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尿蛋白3个加号:志愿者分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2:43:43
有关志愿者的分类,如支援大西北的什么的

1.中国志愿者参与与其人口规模比较还比较小。我们远远低于以色列和其他发达国家。
  2.国外慈善事业源远流长。而中国志愿者活动的主体不在慈善机构,而在共青团系统和民政部系统,这是由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行体制决定的。

  3.西方的慈善事业、志愿者活动具有民办性质,特别由宗教团体来办。中国志愿活动大部分是配合政府的工作展开,活动与政府政策导向关系密切。

  4.西方企业支持慈善事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非常普遍。中国目前企业对于志愿活动的资助还不十分明显,也不构成中国志愿者活动资金来源的主要部分,一是中国的企业基本都处于创业时期,另外中国企业也没有资助志愿者的传统。

  5.许多国家政府对于志愿者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和支持,保证其建立合理的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除了在国家发展计划以及领导人的讲话中倡导开展志愿者活动外,还没有在资金支持方面作出任何规定,使得中国志愿者在资金问题上面临极大的困难。

  6.在发达国家,志愿者组织和民间团体往往和政府一起工作,共同面对社会问题。中国政府对于社会团体管理、民间非企业单位管理作出过法律定位,但是对于志愿者的法律地位没有任何规定。

  7.国外的志愿活动领域扩展到社会福利活动之外的其他领域,中国目前志愿者活动领域基本限于文化、体育、娱乐、个人社会服务、宗教、国际志愿者、卫生和环境保护、就业和扶贫等领域。

  8.在发达国家,社区成为志愿者活动的重要载体,志愿活动是在社区这个社会结构的草根层次上进行的。但中国社区建设有它的特点: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自上而下开展起来的。居委会的工作大部分是按照它的上级机构———街道办事处的计划进行的,居委会对于居民的凝聚力不是很强。而且人们对于单位的依赖远远高于对居住区的依赖。

  ———摘自《志愿精神在中国》

  ■相关链接

  ※志愿者是指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人和人群。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安南

  ※国际志愿服务发展:1970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组建“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1985 年,联大把每年的12月5日确定为“国际志愿人员日”。1997 年,第52届联大把新世纪第一年2001 确定为“国际志愿者年”。2001 年12月5日,第56届联大召开特别全体会议,专门讨论政府如何支持志愿服务发展。据一些发达国家统计,志愿服务所生产的价值已占到这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8% -14%。

  ※目前我们需要志愿服务的领域:环境保护,扶贫,社区服务,慈善活动,互助,维护社会治安,重大大型活动。

  志愿者事业与公共权力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志愿者数量多少,他们付出多少,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中国的志愿者事业看起来有相当地发展,至少在电视和报纸上是这样的。但我们感觉到志愿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这在一个人人都知道要学雷锋的国度里,显得不那么协调。有人哀叹,雷锋叔叔下海了!言下之意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妨碍了志愿者事业的发展。事情恐怕没有这样简单。

  手头恰好有一份关于美国志愿者事业的资料,读后让人感慨。50%的美国人都是积极的志愿者。2000 年,美国13岁以上人口的一半每周平均志愿服务4个小时,按非农业工人每小时的平均报酬17.25 美元计算,这些志愿者的服务价值量接近2400 亿美元,超过了美国家庭住宅建设的支出总额,也大体是中国财政收入的两倍。此外,75%的美国人向慈善事业捐款,每个家庭平均每年捐出1000 多美元,加起来达数百亿美元之巨。我自己在美国访问的时候,大约一半参观节目是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的,当时心里盘算,他们为美国政府不知道节约了多少金钱。美国的志愿者事业是一个不声不响的事业。大量基层社区的公共权力岗位上,也是志愿者在做社区领袖,他们不取或只取一部分报酬。另据报道,在“9·11”事件以后,美国人做志愿者的数量又有了新的增长。不用说,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但他们的志愿者事业可以与他们的市场经济并行不悖。

