再将答案发起投票,让大家决定随是最佳答案,不晓得可不可以。谢谢大家的参与。每有10人参加讨论,悬赏分加5分,直到我没有为止。大概两三天更新一次。
看来10人加分太不现实了,没办法这种东西是最没劲的,
可我们也没办法呀。谁要教育部必须要开这门课。

哎......................楼主真苦啊!!这些措施什么时候管用了??呵呵~~

靠,又是这些八股文

1、构建和谐校园(韶州师范分院 陈克充)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把我校建设成和谐校园是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
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对于韶师这类新办院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的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这应该成为我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大学应有大爱,大学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级和年级。我校升格以来,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韶关学院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了日常行为管理和社团活动的管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等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校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培养了一批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都很不错的学生干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应该指出的是,“以人为本”绝不是“随人所欲”,我们也绝不能用“以人为本”作为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借口,而是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加强制度建设,减少随意性行为,只有这样,秩序规范才能得到强化,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才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建立健全决策落实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对重要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提高决策执行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行之有效的制度一定要严格执行,并辅之以保证措施,这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缺失的一环,也是“人本”管理的前提和保证。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大学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 提高各层次领导的整体素质和亲和力,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我校各层次领导班子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治校的自觉性、主动性、前瞻性,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在班子内部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实现工作效率、人际融洽和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领导的亲和力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起到示范和凝聚的作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实现人际和谐化,领导对师生,就要做到公正、公平,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应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近年来,我校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充电”的空间、发展的机会,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我们教师的内部动力。我们还加强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强教风建设的决定》等文件,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教师主人翁意识增强,就能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领导的示范作用,群众对组织,对领导就会多讲一点服从,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也会多一点自律,多一点修养,何愁校园不和谐?
三、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是我们办好大学的法律依据,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
广大师生要做依法治校的模范,要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校园法制教育,既要使全体师生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要懂得如何利用合法权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以达到我们建设“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师范专科学校”的目标。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要继续坚持我校对师生进行的法制学习和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办学,提高我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韶师是一所历经百年并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名校,被原广东省省长朱森林誉为“粤北革命的熔炉,岭南教师的摇篮”。长期的师范教育文化积淀,使她显现出浓郁的“德高人之师,学高人之范”的校园文化氛围。进入高校行列后,更应将这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韶师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弘扬韶师精神,彰显我校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依山傍水,绿树成阴,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46%以上,生态怡然,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我们要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创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校园,编织科学与自然的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要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
近年来,我校在环境教育和环保实践工作方面加大了力度,生态教育和环保活动开展得比过去更普遍,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呈现出新的进展态势,“绿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学生环境意识,良好的环保习惯和行为正在形成。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环境、社会与人》等选修课程,学校教研室还组织教师举办“人口与环境”、“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等专题讲座,增强了广大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广大教师应成为建设生态化校园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率先垂范者。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讲究实效,坚持“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继续深入开展学生绿色环保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就能营造出浓郁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态氛围,一个园林化、生态化、最适宜读书和生活的校园环境就能形成。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韶师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韶师和谐校园成为光辉的现实。

怎样构建和谐校园,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经过认真思考,我校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入手:
