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建设学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4:47:36

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大师是怎么做的!

我甚至觉得这个问题根本就是没有答案的。

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

1、经济记者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素养,了解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等。
2、要做好新闻语言的“翻译”工作,让专业化的经济新闻通俗化。
3、经济记者要有数字意识,既要慎用数字,又要善用数字。
4、经济记者既要有大局意识,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又要立足本地,掌握微观领域的经济动态。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经济记者

众所周知,在社会科学领域,经济学的显学地位日益凸显。与此类似,经济新闻也正日益受到各类媒体的重视,并在大众文化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相比于经济新闻在传递经济信息、解读经济现象、指导人们投资理财、预测经济趋势等方面应当发挥的功能,以及人们对于经济新闻理性、深度、通俗、实用的期望值来看,目前许多媒体的经济新闻尚不尽如人意,比如专业术语大量堆砌或者外行话连篇、就事论事缺乏深度、观点违背经济规律、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性等等。当然,经济新闻专业性强,光分类就有政经新闻、产业新闻、企业新闻、金融新闻、商贸新闻、财税新闻等,我们不应也不能要求经济新闻记者有经济学家那样的理论深度和政府经济部门官员那样的专业眼光。但是,应该明确的是,这并不是经济记者们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为广大受众提供低劣新闻产品的理由和托词,而是应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探求经济新闻的采写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理论素养,拓宽观察时代进步中纷纭经济现象的视野,力求在经济新闻这个“富矿”上多挖出些成色好、有影响的“足金”,为自己的经济新闻从业生涯增色添彩。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出色的经济记者?笔者认为,除去一些为所有新闻从业者所必备的素质,如政治合格、职业精神等,经济记者作为一个专业分类群体,还应有一些独立性的、特别的从业要求。
一、经济记者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素养,了解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等。
记得2004年适逢国内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来沧讲座,笔者借访谈之机,曾专门向他请教,经济记者与经济学的关系问题。茅先生认为,经济记者学习经济学知识是必须的,不然就不能很好地去观察、认识现实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不能准确地、透彻地向读者传递经济信息,但是要深入研究经济学甚至达到专家学者的水平,又常常是经济记者们不可能也不必要的,这是因为经济学的研究需要有较高的数学方面的素养要求,这是文科专业的新闻从业者们多数并不具备的。
可以说,茅先生的见解很中肯,绝非虚言。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国内彩电业全面亏损的报道,文中认为造成彩电业整体性亏损的原因在于这个行业内长年累月的价格战。我认为记者就是因为缺乏经济学的知识而在报道中观点流于表面现象,没有看到表象背后的实质性问题。为什么?因为价格竞争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是实现价格均衡的结果,这样一个结果实现后就是行业的洗牌,优胜劣汰,部分企业出局退出竞争。但是彩电业旷日持久甚至是低于成本的价格战并没有带来这样一个结果,为什么?是因为彩电行业内的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背景,背后多有地方政府支持,即使其亏损,也会有政府来提供信贷、税收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而轻意不会让其垮台。正是如此,价格战才会无休无止,却没有示弱者,由此却使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低,甚至突破临界点,也没有休战的,行业能不整体性亏损吗?因此,造成行业亏损的本质原因,症在价格战,病在彩电业没有完善的竞争退出机制。
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还可以方便经济新闻的采写,加深与采访对象的沟通。笔者前段时间曾对一个民营企业家进行专访。这位企业家在经营中特别重视诚信,并讲了很多日常他与客户生意往来中的相关实例。我当时听完后就对他讲的这些说了一句概括性的话:“你的实践证明,诚信不只是商业伦理问题,它还有着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对方一听十分赞赏,立时感到与笔者特别投机,初次见面的陌生感没有了,接着他与笔者讲了许多原本没打算讲的体会,使得笔者这次采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殊不知,交易成本正是经济学所探讨的问题。笔者也不过是仅知其皮毛,不想却在此派上了用场。
二.要做好新闻语言的“翻译”工作,让专业化的经济新闻通俗化。
现在经常听到人们对媒体上的经济新闻的评价,说是“专业人士不解渴,外行人士看不懂”,应该说这既是经济记者的的尴尬,也是其应该反省之处。如果说前者的不解渴的问题对记者们来说,尚属“非不为也是不能也”的问题,解决起来非一日之功,需要记者们多充电,多思考,提升专业化水平,而后者“看不懂”的问题则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了。这无非出于两个原因,一是记者们手懒脑懒,怠于将那些高深晦涩的专业语言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可就像厨师做菜,总不能不事加工把原料就端上桌吧,记者们堆砌专业语言的作派就无异于此。另一种可能就是记者们存在思维误区,认为越是堆砌上些专业语言越显得自己水平高,出手不凡。