  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相信经济学的教条——人是所谓“经济人”;人会为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在这一点上,没有东方西方的差别。但人的利益追求是多种多样的,为他人提供服务,而且是无偿的服务,也是人满足自己、愉悦自己的方式之一。由是我相信雷锋做那些好事情的时候心里是高兴的。面对各种愉悦自己的方式,人们在选择;可以是一心一意挣钱、花钱,不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任何钱财和精力,也可以是拿出一部分钱财和精力与他人分享,既满足了他人,又愉悦了自己。所谓志愿者,便是选择了后一种生活方式的人士。我不敢说志愿者多么高尚,因为拿出一些精力和金钱可能并不意味着做出多么大的牺牲,但从我个人的价值观说,志愿者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从整体上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活方式。

  一个美国学者把美国志愿者事业繁荣主要归于“新教伦理和英国祖先”,我对此不敢苟同。需要另找答案。

  我是从中国农村研究中发现这个答案的。中国的一个村,是一个最小单位的社区。说起来,这样一个社区的公共事务并不多,有几个志愿者足可以处理好,而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又是那么多。可是,事情却变得甚为复杂。公共权力炙手可热,人们追逐它,又厌恶它,嫌它肮脏。这些年开始了村民自治选举,竟使争权斗争在一些地方达到刀枪相向的地步。在这样一个状态之下,公共服务能成为志愿者向往的岗位么?不能。人们会怀疑任何一个问鼎公共服务岗位的志愿者,他是不是想捞取什么好处?一个真正想做志愿者的人士对这种权力一定会避之惟恐不及。

  那么人们为什么在那样一个小小的社区里也追逐权力,而容不得志愿者服务?答案是:权力太大。我们常看见,基层的党支部书记管土地发包、计划生育、税费征收、宅基地审批、公务人员录用中的推荐、治安处罚、生产控制、上级转移支付的分配、粮食和生产资料的流通控制、结婚审批等等。尤其是土地控制的权力,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或接近城市的地方,它的含金量就越大,农民为争夺这个权力的斗争也就越激烈。在这种权力安排之下,权力严重渗透到了私人生活领域,而真正的公共事务反倒不能处理好。到中国农村走一遭吧,可以看到80%的农村地区村容村貌不堪形容,环境卫生危及健康,公共文化活动无从谈起,一派公共生活缺失的景象!从农村到城市,逻辑是一样的。过大的公共权力,腐蚀着人们献身公共事业的精神,瓦解着中国的志愿者事业。

  一个人如果真正想做一名志愿者,为他人、为公众做一点事情,一定希望这件事情能彰显美德,而不是希望去控制他人。但凡志愿者所做的事情,一定是孤立的个人无法去做因而需要人们帮助完成的事情。这种事情不会牵涉重大的利益分配,因而不需要人们去花力气监督。如果我们的公共机构过多地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又缺乏有效的监督,使这个权力有极大的含金量,那么,志愿者只能退出服务的竞争。后果当然是恶劣的。因为人们不能得到廉价的志愿者的服务,任何服务都可能来自我们要为之纳税的政府。中国的志愿者事业要获得发展,必须改造公共权力。正确的方向是,公共权力决不介入私人事务,而公共事务的一部分也应尽可能地交由民间去做,包括志愿者的积极介入,并通过立法保护和鼓励志愿者组织的发展,这才会给志愿者事业开辟出空间来。

  志愿活动在中国

  □本版撰稿 本报驻京记者 师欣

  一位旅美女作家写下了自己在美国的切身经历:多日忙于写作无暇收拾房间,听说社区里设有提供各种服务的志愿者,一个电话打过去,不一会儿,门铃响了。打开门一位风度翩翩的50多岁的男人站在面前。几个小时过去,男人把房间打扫得很干净。女作家跑到社区去感谢,被告知:上门打扫房间的是本市的市长!

  据美国驻华使馆介绍,“9·11”那天,一个美国人正好乘飞机从纽约去洛杉矶,准备回家。在洛杉矶要转机时,闻讯世贸大楼被炸。当时已经没人敢坐飞机了,他立即买了回纽约的机票,投入到抢救活动中。

  美国是世界上志愿服务发达的国家,不过近几年我国的志愿活动发展也很迅猛。2000 年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专门把全国学雷锋日改为“全国志愿者日”。

  进口词

  志愿者——— volunteer ,一个外来词儿。不过此说遭到非议。有人认为中国也具有志愿者生长的土壤,譬如“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类。当然也有人说,我们从小就参加各种义务劳动,但那是组织行为,而非志愿行为。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据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中心(2002 年7月16日正式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与培训的机构。)丁元竹主任介绍,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1979 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这样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

  志愿者不仅进入了中国,还有了南北两个叫法:北方称之志愿者;南方则叫义工。香港台湾两地就叫义工,台湾设有专门的“义工法”。很多在国内从事志愿活动的人,把志愿者和义工总是分开而谈,更有甚者认为,志愿者的档次要比义工略高些。实际它们都对应一个英文单词———volunteer 。

  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西方有学者专门指出,“如果说人类发展前500 年是技术革命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人类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后500 年社会学、社会服务将成为地球上生存的重点,人类也将开始重新调整自己。”

  志愿参与率比美国还高?