一、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当代教育家张丽钧在其《教育笔记》中写道:“中国现代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在于以育人为本,以兴国为旨,面向全体国民和每个学生,着眼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现代中国人”,“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人生,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也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由此看来,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指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自身的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等等之间的和谐发展。首先,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的肥田沃土中去汲取成长的养分,提升其全面发展的个性素质。其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待人接物,举手投足,最直接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因此,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其三,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因素和决定性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当代教育家肖川著的《办好学校的策略》中提到“学校应该笑声朗朗、书声琅琅,歌声朗朗——让校园生活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美好记忆的巨大源泉”。学生在笑声朗朗、书声琅琅、歌声朗朗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变成师生的共同追求,要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学校的制度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要能体现人本思想。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影响下,在日本大举进攻的情况下,国民党被迫停止内战实行国共二次合作实行正面战场(国民党战场)和敌后战场(解放区战场)互相配合,特别是由于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斗争方针,领导八路军新四军英勇作战,并成为抗战中流砥柱的情况下取得的。在武汉失守后,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我军在抗日根据地坚持持久战,抗击60%侵华日军和95%以上伪军,与日伪作战12万多次,消灭日伪军171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援助下,终于赢得了100多年来反抗外敌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人民战争路线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执行人民全面抗战的路线,动员全国人民和军队进行广泛的人民战争,使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游击队及民兵相结合、以武装斗争为主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上的斗争密切配合,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陷日寇于灭顶之灾。

正义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之间的大搏斗,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对日寇侵略的正义战争。正义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毛泽东同志曾讲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的抗日战争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我们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组成部分,所以得到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广泛支持,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一、简要回顾2003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2003 年我校毕业生2330人, 其中本科生1490人,专科生840人,虽然今年"非典"把就业的黄金时段影响了近两个月,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科生一次就业率85%;专科一次就业率75%,我校的就业率又上升了三个百分点,连续第二次在全省非师范院校一次就业率排名第一。截止9月30日统计的数据,(其中本科生1490人,就业1347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0.4%;)
其中:临床专业943人, 就业858人,就业率90.99%;
检验专业40 人 就业38 人,就业率95%;
影像专业60 人, 就业56 人,就业率93.33%;
麻醉专业30 人, 就业29 人,就业率96.67%;
口腔专业30 人, 就业30 人,就业率100%;
公卫专业58 人, 就业58 人,就业率100%;
药学专业92 人, 就业85 人,就业率92.39%;
药剂专业30 人, 就业30 人,就业率100%;
中医专业153人, 就业119人,就业率77.78%;
针灸专业54 人, 就业44 人,就业率81.48%;
二、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形势
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国情报告》的统计数字,到2002年底,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已经达到1600万人(本科生719万人),比1998年提高了1.7倍之多。单从在校生的绝对数量看,中国已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
与中国相比,美国在1969年到1997年的27年时间内,高等教育的总规模才增长了79%,达到近150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只用4年的时间就走过了美国27年历程,堪称壮举。
但四年后的这场就业危机,使得一些人开始公开批评高等教育的这次“大跃进”
根据教育部2001年的估算,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预计37万人待业;2003年为52万人;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为79万人。
现有的数据表明: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招生计划是以每年10%至30%的速度增长,明年将有260万大学生毕业。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李守信预测,2004年毕业生260万,2005年达320万。如果按初次就业率70%推算,这两年将分别有80万和10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个数字说,到2010年前,毕业生人数将达到350万人以上。
总体看是“头三年看好,后两年有变。” “在未来五年中,大学生总的就业趋势比较好,尤其在前三年形势更是看好”,“国内生产总值到2010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要求今后5至10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年至少要保持7%的增长速度。专家预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至100万个就业岗位。另外加入WTO、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都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国企等改革的逐渐完成,也将使企业在最近几年大规模储备人才。” 2003年以后,由于高校扩招的第一批大学生开始毕业,使得就业竞争更趋激烈。
今年是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第二年(五年学制学校的第一年),河北医科大学2004届毕业生各专业总人数为366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6人,硕士研究生434人,本科生2119人,专科生1034人;2004年全国毕业生260万,毕业生之间的求职更加激烈。
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争夺战也越演越烈。近年来,社会就业压力大,是中国大学生太多了吗?问题出在哪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总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不足4%,我国1996年大专以上学历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只有3.8%,与发达国家30%到50%的比例相比还相差甚远,就是与中下等收入的国家平均8.8%的比例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因此,从总体上讲,我国并不存在大学生己经多得分不出去的问题。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存在一种相互搜寻的结果。过在的城乡收入差距和过高的城乡转换成本,使大学生“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但城里的用人单位却因过高的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而不能吸收更多的大学生,导致许多边远地区和农村要不到、分不来、用不上、留不住大学生。
(一)从全国的大气候来看,2003年毕业生就业形势比2002年要好,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国有企业通过转、并、合重组集团化,正向好的方面转化;
2、 非国有企业需求毕业生的容量增大;
3、 取消了指令性计划的毕业生分配计划,相应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渠道;
