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关于城市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3 23:00:36
谁知道福建福鼎的历史、政治、农业等各种关于福鼎的过去、今天,急需这类知识,我要做剪报呢!

畲族有许多自己特有的节日活动:
1、焐年猪
除夕过年,畲族家家户户要挑选一根碗口粗的槠柴头,放入灶膛燃烧后,焐以炭灶灰,留做正月初一的火种,畲语叫“焐年猪”。
2、讲酒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畲村,都举行“讲酒会”。这天,放炮聚族,供祖公牌位,摆酒三杯,由德高望重的族长或奢老“讲酒”,头杯酒念唱《高皇歌》,二杯酒按《高皇歌》讲述本民族历史,三杯酒讲本宗族发展繁衍史、村史,接着议论村族大事,当地叫“讲酒会”。
3、蹚春
立春日,将屋里庭院打扫干净,立时辰一到,把晒干的樟树枝,抱到厅堂或庭前烧起来,小孩围着火堆,又是跳又是喊,把樟树枝不断地投入火堆,火烧得越旺越好。樟树枝可以驱邪气,传说屋里不会生毛虫。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水边热闹,因为有划龙舟比赛。
仲夏五月,初入炎热,蚊蝇繁殖,百病滋生,正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因此古人称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日。由此带来两类端午风俗:一是用菖蒲、艾草、雄黄酒等辟邪驱恶;二是划龙舟、包粽子以祭祀龙的图腾,或说祭拜如屈原之类的英雄,以祈求保佑、免除灾厄。这里专说第二类中的划龙舟。
福鼎有沙埕港和桐山溪,划龙舟的节俗源远流长。龙舟有两只,各是青、红二色,一开赛,龙头击鼓,龙尾打锣,龙身划桨,龙如离弦之箭,锣鼓之声如雷,岸上助威如潮。真是“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闻千雷。”小时侯看沙埕水生和码头二大队渔民们的龙舟比赛,惊心动魄之余,感觉有祈求丰收的含义在,夺得第一名的队员的那个得意劲和满足相,仿佛这下半年海里的鱼尽会往他们的船舱里钻似的。群众的愿望永远是美好善良的,驱邪辟灾祈求平安,把一个恶的节日搞得热热闹闹喜气洋洋,恶日水边有美意。繁华年景,龙舟会划上近十天,初一请龙下水,组织练习,初二预赛,初五决赛,近初十才上水。
据古书记载,端午节的起源早在屈原之前。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起源于南方民族的龙图腾祭祀。古代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求得龙图腾的保护,他们要举行一些显示自己为龙子的活动,其中之一就是在五月五日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在水上作龙舟竞渡游戏。这种说法有科学性,被学界普遍认同。正是由于人们相信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所以要祈求龙图腾的保护。
后来,人们把祭祀他们爱戴的历史人物纳入端午节的活动范围,人物说法不一,因地而异,有介子推、伍子胥、越王勾践、曹娥、屈原等。而为纪念屈原一说,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在众多的解释中选择了一种最能反映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的答案,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怀念与崇敬。这种由原始龙神崇拜而产生的节俗,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现在,你只要亲临龙舟竞赛现场,就不能不被其热烈的场面、勇敢的精神和强健的气魄所感染。她是“团结拼搏,鼎力争先”的福鼎精神的生动写照。
端午节到了,去水边走走!
“峰奇洞更奇”是太姥山风景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太姥山由肉红色的钾长粗粒花岗岩组成,早在1亿6千万年之前,她还置位于茫茫的大海之中。后在燕山晚期,经受多次的地壳运动,由海洋慢慢抬升而起,历尽沧桑巨变,从北东方向断裂,引起东西、南北向两组X型断裂,以及花岗岩石的东西、南北和近水平的三组节理发育,纵使太姥山岩体交织成空间方格状裂隙网,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了交织如网的大型“走廊式”岩洞,与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迥然不同,它们是由花岗岩岩体崩塌、滚石堆砌衔接起来,共有100处,大洞藏小洞,小洞套大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有的向低延伸,直抵海面,叫“通海洞”;有的向上扩展,直逼天际,称“通天洞”;有的两岩陡立,上夹坠石,曰“七星洞”;有的削壁夹巷,见天如线,道“一线天”;有的洞中可观日,洞内可望海,有的洞穴存丹井,有的洞里隐暗流,小的只容几人小憩,大的可建楼台亭阁……行径之中,时蹲、时爬、时挤、时俯、时仰,有“太姥健身操”之戏说。每个岩洞都天光泻漏,明暗相间,千姿百态,神奇莫测,是花岗岩峰林地貌的杰作,可称是独树一帜,唯我独有。
