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大老板:在阴历里,代表生肖的“子、丑……”前面的“甲、乙、丙……”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1 13:32:42
就像今年就叫“乙酉”

这是干支纪年法
  农历纪年法叫干支纪年法。它起源于夏朝,又称夏历,对农事有指引作用,故称农历。它以十位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位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配对纪年,周而复始。这是古圣先贤利用数学上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为60这个规律编制而成的。2001年为农历辛巳年。

  道历纪年法。它以道教教主元始天尊成道于公元前2698年作纪元依次纪年。公元2001年为道历4699年。

  佛历纪年法。它以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成佛于公元前544年作纪元依次纪年。公元2001年为佛历2545年。

  孔历纪年法。它以儒教创始人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作纪元依次纪年。公元2001年为孔历2552年。

  公元纪年法。它以相传基督教教主耶稣诞生年作纪元依次纪年。从公元元年至今为公元2001年。公元元年以前年代的表示法,在“公元”后加一个“前”,表示从公元元年往上古逆史向年代倒计时推算,依次为公元前元年、公元前二年……直至有史载的远古年代。这种纪年法采用阳历(太阳历)计日月,年差只有4小时多,便于使用,故被世界多数国家采用而被称为公历。

  伊斯兰教历。阴历(太阳历)的一种。它以十二个月为一年,单月为大月,30天;双月为小月,29天。平年为354天,闰年为355天,30年中有11个闰年,不置闰月。以公元622年7月16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由麦地加迁徙到麦地那传教之年的第二天)为纪年元年元旦。由于每年比太阳年约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阳历多出一年,公元1960年为伊斯兰教历1379年。公历2000年为伊斯兰教历1420年闰9月24日———1421年闰10月4日,即农历己卯年11月25日———庚辰年12月初六日。

  其中,把已知的公元年次的末位数减3,按差数从10位天干中按首尾顺序找出当年的天干位次。例如公元2001年的末位数为1,不够给3减,可按数学加减法则,视“1”为向10位数借1变11,11减3,差为8。取8从天干首位数到8位“辛”。“辛”便是当年天干的位次。但要注意几种特殊情况。如果公元年次末位数为0、1、2,不够给3减,可分别视“0”为“10”,视“1”为“11”,视“2”为“12”,然后各减“3”,取差找天干位次。如果公元年次末位数为“3”,即“3”减“3”差为“0”,可视“0”为“10”。所取的天干为“癸”。

  其次,把已知的公元年次的总数减3,取其差给12除,再取12以下的余数,按12位地支首尾顺序找出地支的位次来。例如公元2001年,可把2001这个数减3,取差1998给12除,再取小于12的余数6,按地支首尾顺序找到“巳”,便是2001年农历的地支位次。即2001年的农历为辛巳年。

天干地支是古人用以标记年月日的专门理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依一定顺序组合相配,天干轮回六次,相应于地支轮回五次,共同构成一个以六十为周期的干支循环体系,称为六十甲子。古人很早即以干支纪日,殷代甲骨卜辞中已使用这种方法。汉代开始以干支纪年。古人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后,即用十二地支纪月;仿此将一昼夜等分十二份后,又以十二地支分别标记十二个时辰。干支纪时方法是我国古人的一大发明,用其可很方便地纪录年月日时的周期性运行过程。
天干地支原本是我国古人创造的用以纪量时间的符号体系。两汉时期,古人按照干支中各字的排列顺序,并根据一年四季自然万物演变的周期性,赋予了其中各字以特定的含义,从而使天干和地支在标记时间序列的同时,也成为两套表示事物周期性变化过程的专门理论。
关于天干,《史记·律书》的诠释为:“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丙者,言阳道著明,故曰丙。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庚者,言阴气庚万物,故曰庚。辛者,言万物之辛生,故曰辛。壬之为言妊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癸之为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故曰癸。”这是将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分别对应于春、夏、秋、冬四季的天运物象特征,从而说明植物在一年中的演化过程。后汉刘熙《释名》对天干的含义说得更为全面具体:“甲,孚也,万物解孚甲而生也。乙,轧也,自抽轧而出也。丙,炳也,物生炳然皆著见也。丁,壮也,物体皆丁壮也。戊,茂也,物皆茂盛也。己,纪也,皆有定形可纪识也。庚,犹更也,庚坚强貌也。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壬,妊也,阴阳交物怀妊也,至子而萌也。癸,揆也,揆度而生,乃出之也。”此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和《汉书·律历志》也有与此类似的解释。万物从剖甲而生,经抽轧而出、炳然壮茂,庚庚有实,到新物获收,即完成了一个生长周期。接下来是新的生机开始萌动,等待着解甲而出,开始新一轮的演进。这是对大自然各种生衰变化过程的高度概括。由此说明,汉代人认为,天干的排列顺序象征着万物由发生而少壮,而繁盛,而衰老,而死亡,而更始的一个演化周期。
关于地支,《淮南子·天文训》根据其与十二个月的对应关系作了如下解释:“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指寅则万物@③;指卯则茂茂然。指辰,辰则振之也。指已,已则生己定也。指午,午者忤也。指未,未,昧也。指申,申者呻之也。指酉,酉者饱也。指戍,戍者灭也。指亥,亥者阂也。指子,子者兹也。指丑,丑者纽也。”这是借用地支大致描绘了一年十二个月生物的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史记·律书》进一步指出:“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丑者,纽也,言阳气在上未降,万物厄纽,未敢出也。寅,言万物始生@③然也,故曰寅。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辰者,言万物之@④也。已者,言阳气之已尽也。午者,阴阳交,故曰午。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故曰申。酉者,万物之老也,故曰酉。戍者,言万物尽灭,故曰戍。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此外,《汉书·律历志》、《说文解字》和《释名》等也有类同之说。这说明,地支与天干一样,也是表示事物由微而著,由盛而衰的周期性变化过程。
显然,汉代人对干支中各字的解释未必完全符合其本义,其中不乏牵强附会之处。这种情况正说明,汉代人是故意借用天干地支建构二套循环演化理论,用以描述“阴阳之施化,万物之始终”。干支理论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周期演化理论

天干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