4、 根据人事部公布的就业统计资料,中国加入WTO后会每年增加450万个就业机会,而且不同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涉外职业需求全面复苏。据专家分析,中国加入WTO后,人才市场对外语类、金融财会类、商贸类、旅游类、法律类以及经济管理类等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形势会逐渐走俏,对近年来一直不景气的国际经济贸易类和涉外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可能大幅度上升。
5、扩大了研究生招生计划,2002年研究生招生计划达27万人,实际上为毕业生增加了27万个就业岗位。(据统计,在刚刚结束的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今年全国报考人数又创历史新高,约为79.9万,比2002年的62.4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人数为38.4万人,比去年净增11.1万,占报考总数的48.2%。今年拟录取21.7万人,比去年增加了33%,录取比例约为27%,略高于2002年。也就是说,自1999年以来,每年的研究生扩招的幅度都很大,本科生就业不理想就考研、考博,势必增加研究生的就业难度,博士就业也很少如其所愿。)
6、 届毕业生报考国家公务员,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104个部门)考试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约5400人)工作。
7、 今年“非典”,对我们医学院校的毕业生短期内也促进了就业。
(二)、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受4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 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由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国家机关精简机构、人员下岗分流等原因,使原有接收毕业生主渠道的接收能力降低,而新增长的就业点,如私营、联营企业,由于政策措施尚不配套,接纳能力有限,人才市场机制还不太完善,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2、 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社会上还不完全具备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毕业生就业市场也受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3、 受毕业生内在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由于就业期望值较高,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放不下当干部的身份,捧着铁饭碗不放,热衷于大城市、机关和国有企业,导致就业难。
4、 由于高校近年来的专业和老化问题,就业环境的变化,许多大学生盲目选择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一直到专业的产出与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5、 今年全国裁军20万,重点是文体卫生行业,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肯定要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两年我校毕业生去部队就业的都在7多人)。
另外:(高学历毕业生身价水涨船高。如今有不少企业打出“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传统专业就业形势严峻。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医、中西结合、临床专科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颇为严峻。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标准有了很大变化,往年英语四级的标准变成了英语六级,计算机市内2级变成了计算机国家2级。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现场要求学生用英语填写简历,或进行英语对话。
用人单位为什么会抬高门槛呢?一知名企业人事处负责人认为,中国加入WTO后英语成为对外交流的通用语言,计算机则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工作中,所以,今后大学毕业生这两项能力一定要过硬。国家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采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西部计划、毕业生下基层等),才能应付今后几年即将出现的就业高峰。为此,1998年国务院专门下文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了三点意见:①大学毕业生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跨世界蓝图的重要力量,注意调整人员结构,要通过补充大学毕业生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②要有计划地吸收一部分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充实到基层机关;③要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去年和今年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就业工作专门会议,教育部连续下发文件,省教育厅进行了专项检查,由于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作为毕业生要创造条件,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点。)
(三)、今后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并同时存在4个有利和3个不利条件。
这4个有利条件包括:
一是预计今后5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据测算,通常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为社会提供80万到100万个就业岗位,这样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将达到560万以上。这其中,大学生将有很大竞争力,给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大就业空间,就业总体形势较好。
二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将加快,国外的资本、技术介入将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就业。
三是经过多年努力发展,我国已建立起较完善的以高校为主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体系。各高校有一支经验和素质优良的就业指导队伍,这为毕业生下一步作好就业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目前我国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80%是通过这支队伍落实的,高校就业指导队伍正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中央和教育部给了政策保证、加强其组织建设、保证经费)
四是全国高校目前正在进行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调整,毕业生创业能力、竞争力和承受能力也正在提高。
对于不利条件有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经济面临衰退的严峻形势使全社会的整体就业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样不容乐观。
二是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而社会有效需求在短期内增幅有限。
三是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毕业生就业观念还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较高。这就要求各高校采取有利措施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广大学生也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社会。
三、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毕业生求职择业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能力;
1、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择业是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是大学生施展才华、扣开职业大门的过程,保持良好的态度,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
2、择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①语言表达能力,②动手能力,③适应能力,④交际能力,⑤管理能力,⑥创造能力,⑦决策能力,⑧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
3、掌握好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
a) 推荐材料的准备:个人简历,自荐书补充材料。
b) 推荐的方法和技巧:⑴选择适当的推荐方式,⑵准备充足的推荐材料,⑶采取适当的寄送方式,⑷掌握自我介绍的技巧(积极主动、重点突出、如实全面、有的方矢),⑸赢得好感的技巧(谦虚谨慎.自信大方、文明礼貌、认真细致)。
c) 面试的方式和技巧:⑴应试者的基本礼仪,⑵应试者语言应用的技巧,⑶应试者手势运用的技巧,⑷应试者回答问题的技巧,⑸消除过度紧张的技巧。
d) 笔试的方法和技巧:⑴克服自卑,⑵有备无患,⑶科学答卷。
四、毕业生如何择业及在择业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什么时候求职最合适?