  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委托,2001 年底,丁主任所在的中国志愿服务计量课题组对中国六个省市区———北京、上海、新疆、四川、黑龙江和广东的志愿服务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志愿者的参与率竟高达85%,远高出美国。

  丁主任对此做出了解释,“因为我们的界定标准不同。国外的界定一般是指有组织的投入个人时间而不计报酬的服务,如果属于个人行为,不在界定范围内。而我们之所以要把个人界定进来,甚至哪怕他一年只服务1个小时。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社会组织刚刚起步,界定范围如果宽泛些,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如果不计个人行为,我们的参与率只在30% -40%”。

  志愿活动在社会中是一种隐形现象,究竟目前有多少人在参与这项活动?从组织者角度划分,中国志愿者有六大类:一是青年志愿者,参与人数有1500 万-2000 万;二是民政部门下属的一些社区服务中心里的志愿者,去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是375 万-400 万;三是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来自红十字会的统计是20万人;四是香港地区志愿者,差不多有120 万;五是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志愿服务,前后共有几千人;六是草根组织,譬如自然之友、绿家园之类,总人数有1万多。

  在中国志愿服务中,政府部门动员占绝大部分。据去年调查显示,由政府或单位组织的志愿行为约占60% -70%。美国则是15%属于政府行为,其他为非政府行为。而且我们当前对志愿服务的界定,主要还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把志愿服务作为人们精神活动的内容,以无偿服务、助人为乐为其基本特征。

  灰色地带

  根据韩国21世纪志愿者协会的调查显示,有人参加志愿活动是为了帮助别人,有人是为了使自己的业余时间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也有人为了满足客户的物质需求……志愿者的动机非常复杂,术语称做志愿精神领域的灰色地带,这也是各国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肖黎民,把在中国的志愿者分成余者、爱者、普通人三类。“余者”是那些时有余暇、行有余力、资有余财、智有余能的人,精神上的富有最容易让人产生服务、奉献的欲望和行为;“爱者”则是特别具有爱心,愿意提供帮助的人;“普通人”则是指那些匹夫。更多的人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人性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国际上给真正的志愿精神作出定义,一必须是志愿,二不为报酬,三是利他。美籍华人叶祖宇,原朗讯驻中国的首席代表,目前正在国内和丁教授做一个志愿项目。他经常和丁教授探讨中国人的志愿行为,并认为中国人普遍不具备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心态。因为只有内心很富有的时候,才会有给予别人的念头,中国现在很多人普遍心理空虚,空虚的心灵是不可能给予的。

  丁教授则认为,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中国出现了志愿者,这是事实,究竟是否真正具备志愿精神都不重要。现在关键是要看数量和规模。”可有心想要参加志愿活动的人,不少都发出欲当无门的感慨。以青年志愿者的招聘方式为例,其中团组织占到80%,机构内部组织占到17%,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只占1%。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网站的留言册上,记者看到不少帖子,反映自己虽然已经办理了登记手续,可一直无人顾及。

  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驻中国办事处那里,记者得到一份刚刚参加中外志愿者组织大会的名单,上面登有组织名称和联系电话。记者试图打过去询问,要么被告知我们是团中央组织的,不面向个人;要么登记的电话是私人住宅,对方恼羞成怒,称总有人打来类似的骚扰电话,并一再询问这是哪里登出的号码。只有个别 NGO 正在渴求义工或募捐。国内最早的 NGO 出现在北京,其中也以环保类型的组织占绝大多数。这跟1992 年的里约全球环境大会主张有关,正是《里约宣言》的精神,许多民间环境志愿组织应运而生,政府对此领域也比较宽松。

