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钟落潭镇新闻: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讲的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3:41:47

十二木卡姆
——绝代佳人绝代歌

十二木卡姆之迷

十二木卡姆是东方音乐文化的无价之宝,它像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英雄史诗一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是维吾尔音乐之母,是新疆这个“歌舞之乡”的象征,“是流传千余年的东方音乐历史上的巨大财富”。

“木卡姆”--也称“马卡姆”、“玛卡玛”,都是阿拉伯文的不同音译,是伊斯兰音乐中的一个特有名称,有“曲”、“调”、“古典音乐”等含意,作为伊斯兰音乐的共同财富,木卡姆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区均有木卡姆,但就种类来说,目前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结构形式也最完整。

相传,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叫作“博雅婉”,意思是“‘旷野’之歌”,后来经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组曲--木卡姆。

相对于传说,追溯木卡姆的历史渊源,则必须与曾兴盛一时的龟兹乐、于阗乐等联系起来。我国的二十四史中记载了现在新疆(甚至延续到张骞及同伴们去过的西亚这一广大地区)的哈密地区有“摩诃兜勒(mahadur)”大曲的名称。这是公元前1世纪时的情况,它说明在这一地区,公元前木卡姆式的大曲就已经存在了。而汉武帝宫廷乐师李延年以“摩诃兜勒”大曲为基础创新了新声二十八解,更是证明来自哈密的这个大曲是重要的乐曲。但是,很明显汉语中的“摩诃兜勒”这个词并不是意译,而是音译的,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词呢?它是不是和公元4世纪前后用龟兹文记述的《艾尔乃姆的故事》中所说的维多萨迦和他的五个徒弟的《玛卡--雅玛(maqa-jama)》乐曲中的玛卡一词有联系呢?是“玛哈都尔(mahadur)--伟大的木卡姆吗?”这无疑关系到木卡姆的起源问题。但这幅文化史上久远的景色至今仍然十分迷茫和模糊……

历史的车轮驶入10世纪之后,西域大地上相继出现了三位在伊斯兰音乐中堪称伟大神秘的人物:一个是法拉比(870-950年);一个是伊本.西纳(980-1037年);另一个是纳瓦依(1441-1501年)。他们对于以后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可谓功勋卓著。

喀喇汗王朝时代的音乐家法拉比,编著了《音乐大全》等书,并模仿龟兹琵琶五弦,对乌德乐器进行了改革,在五弦琵琶的基础上把阿拉伯音乐提高了十八调,最重要的是,他把以前波斯、阿拉伯音乐通常用的九律延长到十七种,形成了波斯、阿拉伯的典型乐系。

法拉比的学生,思想家伊本.西纳吸收了西突厥汗国以来突厥文化的营养,他通过苏美尔.巴比伦和摩尼教中重新崛起的将“十二”视为神圣的观念,以十二品律传统和以前歌曲音乐中的组合为基础,推出了十二套曲。到13世纪,阿塞拜疆的突厥人安勒乌尔买维首次把“木卡姆”一调作为十二套曲音乐体系提了出来。

察合台汗国时的撒马尔罕人纳瓦依,在法拉比和伊本.西纳所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把一系列木卡姆的名称如:“等级”、“住地”、“地方”包括音调都作为双关词使用,甚至直接提出“木卡姆”就是声音的形式的观点。当16世纪来临的时候,一个美丽的姑娘和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的出现,使这种维吾尔古典音乐走入了高潮。

参考资料:http://www.taru.edu.cn/xywh/jiantiban/zlhb/lwzz/xywh/zixun/shiermukamu1/shiermukamu1.htm
回答者: dahai3000 - 举人 四级 12-16 19:27

--------------------------------------------------------------------------------

它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根据传说,叶尔羌汗国的拉失德汗与妻子阿曼尼莎汗邀集汗国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在音乐家喀迪尔汗.叶尔羌的主持下,对当时散失的木卡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加工和整理,使木卡姆得以定性和发展。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每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有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为木卡姆伴奏的乐器有沙塔尔、弹拨尔、热瓦甫、手鼓、独他尔等。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又是古典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十二木卡姆的歌词主要归功于察合台时期著名的诗人鲁特菲、纳瓦依、诺毕提、麦西热甫、依瓦依答、傅祖勒等人,自从阿曼尼莎汗将纳瓦依、傅祖勒等诗人的许多诗词填入木卡姆曲调,后继的木卡姆音乐家就不断地用纳瓦依、孜莱丽、麦西热甫等著名诗人的珍贵诗词来丰富十二木卡姆:如《热克木卡姆散序》唱的是纳瓦依的一首富有哲理性的政治抒情诗:
爱的秘密,问那些离散两绝望的情人;享受的技巧,问那些掌握着幸运的人。爱情不贞,就是命运对我们的注定;欺骗和背信,问那些缺乏慈爱的人。时间的辛劳使我们消瘦又苍老;美丽的力量,问那些拥有青春的男女。孤独的滋味,富贵有权的人不懂;穷困的苦楚,流浪者了解得最深。弱者的处境——爱侣们只有等待死亡来临,谁能下死亡的判决,是那残横的暴君。被猜忌的爱侣们所感受的滋味,好人不会知道,要请教我这样的坏人。朋友们!纳瓦依生活在爱的戈壁里,要知道他,去问那里来的旅群。
“十二木卡姆”中的达斯坦部分的唱词,则是由民间叙事诗组成的,其中包括《艾里甫与赛乃木》、《赛诺拜尔》、《迪拉热姆》、《巴巴·茹仙》等民间叙事中的代表性片断。