什么时候开始求职最合适?《中国教育报》有调查显示:有24.5%的本科生认为毕业前一年最合适,有53.8%的本科生认为毕业前6个月最合适,16%的本科生认为毕业前两个月最合适,有5.6%的本科生认为论文答辩后最合适。
(过来人说,也许,求职开始得多早都不过分,毕竟,这是一个僧多粥少的年代。从1月份才开始求职,会有些手忙脚乱。当然,从11月左右开始求职的话,许多用人单位也许还没有确定用人计划,还不好从众多的求职者中过早确定最后人选,毕业生也难以挑选到称心如意的单位。)
毕业生实习是就业的前奏,就是抢占就业先机,用人单位为企业储备人才,有不少单位对接纳学生毕业实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许多接纳实习生的单位都表示,只要实习生在本单位表现不错,毕业后就可以来工作。(如北京路和医院、丰台防疫站、及一些制药厂等)
不过,在校这最后一年,如果毕业生过多地把精力和时间都耗在就业上边,没有踏实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定会影响今后的人生选择。
2、如何赢得就业的机会?(前期准备)
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对即将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是一场考验、一种挑战,如何使自己在强手如林的人才市场脱颖而出,迈进理想的职业大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从而赢得就业机会。
①是要掌握准确的信息,过好“信息关”。
一般单位的招聘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人才市场发布信息招聘;二是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广告招聘;三是参加有关部门的洽谈会,面对面的招聘:四是向求职者发出应聘函。因此,招聘信息的掌握尤为重要,捕捉住准确的信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但是决不可求职心切轻信张贴在街头巷尾、电线杆、电话亭、候车亭、路牌等上面的野广告。这样的招聘信息不可靠,有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仅从校门口的墙上看到了一则招聘广告就信以为真,前去应聘,结果是有人“骗你玩”,甚是窝火。信息就是机会,只有掌握了准确的招聘信息,才有可能把握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每年我们都要把北京、天津、和部分省的重点医院跑一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推销我们的毕业生,去年是东南,今年是西北。同时也需要同学们及时准确的了解把握就业网站发布的信息,学校发布的信息等。)
②是精心做好材料准备,过好“自荐关”。
一般企业了解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你的自荐书,主要写明个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职位、学历、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学习成绩等,也可以简要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突出的个性特征等,但应只写与求职有关的方面。还应把学习成就,在学校里获过何种奖励、外语水平、专著、论文等内容写上。编写履历表没有千篇一律的格式,求职者可根据自己的求职目标、招聘单位的条件和要求以及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等不同的情况,注意有的放矢,展现优势,同时兼顾简单扼要,合体适用等几个问题,选用标准纸张,精心编排打印。
除了准备履历表外,还应附上毕业文凭和奖励证明的复印件,重要学术论文及其它作品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也可复印备用。
③是克服胆怯,充满信心,过好“面试关”。
面试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员选拔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单位所运用。一般来说,面试主要考察应聘者仪表风度,求职动机和工作期望、专业知识、事业进取心、语言表达能力、反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兴趣爱好等。面试给人留下的是“第一印象”,尽管有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全貌,但它又是客观存在,一不小心,将会断送了一次较好的就业机会。首先,要克服紧张心理,不要把面试看得过重,坐姿要保持自然,并用深呼吸来控制情绪,不要抢着回答问题,待发问者讲完才徐徐开口,这有助于减少紧张感。其次,服装要得体,装扮要自然,言谈举止中展示出你青春的魅力和个人风格,以赢得主考人的好印象。为战胜对手迈出关键的一步。
④是从容不迫,言语流畅,过好“口才关”。
求职面试的语言,是一种正式场合下的交谈,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聊天,不能随便“侃大山”、“摆龙门阵”,而必须受时间、场合、对象、主题等的限制。在表达方式上也不可东拉西扯乱“吹牛”,而应采用论述、解释、应变、提问等多种口语表达方式,使说出的第一句话都能打动对方,真正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对答要掌握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题的明确性,应试者应始终按照招聘单位指定的中心内容进行论述和交流,不可离开中心漫无边际地乱扯,或者答非所问。二是表达的逻辑性,要求概念清晰,语意连贯、层次分明,推理严密,言之有据。三是言语的文雅性。求职者面试时使用的口语必须庄重、文雅,要求语言规范清晰,又要求其语调富于变化。总之,要根据面试场合、对象、时间、主题等因素,用好你的口头语言,帮助你取得应聘的成功。
3、毕业生求职需了解用人单位的心理
