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和臭氧的结构:篮球是哪国人发明的?谁发明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6 00:56:15

篮球的起源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 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

美国的一个大学教授发明的,最初是一个篮子装在一个板上下面是漏不下去的,随后就逐渐发展成现在这样了。

美国的,望了叫什么名字了。

篮球运动起源于美国 运动的始创者是加拿大人詹姆斯奈史密斯

篮球的起源

来源: 发布时间:2005-07-02 16:42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望采纳

Naismith是加拿大安大略人,先在麦克吉尔大学攻读牧师学准备作牧师,但读了三年却发现根本不适合,他的兴趣是体育,但是麦克吉尔大学并没有这一科系,因此忍耐到毕业,然后到了美国麻省的春田学院,谋得一个体育指导员的职位。由於春田学院是神职人员训练所,所以学员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刚出校门的Naismith和他们处的不错。

麻省的冬天在十一月就开始下雪,室外运动不得不停止,但当时的室内运动只有体操与器械操,学员们觉的无聊而无精打采。有一天,春田大学体育系主任高力克博士找Naismith问说:学员们是因为没有适当的运动才如此无精打采,所以你去动点脑筋,想一种能引起同学活动兴趣的室内团体运动,让大家快活起来。於是他想起小时候曾玩过一种叫「赶鸦子上架」,两夥人用一个卵石,看谁能把卵石先丢进一个凹洞里就算嬴,他以足球代替卵石,并从市场工人装梨子的动作中启发灵感。於是以梨桶钉在室内运动场两端,二楼凸出悬空的走廊外缘,由於悬廊有十尺高,因此决定梨桶就订在十尺高的地方。再以美式足球、欧式足球与冰上曲棍球的规则,拟定了游戏规则共十三条。此时就在圣诞节假期前夕,也就是篮球运动是在一八九一年圣诞节假期前夕发明的。

就在圣诞节假期收假后的体育课上,Naismith将十八位学生分成两队,每队九人。在Naismith原来的构想是每队人数不拘,主要是能够让全部的学生参与活动即可,所以每队上场球员最多允许四十名,最少三名。主要规则是把球丢进桶里算得二分,防守者第二次犯规要下场禁足,直到对方进球后方可解禁再上场,.如果一队犯规到第三次,则算对方得一分。值得注意是在最原始的规则中不允许球员运球或拍球,只允许传球或掷球到某一点,然后掷球员跑过去接球。同时也没有罚球的规定,罚球在一八九四年才纳入规则。

Naismith在当初的比赛中为球员的职责与位置做一个划分,但名称都是沿用欧式足球与冰上曲棍球,如中锋、左右锋、左右卫、中场卫和守门员等。在比赛中Naismith不停吹著哨子纠正不合规则的动作,同时不停的叫到「传球!传球」,也还商请两名校工,搬了两张梯子在桶子边侍候。可惜两队直到最后才投进一球,比赛结果一比零,虽如此学生们玩的兴高采烈,浑身大汗,一个个精神焕发,恢复了应有的活力。

过没几天有弗兰克、马洪这位学生来问Naismith说;那是什麼运动?Naismith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这位学生建议说:叫Naismith球如何?Naismith说:不可,不可!弗籣克、马洪这位学生再建议说:那就叫篮球(BasketBall)怎麼样?Naismith即刻赞成。在初期打字的十三条规则中,只有标题,而手写的「篮球」两个字,是后来加上去的。「篮球J这两个字一直使用到一九二一年才转化成一个字「Basketball」。

一八九二年一月,Naismith的十三条篮球规则正式刊登在春田学校的校刊(三边报)上。当年三月十一日,有史以来第一场正式公开比赛上场,比赛的两队是春田学校的老师联队与学生队,现场有两百多名闻风而至的观众,结果学生队以五比一获胜。

篮球的演进在前二十年非常缓慢,如篮板在一八九六年才发明使用,到一九二九年才开始由两位裁判执法。在一九零四年奥运表演赛是由怀顿学院、赫瑞姆学院和摩门大学(现杨百翰大学),打了一场室外冠军赛。结果赫瑞姆学院分别以25比20打败怀顿学院,以25比18打败摩门大学而获冠军。

另有两项较为人不知的是,一九三六年奥运在柏林举行,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Naismith应邀参观并颁奖,但这位篮球发明人却不事积蓄,以致於没有路费成行。当时他并没有准备启程的举动,接替他担任堪大教练的艾伦先生忍不住问道:何时出发?Naismith很不好意思的说出缘由,艾伦既悲又惊的立刻向美国教练协会(NABC)求援,筹措了五千块钱到了柏林,颁冠军杯奖给以19比8击败加拿大的美国队此时谁也不知Naismith心里有何感想?其二,Naismith在一九三九年以七十八岁高龄在家里去逝并留下房屋分期付款的债务,给孤苦伶仃的太太,一直未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