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三部曲在线阅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3 20:30:25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

  由于斯大林不仅忽视了苏联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片面理解,在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同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析片面化,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一味用暴力镇压手段来解决阶级斗争问题,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特别是搞了肃反扩大化,怨枉无辜,错杀许多党政、军政领导干部,使政治体制集权、专制,使整个社会生活无一不置于国家(或个人)的统一管理之下,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在基本制度和体现基本制度的具体体制渗透了斯大林的个人意志和思想。但这并非意味着打着斯大林个人特征烙印的斯大林模式就一无是处。正如俄罗斯哲学博士理·伊·科索拉波夫教授所说,斯大林既不是恶魔,也不是天使。他可以瞄准敌人并打击自己人。他可能犯错误,同时还追求主要目标--消灭资本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威胁,振兴苏联和造福劳动人民时,他也会小心谨慎和足智多谋。 这种自身矛盾的结合体使之领导创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呈现了下列特征:
  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具体表现为:①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②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③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④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地、集中制定,它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其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①在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忽视民主和法制,国家安全机关占据特殊地位和拥有特殊权力;②在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用几乎变成党对国家直接发号施令,以党代政,苏维埃实际成为把党的决定变成国家法令的表决机器;③在权力结构上,各加盟共和国的党、政、经、文大权过分集中于中央,名为联邦制国家,实际上成为单一制国家,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④在执政党自身的领导体制上,民主集中制得不到很好贯彻,党的领导体制呈金字塔型,即全党组织和党代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书记处--总书记,斯大林集党、政、军最高权力于一身,形成了个人集权制和终身制。
  其三,严格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理论主张和学术观点的取舍,均受官方意志裁定。不可否认,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对苏联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重视,曾指出:"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 他把科学比作一座堡垒,强调"我们无论如何都必须占领这座堡垒。青年们如果愿意成为新生活的建设者,愿意成为老近卫军的真正接班人,就必须占领这座堡垒。" 工业化运动开始后,斯大林曾提出从知识分子中选拔和培养大批经济建设部门领导干部的思想,指出要把一些毕业于高等学校、中等工业技术学校和中等农业学校的青年专家提拔到经济工作领导岗位上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还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又提出了"干部决定一切" 的口号。在这种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导下,苏联的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一度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据统计,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高等学校由1928年的148所增至1932年的832所,学生人数由16?9万人增至50?4万人,五年中毕业学生17万人。同期,中等专业学校由1037所增为3509所,学生由18?9万人增为72?4万人,毕业学生29?1万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高等学校毕业3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62?3万人。卫国战争前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有90?9万人受过高等教育,149?22万人受过中等专业教育。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还培养了30?2万大学毕业生,通过技工学校、工厂、艺徒学校等方式培养了247万多名熟练工人。与此同时,苏联的科技、文学艺术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到1937年底,苏联建有全国性研究所和地方研究机构806个,实验站397个,天文台31个。1937年苏联物理学家设计出了基本粒子加速器,制成欧洲第一台回旋加速器;1939年研究人员发现了铀核裂变;工程师们设计出了世界第一台以汽油和压缩气体为动力的喷气发动机;生物学家进行了植物杂交实验,培育出了新果树品种;社会科学研究大发展,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出版、大量发行和广泛传播;一大批优秀小说、诗作、戏剧、电影相继问世。所有这些,无不鼓舞着、充实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然而,与这种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相伴随,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则滋长蔓延开来。自30年代开始,斯大林垄断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权,以他的解释及由他得出的结论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和标准;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苏共领导人进行党内派别斗争及国内阶级斗争的领域,使许多理论家、科学家、艺术家遭受迫害,正确的观点和思想受到摧残;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盛行。
  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尽管它坚持了某些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同原波兰统一工人党政治局委员、历史学教授安德采伊·维尔布兰在《斯大林主义之后》一文中所说,它"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并用公有制(在这里的特殊情况下采用了国家所有制形式)取而代之,这就表明它们是社会主义" ,但由于它是在苏联国情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下进行的最初探索的成果,因此,它在各方面都存在许多弊端。可以说,在它的内部,既有积极性的东西,对苏联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又有很多弊端和缺陷,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利弊并存的双重性,构成了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内在矛盾。

毛则东不是想打倒苏联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