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步gif: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3 07:54:53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人们十分关心的话题。但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其涵义是什么,人们的认识不完全一致,甚至有的时候常常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社会主义道路混淆在一起。其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关系到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因此,对它的内涵作出深入探讨是有必要的。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三层涵义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既有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如何发展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如何调整问题,还有上层建筑怎样完善的问题,形成了多层次的框架结构,有广义、中义、狭义三层涵义之分。
从广义的层面来说,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又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要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个意义上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内涵比较宽,涵盖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的祖国统一、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总之,邓小平理论所回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都属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从中义的层面来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所反映的社会主义实现形式。这个层面的涵义是介乎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涵义。之所以把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列为这个层面的内容,是因为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基本路线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标志。基本纲领则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有总纲,而且还要有细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纲,基本纲领则为细纲。这一细纲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一个有机整体,进一步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框架。从这个层面上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包括了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奋斗目标、两个基本点、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建设方针等,进而还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目标任务以及一系列基本方针政策。显然,这个层面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比较宽泛。
从狭义的层面来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路线。所谓行动路线,是指为了达到奋斗目标,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自然资源,在时空顺序展开的切入点和有机结合点,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与本国发展特殊规律相统一的最高境界,决定着一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前途和兴衰成败。这种意义的发展道路,具有具体的行动口号、行动方向、行动方式、行动准则等。它类似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创造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继而创造了通过和平赎买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有一条具体的行动路线。
上述三个层次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种递进关系,逐步展开的。第一个层次的涵义比较原则,是理论层面的发展道路。第二个层次的涵义是在第一个层次涵义的基础上的具体化和深化,是前一个层次的涵义转化的结果,不再是理性化的,而是带有具体的操作性的内容。第三个层次的涵义,又是在第二个层次涵义基础上的细化,是具体的行动路线,由党的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所组成。这三个层次的涵义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机理,要求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求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破除那些不符合现实条件的社会主义传统观念、传统模式;要借鉴外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搞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凡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都应学习吸收,但不能盲目崇外,照抄照搬;应注重创造性地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基本要素的界定
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三个层次涵义的理解,是由于认识的视角不同而带来的结果。从较宏观的视角来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因此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中观的视角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于是认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微观的视角考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则认为行动路线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但这都是从纵的方面来加以分析的。那么从横的方面加以考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究竟有哪些基本要素所构成?这是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另外一种基本思路,有必要重新界定。我们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由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途径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
(一)社会主义发展理念。
所谓发展理念就是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主题,确立起人们公认的实践的核心价值和奋斗目标。处于一定历史时代的国家都要选择自己的发展理念。我国正处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更必须有自己的发展理念选择,比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就要发展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经济领域的现代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文化领域的文明化;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等。
这种社会主义理念,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国情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共识。作为一种价值观,它是全体人民必须牢固树立的理想信念;作为奋斗目标,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历史合理性,是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前提,有了这种理念,我们党才能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才能为政治治理和行政管理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发展理念树得牢,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坚持得住,进而才能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停息地前进。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首先是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选择,因此必须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体人民不断地社会主义实践与不懈地理论武装,来巩固和发展这种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在飞跃,社会主义发展理念也在不断超越。社会主义就是要把这种理念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中,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方向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发展模式是指一种具有本国特色的并且在人们中已经达到共识的体制的总称,包括有本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同一种制度的国家,可以是同一种发展模式,但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和国情的迥异,更多情况下表现为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有的实行高度集权的模式,有的实行分权的模式,有的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模式。
在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实行哪种发展模式,都是为实现其核心价值目标服务的。如前所述,社会主义国家选择了自己的发展理念,则标志确立了大家共同为之奋斗的核心价值目标,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它们有着各自的利益要求,如何做到既坚持统一的核心价值目标,又要实现各自的利益要求,这就必须通过创立一定的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形成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利益关系或利益格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从而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可见,发展模式问题是社会主义的利益关系的调整问题,是社会主义发展力量的配置问题。不能建立一种好的发展模式,就不能领导全体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而奋斗,社会主义的发展只会成为空谈。所以,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实现模式的转换,由传统的发展模式转换成现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三)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是指社会主义发展在时空上展开的逻辑起点,即在确立战略目标、方向后,把什么作为关系全局的问题予以优先对待、优先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战略布局问题,就是在重视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应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处理好一系列重大矛盾和关系。二是战略重点问题,就是在解决一系列重大矛盾和关系问题上,要突出解决带有全局性的关键问题。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就是这样进行战略思维的。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全局性的重大关系。邓小平在总结历史与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关系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刻的分析,阐明了“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分三步走”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系,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公有制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关系等。在解决所有这些关系上,邓小平又总是突出解决其中带有全局性的关键问题,例如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改革的问题上,首先选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在对外开放问题上,首先选择具有地理和区位优势的沿海为突破口。江泽民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关系》的讲话,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结合新的实际,对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十二个重大关系作出系统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强调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都是战略选择的典范,有了这种发展战略选择,就有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起点或切入点,也就抓住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契机,社会主义就能取得突破性发展。
(四)社会主义发展途径。
在进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选择的同时,还必须探索社会主义的具体发展途径。这种发展途径就是为实现战略目标任务的行动过程。其中包括行动路线、行动口号、行动方式、行动准则等。它是由具体的政策、办法、规章、措施、实现形式、操作机制和具体制度体现出来的。因为这些具体的政策办法有五个功能作用:一是导向作用,一定的政策办法,总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的,具有导向的功能;二是制约作用,它们规定行动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带有制约性,必须为行动对象所遵循;三是管理作用,政策这些东西是对行动过程进行管理的手段、工具和杠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管理活动是通过政策法规来实现的。因此。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途径时,一定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重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具体政策规章的制定。这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
三、不能用社会主义道路混同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是另外一个不同概念。按照四项基本原则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坚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进一步扩展来说,就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仅包括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还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制度等,甚至还包括更重要的内容,即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道路不单是指所有制关系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看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是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本质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性质,它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其主要作用是为我们指明社会主义方向,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因此,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能用社会主义道路混同甚至取代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更应重视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之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因此探索如何发展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主要任务,更带有本质意义。如果用社会主义道路混同甚至取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则难免要产生误导,使人们不把注意力放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而仍然停留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空洞口号上,从而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到头来也难于坚持社会主义。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追求的是社会主义这一实质正义。因为社会主义既要讲究经济效益,又要实现社会公平。追求经济效益,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公平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以及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条件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如何求得社会主义这一实质正义,这就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的发展渠道或一定的发展程序来实现。那种用社会主义道路混淆甚至取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观点,则会引导人们忽视通过一定的发展渠道或程序来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质定义,但这是不可能行得通的,1958年的失误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就是沉痛的教训。
第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除了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之外,更要探索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包括具体的实现形式、具体的运行机制、具体的操作方法等。这些内容是为社会主义方向、目标服务的,不象社会主义道路那样,具有社会属性的特点。因此,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可以而且必须借鉴外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那种用社会主义道路混同于甚至取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做法,则会束缚我们的思想,以社会主义自居,不敢向外国学习,有碍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入探索和坚持,必须坚决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