十二木卡姆
——绝代佳人绝代歌

十二木卡姆之迷

十二木卡姆是东方音乐文化的无价之宝,它像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英雄史诗一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是维吾尔音乐之母,是新疆这个“歌舞之乡”的象征,“是流传千余年的东方音乐历史上的巨大财富”。

“木卡姆”--也称“马卡姆”、“玛卡玛”,都是阿拉伯文的不同音译,是伊斯兰音乐中的一个特有名称,有“曲”、“调”、“古典音乐”等含意,作为伊斯兰音乐的共同财富,木卡姆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区均有木卡姆,但就种类来说,目前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结构形式也最完整。

相传,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叫作“博雅婉”,意思是“‘旷野’之歌”,后来经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组曲--木卡姆。

相对于传说,追溯木卡姆的历史渊源,则必须与曾兴盛一时的龟兹乐、于阗乐等联系起来。我国的二十四史中记载了现在新疆(甚至延续到张骞及同伴们去过的西亚这一广大地区)的哈密地区有“摩诃兜勒(mahadur)”大曲的名称。这是公元前1世纪时的情况,它说明在这一地区,公元前木卡姆式的大曲就已经存在了。而汉武帝宫廷乐师李延年以“摩诃兜勒”大曲为基础创新了新声二十八解,更是证明来自哈密的这个大曲是重要的乐曲。但是,很明显汉语中的“摩诃兜勒”这个词并不是意译,而是音译的,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词呢?它是不是和公元4世纪前后用龟兹文记述的《艾尔乃姆的故事》中所说的维多萨迦和他的五个徒弟的《玛卡--雅玛(maqa-jama)》乐曲中的玛卡一词有联系呢?是“玛哈都尔(mahadur)--伟大的木卡姆吗?”这无疑关系到木卡姆的起源问题。但这幅文化史上久远的景色至今仍然十分迷茫和模糊……

历史的车轮驶入10世纪之后,西域大地上相继出现了三位在伊斯兰音乐中堪称伟大神秘的人物:一个是法拉比(870-950年);一个是伊本.西纳(980-1037年);另一个是纳瓦依(1441-1501年)。他们对于以后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可谓功勋卓著。

喀喇汗王朝时代的音乐家法拉比,编著了《音乐大全》等书,并模仿龟兹琵琶五弦,对乌德乐器进行了改革,在五弦琵琶的基础上把阿拉伯音乐提高了十八调,最重要的是,他把以前波斯、阿拉伯音乐通常用的九律延长到十七种,形成了波斯、阿拉伯的典型乐系。

法拉比的学生,思想家伊本.西纳吸收了西突厥汗国以来突厥文化的营养,他通过苏美尔.巴比伦和摩尼教中重新崛起的将“十二”视为神圣的观念,以十二品律传统和以前歌曲音乐中的组合为基础,推出了十二套曲。到13世纪,阿塞拜疆的突厥人安勒乌尔买维首次把“木卡姆”一调作为十二套曲音乐体系提了出来。

察合台汗国时的撒马尔罕人纳瓦依,在法拉比和伊本.西纳所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把一系列木卡姆的名称如:“等级”、“住地”、“地方”包括音调都作为双关词使用,甚至直接提出“木卡姆”就是声音的形式的观点。当16世纪来临的时候,一个美丽的姑娘和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的出现,使这种维吾尔古典音乐走入了高潮。

它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根据传说,叶尔羌汗国的拉失德汗与妻子阿曼尼莎汗邀集汗国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在音乐家喀迪尔汗.叶尔羌的主持下,对当时散失的木卡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加工和整理,使木卡姆得以定性和发展。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每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有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为木卡姆伴奏的乐器有沙塔尔、弹拨尔、热瓦甫、手鼓、独他尔等。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又是古典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十二木卡姆的歌词主要归功于察合台时期著名的诗人鲁特菲、纳瓦依、诺毕提、麦西热甫、依瓦依答、傅祖勒等人,自从阿曼尼莎汗将纳瓦依、傅祖勒等诗人的许多诗词填入木卡姆曲调,后继的木卡姆音乐家就不断地用纳瓦依、孜莱丽、麦西热甫等著名诗人的珍贵诗词来丰富十二木卡姆:如《热克木卡姆散序》唱的是纳瓦依的一首富有哲理性的政治抒情诗:
爱的秘密,问那些离散两绝望的情人;享受的技巧,问那些掌握着幸运的人。爱情不贞,就是命运对我们的注定;欺骗和背信,问那些缺乏慈爱的人。时间的辛劳使我们消瘦又苍老;美丽的力量,问那些拥有青春的男女。孤独的滋味,富贵有权的人不懂;穷困的苦楚,流浪者了解得最深。弱者的处境——爱侣们只有等待死亡来临,谁能下死亡的判决,是那残横的暴君。被猜忌的爱侣们所感受的滋味,好人不会知道,要请教我这样的坏人。朋友们!纳瓦依生活在爱的戈壁里,要知道他,去问那里来的旅群。
“十二木卡姆”中的达斯坦部分的唱词,则是由民间叙事诗组成的,其中包括《艾里甫与赛乃木》、《赛诺拜尔》、《迪拉热姆》、《巴巴·茹仙》等民间叙事中的代表性片断。

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叫作“博雅婉”,意思是“‘旷野’之歌”,后来经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组曲--木卡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