广大毕业生在求职时,应学会揣摩用人单位的求才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地去求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有以下心理。
⑴、求“专”心理
专业对口是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首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工科、经济、法律等专业性很强的单位。所以毕业生求职首先应找专业对口的单位,这样可大大提高命中率。
在专业对口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会对求职者提出专业技能的要求,这就要求大学生一方面要靠平时的努力学习和积累,另一方面要学会包装自己、展示自己,毕业生求职时要突出你对这门专业掌握的精深,以体现出你的专深,对这样的人才,用人单位心理上是会考虑接受的。
⑵、求“全”心理
要求毕业生一专多能、多专多能是用人单位的重要标准。目前社会上风行的考证热,实际上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证多不压人,大学生一方面应多考些计算机等级证,大学外语四、六级证书。另一方面应考到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资格证,而在求职时,毕业生应突出这些证书的地位和作用,以体现自己知识面宽广、自学能力强、有经验积累等全才优势,以满足用人单位求全的心理。
⑶、求“通”心理
求通心理是近几年,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众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强烈要求。某一专业相当精通,又能在相关领域大显身手,当然受欢迎。不但各相关专业皆通,并且在某一领域内,对其国外情况也很精通的人才,则更受欢迎。对此,大学生一方面应多方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
⑷、求“变”、求“异”心理
求变是指用人单位,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对人才所作出的要求。要求求职者心理素质好,应变能力强。对于不断变化的情况,能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应变。对于用人单位的求变求异心理,广大毕业生应认真对待,首先应分析用人单位的类型和风格、用人原则等等,以找到用人单位的突破口,有的放矢地展现自己的变异能力,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千万不要毫无对象和准备地求变求异,从而弄巧成拙。
⑹、求“优”、求“诚”心理
求职者又红又专,既是专业能手,又是学干、党员,为人诚恳,对人对事能坦诚相待,为众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所看中的。大学生一方面应展现自己的优及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面对面试中不了解或不太了解的问题,应诚实告之,千万不要不懂装懂,或乱说一气,这很可能造成用人单位对你的不信任,给你扣上一顶不诚实的帽子,那样就绝对没戏了。
4、择业中要注意的几个因素
俗话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现代社会里,何止只有三百六十五行?行业的增多使我们的选择机会也更多,但另一方面也容易不知选哪种行业好,有些则由于选错了职业(行业)而后悔不已,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选择职业(行业)呢?
其实择业并不是说到了社会去求职才算得上择业,而是你在学校读书时就要开始谋划你的职业生涯,选定“进攻”的目标职业,以作为选修课目的依据。在择业时主要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①、社会需求度。这是指你要选择的职业社会的需求度大不大?如果你所选择的一个职业没什么社会需求的,那么,你求职将会很难。
②、竞争性。所谓竞争性就是指同时选择这个职业(行业)的人多不多?如果这个职业(行业)的社会需求性很大,但同时选择这个职业(行业)的人很多,已呈饱和状态,那么你也要考虑是否应选择另一职业(行业)了。
③、个人适合性。这是指这个职业(行业)你是否适合?你欲选择的职业(行业)各方面都很好,但由于你的性格或能力上根本就不适合从事这个职业(行业),那么你也不应选择此职业(行业)。
④、发展潜力。这是指一个职业(行业)的发展潜力。一个职业(行业)如果现时很红火,待遇、福利等各方面都不错,但这只是泡沫现象,预计不久就可能会沉寂下去,那么,这个职业(行业)你也最好不要进入,特别是那些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进入成本大的职业尤其要注意。
⑤、个人兴趣。个人兴趣是一个主观性的因素,人们常说“兴之所致”就是指兴趣来了做起自己感兴趣的事来也会特别顺心。
5、哪种观念影响毕业生的择业?
“择业”成为一种社会生活现实,完全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现象。随着我国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养老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入,许多原来由单位履行的社会职能正逐渐社会化。国家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市场选择为根本取向,以自主就业为主导模式,以素质能力为竞争之本,形成与计划经济迥然不同的就业机制。这就是说,在未来一个时期,人们就业的自主性将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择业。
从价值观念层面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身上最重要的变化表现在:开始从重理想向重现实的方向发展;从重义务向重利益的方向演变;从重集体向重个体的方向转化。但是,价值观取向有上述变化态势,并不意味着人们完全放弃了前一方面而极端地向后一方面倾斜,在传统取向与现代取向之间寻求平衡,仍然是当今人们价值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