这方面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记得一家都市报财经版上报道去年的郎顾之争时,就数次出现MBO,却并未对此做出任何解释。笔者英语水平极低,又是初次接触这个称呼,当时也被搞得一头雾水,就去网上搜索。 这才总算闹明白,原来MBO是一个英文缩写,意思是管理层收购。还有一则关于建行上市的报道,里面也是数次出现IPO,经请教专业人士才知道,原来IPO指的是首次公开发行。 我当时就不明白,为什么管理层收购不说管理层收购,首次公开发行不说首次公开发行,偏要弄上个IPO、MBO和读者逗闷子让人难以卒读呢,像笔者这样好脾气的还会去查一查,问一问,碰上个炮筒脾气恐怕不来一个“晴雯撕报”才怪,哪还会有耐心往下看完。传播学上评价新闻作品的优劣是要考虑其传播效果的,像这样的新闻其传播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提醒经济记者们注意的是,只会堆砌专业词汇的并不一定专业水平高,相反,真正的大家是那些能在专业理论中深入而简出的人,以中国语言的丰富,再高深的经济理论也是可以找到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方式的。毛泽东同志在谈及宣传工作时曾经讲过,在宣传工作中,不分宣传对象,那就是下定决心不想让人家听懂看懂。因此,经济记者也要分清自己所在媒体的定位,想清楚目标受众是经济专业人士,还是市民百姓。只有如此,才能使“不解渴”和“看不懂”这两个问题有望获解,不然就是下定决心不想去解决了。
三.经济记者要有数字意识,既要慎用数字,不能因数字的运用而拒读者于千里之外,让读者望而生畏,又要善用数字,向受众传达清楚数字背后的信息,即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报道,里面罗列了一大推诸如国内生产总值是多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多少等等经济指标,但是看完后不但头脑发涨,而且仍然是一头雾水,因为它只是把一堆阿拉伯数字码在文章中,既没有比较,也没有说明。这样人们就不知道记者告诉读者这些数字目的是什么?是想告诉大家当地经济增长了,还是降低了?物价涨了还是落了?
所以,经济报道一定要慎用数字,又要善用数字。这方面最常用的是比较手法,为你所运用的数字选定一个参照物,以便于读者理解并做出判断。比如你说北京某行业的平均月工资水平在2000元左右,仅止于此,沧州的读者就不明就里,这样的工资是高还是低?不知道。但如果作一个对比,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你可以说按北京的物价水平,2000元刚够一个“北漂”支付交通费、房租费、饭费及一些日常开支,维持基本生活;也可以说在北京挣两千元相当于沧州的月薪在何等水平上。这样读者自己就会得出结论来了,2000元这个数字也不再是没有生命地硬梆梆地嵌在文中,而是一下子获得了灵魂活了起来。
在实际新闻工作中,笔者也曾有过这方面的亲身体会。像一次作关于我市加工贸易的报道,当时从商务部门获得了一组数据,不外乎我市加工贸易从2000年至2004年度的进出口额、在我市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百分比等等。我当时就想,把这样一组数据堆在文章中,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只能让读者生厌。可不用数字,又难以说清我市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于是,我灵机一动,上网查来全国以及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的数字,这样一看,问题不言自明:就加工贸易占整个出口的比重来看,全国的平均水平是50%以上,发达地区是70%以上,而我市仅有10%。这一组数据放在一起,读者自然会作出判断:我市亟须调整出口结构,改变加工贸易的落后现状。
四、经济记者既要有大局意识,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又要立足本地,掌握微观领域的经济动态;既要“见叶落而知秋”,又要能“登高岗而望远”。
大家都对去年以来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印象深刻,从中可以看到,宏观的经济政策所影响的并非仅止于宏观经济层面,如钢铁、房地产、电解铝等行业等不就都受到影响了吗?著名的江苏“铁本事件”也是最好的证明。一个好的经济记者是能够敏锐地从这些宏观政策中,去发现、捕捉本地域的一些相关行业与之相适应的动态信息的,这是一种大处着眼、小处聚焦,是一种从上至下的延伸和传达。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可以举大化集团这样一个例子。众所周知,大化集团是一种能源生产型企业, 天然气是其重要的生产原料。但今天年年初,因为能源紧张,处于产业上游的石油加工企业决定天然气优先供应民用,而暂时中止对下游化工的天然气供应。笔者当时获悉这一信息后,马上赴大化集团采访,果然没有扑空,沧州大化无奈之下,已经停产,并因为设备维护每天不得不支付高额成本。笔者据此很快写出《沧州大化遭遇“气短”之痛》的报道。
经济报道的另一种路径是从下至上的追溯,也就是见微知著,从微观领域的动态变化,去把握宏观层面的经济形势。仍然举大化集团的例子。今年年初,笔者与商务部门一位人士闲谈时得知,大化集团已经停止出口。笔者此前知道,大化集团在2004年度全市出口企业出口额排名中位列第一,这样一个出口冠军时隔不久为什么却停止出口了呢?我想其中必有深因,而那位言谈及此的人士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于是回到报社,我马上与大化集团进出口公司负责人取得联系。经与其座谈得知,原来当时国家为保证国内市场需求,刚刚下发了通知,取消尿素出口退税,加之能源、电力能上游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这样一来,继续出口就成了赔本的买卖,所以大化集团才决定暂时停止出口。
经济新闻充满了独特魅力,但是真要想在这条路上攀上高峰,也绝非易事。有志于此的新闻从业者除了积极学习,勤于实践,让自己尽快具备新闻人都应必备的一般素质外,还要从专业上勇于探索,敏于观察,勤于积累,并有意识地去总结和探讨经济新闻采写报道的规律,以让自己尽快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出色的经济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