将军洞:由洞外将军面海、将军鞋等岩石景观而得名。又因洞中有洞,洞洞相连,人们便称它“将军十八洞”。据粗略统计,整个洞由十几个洞组成,是一个洞群,洞道长977米,主干道766米,有四个洞口通道,洞内有13个天井,7个厅堂,供游人娱乐和憩息。钻入洞里,有几缕阳光从洞隙中透射进来,由于洞内气流作用,奇妙的光与色,组成梦幻般的境界,令人如痴如醉。走到“流水湾”,借助幽暗的光线,可见7字形的石桥下,有一道晶莹剔透山涧,奔流谷底,涧水叮咚之声回响于洞中,宛如轻弹古筝、慢拨琵琶,给人以“洗心闻涧泉”之快意。要是春天雨季入洞,泉水如瀑,砰然轰鸣,令人惊心动魄。游人随螺型洞径向上走出,时而是夹壁直立,石径通天,如一线奇观,时而又有二块巨石悬空欲坠,构成三线洞天。整处岩洞崎岖难行,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是青天丽日,或是古藤垂挂,或觉寒风习习,或感暖气融融,一路欢声笑语,妙趣横生,素有“洞中乐园”之称。此外,洞中还生长着红楠、松树、翠竹、杜鹃、古藤等各种花木。
一线天:“古穹何年辟?中间别有天。窦穿云影细,漏入曙光偏。危石常疑坠,悬崖似欲连;丹邱何处是,玉仗倚山边”。这是明朝姜芳赞美“一线天”的诗句。一线天洞长达60多米,高40米,一块直顶云天的巨壁,中开一罅,露出天光一线。狭窄的洞壁,只能容许一人侧身贴壁慢慢行进,但这里的岩壁,似乎能张能缩,无论胖瘦都能恰好地通过。洞中窄径坎坷不平,行者眼不能下视,只能靠脚探路,贴壁侧身,屏息而行。途中有一石如斧,与石壁形成一夹缝,行人需侧身趴在石上,提气收腹,用臂力来个“俯卧称”动作慢慢挪动身体才能通过;出洞时,又有“卡脖子石”挡道,游者必须蹲下身子,让脖子对准石尖才能通过。一路上,时侧、时蹲、时爬、时挤、时俯、时仰……调动全身本领,历尽摸爬滚打,完整做完一套“太姥健身操”,才能复见丽日兰天。
三伏腰、通海洞、滴水洞:“入洞腰三折,悬崖夹径长。半天壶滴漏,尺地井成方。未雨草常润,落花泉带香。最宜消夏客,煮茗对风尝”这是诗人对三伏腰、滴水洞的描写。三伏腰洞,因随洞形的发展,钻洞时须一而再,再而三,连续伏腰三次而得名。这里,这古人还称之为“接官亭”,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进山朝拜,必先于此三鞠恭,方可通过,无论尊卑贵贱,过此没有不低头的,可谓是“官民到此最平等”。走过三伏腰,右侧又有一处洞道,洞口有一个一米多高的石幢立于道旁,上书“镇海塔”。按史志记载,该塔下有一洞直通海面,叫通海洞。明朝时有沙弥下洞祈雨,不慎跌落,三个月后浮尸观井洋,迄至清朝,进洞者失踪多人,故有一知县把这个洞口堵死,并在洞前立了个石幢镇之。通海洞是否名符其实呢?没人证实,曾经有人进洞探察过,出来后大体说法是:看到石桥、泉井,远处还有亭台楼榭,很是神奇、美丽。由于洞深复杂,深怕迷路,所以不敢深探。地质专家通过仪器测定,认为该洞沿东西方向垂直断裂发育,与沿海有着直接的关系,古时候很有通海的可能。转过“通海洞”接之便是“滴水洞”。滴水洞它来自五六层楼高的洞顶滴水。大小落差不同的水滴,经轻风吹拂,洒落在结构不同的石皮上,便发出轻拂古筝、慢拨琵琶的美妙音乐,故而人们称之为滴水岩。奇怪的是,滴水岩属一块岩石,上面没有聚水盆,但它四季不枯,终年滴水不断,这种现象,何以解释?因此成为一处难解之谜。
七星洞:七星洞长约40米多,平均宽度为95厘米,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弄,石弄顶上镶嵌着七块摇摇欲坠的圆石,抬头望去,仿佛七颗星星缀在幽邃的天空,故而得名。站在洞口往里头观看,似乎发现这些石块自己会闪烁发亮。要是夕阳西下或山中浓雾笼罩,四周一片灰暗时,这七星愈发光亮,所以又有人称它为“七星灯”或“北斗朝天”。据说,渔民出海捕捞,遇上海雾弥天,会见到这里七颗星光芒闪耀,指道归航。
蝙蝠洞:因洞中聚集成千上万只蝙蝠而得名。该洞深 6米、宽10米、高5米,洞内有一小洞,漆黑不见五指,现辟为蝙蝠庵。洞中有海洋贝类化石,可说明太姥山地貌的形成。更奇特的是,洞内极为潮湿,而住在洞内的僧尼,原患有某种慢性病的,竟不治而愈,奥秘何在有待考究。
此外,还有“鸿雪洞”、“通天洞”、“南天门洞”、“韦陀洞”、“水清莲花洞”、“龙潭洞”等等、等等,这些神秘、诡特的奇洞,有的已对外开放,有的尚未开发,有待于人们探奇、发现。
太姥山东多奇峰,西麓盛长奇花异草,其绿荫覆盖,翠色迷人。春暖季节,山坡与狭谷遍布杜鹃,有红、白、紫、蓝等十多种颜色;峭壁藓苔处,多长空谷兰、素心兰、玉兰、风兰、寒兰等奇异兰花,清香阵阵。太姥山的树也与外界不同,树冠多偏南,由于山中多云雾,雨水充沛,树止寄生着密密的苔藓植物,一条条树枝就象松鼠的尾巴一样,格外动人。二株华南苏铁,枝龄千年,枝叶萌发,树冠高而分枝多,堪称树中之宝。罕见的方竹、黑竹、倒枝竹等十二余种,其形态各异,生命力极强。还有那四足鱼(蝾螈),三腿蛤蟆、提壶鸟、鹰头龟、猴头龟、白色鲤鱼等珍奇动物也屡有所见,具有科研价值。

作者: 李步登 [2004-11-3 9:20:43]

中共福鼎市委宣传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