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增高:蟋蟀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11 15:29:47

1.蟋蟀喜欢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白天休息夜间出外活动。它属于杂食性动物,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在农业上,人们把蟋蟀作为害虫类。
  2.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只有在繁殖交配期,雄蟋蟀才会和另一只雌蟋蟀同居。否则它们是彼此是不能相容的。如果碰到一起也会毫不犹豫的咬斗起来。因此就有斗蟋蟀的民间活动。
  3.蟋蟀间的繁殖交配,不是通过彼此“恋爱”完成的。而是雄蟋蟀之间进行异常激烈的斗争,胜利者才可以拥有配偶。在蟋蟀的世界中,也是“一夫多妻”的制度。但是由于优胜劣汰的繁殖方法,因此蟋蟀繁殖出来的子孙多半都是非常健康的。
  4.蟋蟀的鸣叫对于人类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是响亮的鸣叫声只有雄性蟋蟀才能发出,雌性蟋蟀没有发声的能力。雄性蟋蟀通过震动自己的翅膀来发出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以此来代表它要表达的意思。
  5.每年9月底,雌蟋蟀把产卵管插入地下,把卵产在地下,大约离地面0.5cm深。第二年的5、6月间,卵开始孵化。孵化后的1龄幼虫,几天后就蜕皮成2龄幼虫。蟋蟀每蜕皮一次,就成长一些。一般在8月下旬,最后一次蜕皮,羽化为成虫。羽化后23天,就可以开始鸣叫。
  蟋蟀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我国古代时期,就有饲养蟋蟀,斗蟋蟀的社会活动。还出现了各种精致美观的蟋蟀罐,这种蛐蛐罐是专门饲养蟋蟀用的器皿。材质越好,制作月精美的蛐蛐罐,就越彰显主人的地位和气势。蟋蟀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一直到现在。

蟋蟀 俗称“蛐蛐”。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在土穴中、砖瓦碎石下或杂草中生活,吃植物的茎、叶,是农业害虫。雄蟋蟀会鸣叫,好斗,有两个尾须;雌蟋蟀不会鸣叫,腹后除有两个尾须外,还有一根锥状的产卵器,所以一般称它为“三尾”。

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的一个大科。通称蟋蟀,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
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 ,继续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虫开始越冬。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
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花生大蟋破坏花生幼苗达10%~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饲养蟋蟀的方法 一般把蟋蟀养在陶制的罐里,先要在罐底部放一些潮湿的土,把土压平。每个罐里只能放一只蟋蟀,以免相互斗咬伤害。要经常给它一些食物和水,喂蟋蟀的食物有馒头块、米饭粒、玉米粒、瓜子、花生等。

  蟋蟀的生活习性

  人工养殖蟋蟀的方法介绍如下:

  1、饲养设备。
  蟋蟀可采用大笼饲养。饲养笼下沿一米外,要构筑宽、深各20厘米的水槽,注入清水,防止蚂蚁等天敌的侵入,保护小龄幼虫。大笼一般为10×5×2(米),可养3000-5000只蟋蟀由幼虫发育到成虫,笼内种植大豆,花生、玉米等作物,供作自然饲料。

  2、诱捕种虫。
  蟋蟀跳跃能力很强,有钻缝、筑穴、隐蔽的能力,因而采集较大数量实在不易。可利用成虫期的向光和趋食的习性诱捕。

  3、繁殖。
  每笼可投放雄、雌蟋蟀各100只,蟋蟀交配后,即产卵于地下,笼内的植物秸秆死后,不要拔出,作为地面的覆盖物,以利于卵安全越冬。第二年气温上升到20℃左右时,可见到大量孵化后的小幼虫出土。

  4、日常管理。
  笼中饲养蟋蟀,单纯利用笼中天然饲料远不能适应偌大的虫口密度,可采用易积存、体积小、营养高的人工饲料,辅以少量天然青饲料,这样更利于提高饲养效果。人工饲料配方一:大豆粉20%、粗麦粉35%、玉米粉20%、脱脂奶粉15%、肝粉5%、干酵母5%。配方二:玉米粉25%、大豆粉20%、粗麦粉25%、脱脂奶粉15%、干酵母5%、鱼粉10%。将配料同时放入容器中,充分搅拌均匀并研细,撒在木板上饲喂,每次不要投放太多,以完全吃完为宜。蟋蟀饲养温度在25℃左右为宜。当气温过于干旱时,早、晚适当喷些水,使笼内的地表温度保持在75-80%。阴雨天不影响蟋蟀正常生活,但在喂食板上要加遮盖物,青饲料可少放或不放。笼中地面积水1小时可造成蟋蟀死忘,应及时排水。每日光照时间12小时,若虫发育期可缩短,自然光照时间不足时,应加灯光补充。

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的一个大科。通称蟋蟀,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
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 ,继续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虫开始越冬。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
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花生大蟋破坏花生幼苗达10%~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1.蟋蟀 俗称“蛐蛐”。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在土穴中、砖瓦碎石下或杂草中生活,吃植物的茎、叶,是农业害虫。雄蟋蟀会鸣叫,好斗,有两个尾须;雌蟋蟀不会鸣叫,腹后除有两个尾须外,还有一根锥状的产卵器,所以一般称它为“三尾”。

2.蟋蟀的发音器 雄蟋蟀的一对前翅背面都有膜状的发音镜,内面都具有一条锉刀状的翅脉,称音锉。右翅压在左翅上,鸣叫时用右翅内面的音锉,摩擦左翅背面的发音镜上的坚硬突起,就像琴弓在琴弦上摩擦一样,引起发音镜振动发声。音锉上的纹很密,双翅摩擦振动得又很快,所以发出的声音声调很高,一般呈四声节奏。

3.饲养蟋蟀的方法 一般把蟋蟀养在陶制的罐里,先要在罐底部放一些潮湿的土,把土压平。每个罐里只能放一只蟋蟀,以免相互斗咬伤害。要经常给它一些食物和水,喂蟋蟀的食物有馒头块、米饭粒、玉米粒、瓜子、花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