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暑期安全卡:喜欢张爱玲吗?虽然她的书大多是儿女情长的事,但细细品来很有深度的.说说你对张爱玲的品评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6 00:14:49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 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有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海派文学,商业化文学的大爷。
娱乐消遣用还可以,没什么研究价值。

绝对是好书。
意味深长,并且语言细腻优美,描写了19世纪初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一般市民的生活。那些人物,据我来看,对这一阶层的人的描写,与张同时代的作家没有一个能够这样描写的这样深刻的。与张同时代作家的文章多少带有一点政治倾向,要么是无产阶级的批评与揭露的方式来写(当然,这类文章的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作用是很大的),要么就是资产阶级故意掩饰社会真相的笔调,还有就是旧文人毫无意义的吟诗弄月,无病呻吟,都没有客观的深入的描写市民阶层的悲欢离合。而张则不同,她的文章没有政治倾向(不包括49年后她到香港后的几篇小说),所以她文中对社会对普通人的人生的描写是最深刻的。
张文中的人更具有人性。虽然这些人物也许思想不够先进,并且有很多缺点,性格也并不强烈。比如《小艾》中的里的小艾,《十八春》里的曼珍,我想如果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话,这两个人的结局大概要么是自杀要么就是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做地下党之类的吧!但是张不那样写,她让她们活下去,甚至是继续去伺候欺凌他们的人,有仇恨,有伤痛,却没有主动的复仇。只是隐忍的活下去,在经历的人生的苦难与折磨后,继续迎着未知的苦难与折磨活下去,其实这才是大多数人真实的人生。
并且,我认为张不是在纸上写作,而是在人心上写作,语句看似平淡,却极具穿透力,包涵了深刻的哲理。比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她在那里等一个人的消息,明知他不会来”“她心里的天一点点的暗下去。”等等。。。等等。。。
这些语句实在是让人回味无穷!
张的文章,大多数没有太强烈的冲突,情节上也不是一波三折。但,却会让人在读过很长时间后,经常在无意思中想起她,并对文章,对人生有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