  初期阶段

  志愿行为应该是有公益性、非功利性、非支配性和有意识的行为。在国内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组织化、时尚化、作秀化的表现,引起人们一些抵触情绪。志愿服务既然为志愿行为,组织化和行政化是否是一种扭曲和异化?有人主张不需要组织,有人则说一定要组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志愿化。单纯志愿者行为和活动,都是有成本的,由于许多组织缺乏硬件支持,最后无法可持续发展。很多西方国家开始研究社会企业,以便支持其可持续发展。有人就认为搞企业化,会失去其服务特性。可不搞社会企业化,很多机构又自生自灭了……这样的争论时有发生,争持不下。毕竟我国目前的志愿活动仍处于初期阶段。美国国民生产总值 GDP 差不多10万亿美元,其中有4万亿美元在基金会手里。中国 GDP 则是1万亿美元。美国企业为了一部分钱不交税,就把钱放在基金会。而基金会的任务就是支持非赢利机构,筹资是基金会基本职能。

  现在中国 NGO 则是不断到基金会去要钱。不断能筹到资的就是做得好的那几家,丁主任谈到,如果不是国际组织,中国的草根 NGO 很难生存下去,毕竟我们没有基金会。对于目前中国志愿行动的困难,丁教授认为主要有四点:一是目前公众对于志愿者的了解还不广泛,也不深刻。由于缺乏对志愿者活动的认可制度,因而不能有效地激励全社会的参与。二是缺乏健全的法律和法规保障公众参与志愿服务。三是资金的短缺是国内志愿者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四是目前中国志愿者的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由政府和半政府机构创办的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活动,大多与政府的活动和政府的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或多或少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

  其他国家的志愿活动和公民社会组织

  美国———有悠久的志愿活动和公民社会组织历史。其志愿服务的文化传统,一方面来自基督教助人给予的精神;另一方面美国是移民国家,先有社会再有国家,所以志愿精神早在美国建国前就产生了。美国是世界上志愿服务率最高的国家,参与率为50%。公民参与意识非常普遍,80%以上的人承认自己是某种组织的成员。成年人平均每周从事4.2 小时的志愿服务。参加的途径有三类:一是熟人要求;二是通过参加一个组织;三是因为一个家庭成员或亲戚会受益。

  以前美国志愿服务不是强制性的,“9·11”事件后志愿服务发展特别快,布什今年2月发表讲话,“9·11”后美国人民表现出高涨的爱国主义和志愿精神,他提议美国国会要支持这种服务,并要求美国公民一生中要贡献4000 个小时。美国的公民社会组织也很多,提供了大量从事志愿活动的场所。美国有个专门研究志愿者机构叫独立部门。大学也设有相关学科。

  以色列———志愿活动可以在圣经意识形态中找到根源。过去100 年间,志愿组织在全世界的犹太社区提供社会和教育服务。1948 年以色列政府就建立在其中一个这样的组织上。建国后公民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修补政策。20世纪70年代,这个部门变得更加独立于政府,后来每年都成立1500 个新的非营利组织。全部人口中,20%以上的人参加志愿活动,平均每月服务16小时。

  加拿大———17世纪,随着学校和医院的建立,宗教组织最先建立了公民组织,传统的重点在社会福利上,其主要作用是填充政府服务之间的空当。20世纪90年代,政府对慈善机构的资金投入减少,但要求却提高。志愿活动也发生了变化。年轻人不仅要满足个人需要,还希望有机会学习有用的工作技能。工作方式也发生变化,加拿大人越来越关注非营利活动的结果和有效性。公民社会组织被认为是社会资本的形式,参与它们的工作不是“做好事”,而是为了以行动表达建设社区的意愿和自己的公民身份。公司关注运动于1988 年成立,它在促进私有企业的捐助和志愿活动方面成为全世界的领导者。

  日本———1896 年产生了现代的慈善组织,被称为“公益公司”。私有慈善机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出现,各个公司创办了无数的基金会。教育和研究是日本非营利机构花费最多的领域。日本有具体的法律来规范非营利组织在如下领域的活动:社会福利服务、志愿者、公民群体等。日本的公民社会组织登记程序比较严格,法人组织必须拥有充足的金融资本,事先经过政府机关的审查。

  南方周末 2002-08-29

只要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注意其中的细节,填报高考志愿正确和填报志愿注意梯度,高考分数达到了投档线,服从专业调剂,就会避免高考录取档案变成死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