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注册护士证时间:人能活几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7 02:51:17

没有人能够永生。即使我们找到了永葆青春的秘诀而不会衰老,也会因为传染病、凶杀、事故等种种原因而死亡。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以青春期的少年死亡率最低。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为每年0.05%。这意味着即使我们能终身永葆青春,每年也会有0.05%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死去,只有95%的人能活到100岁,50%的人能活到1000岁。

  但是反过来看,衰老无疑是导致我们死亡的最主要的因素,它使得我们没有人能活到1000岁,而只有极少数非常幸运的人能活到100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的千古绝唱,可以转化为一个千古难题:人究竟能活到多老?这个问题,又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人类最长寿命是多少?人类平均寿命是多少?每个人的预期寿命又是多少?

  尽管一直有人试图推算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长寿命,这些推算,不管是出于迷信还是号称根据科学,都站不住脚。事实上,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存在一个可以活到但又必死无疑的年龄上限。自然选择不可能进化出这样的“设计”。虽然每个人都终将会衰老而死,但衰老是一个使生命“机器”逐渐磨损的过程,并不存在一个在逐步逼近的上限。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没有人能活到千岁、万岁,但是无法确知多少岁是人能活到的最高年限。打个比方,就像汽车厂推出了一款新车,我们知道它一直使用下去终将会报废,我们也可以根据当初的设计估计其使用寿命,但是除非我们特地设计了一种装置让它在达到该使用寿命时自动报废,否则在过了使用寿命后,肯定还会有一些车可以继续使用。我们无法推知它们的最长使用寿命是多少,唯一的办法是调查所有这款车的使用寿命,找到某一辆寿命最长的,就把它当做这款车的已知最长寿命。人的最长寿命也是如此。我们无法从理论上推算,而是把有史以来寿命最长者,做为人类的已知最长寿命。
  没有人能够知道任意一个人的寿命能有多长。但是我们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预测某个人群的平均寿命,这叫做人均预期寿命。如果我们要知道某个人群的预期寿命,最直接的也最准确的办法是在他们全部死亡后,计算其平均寿命。但是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等待一个世纪以上才能做统计。在实际上,人口学家采用的是一种间接的、较不准确然而要简单得多的统计办法。多年以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都统计每年出生和死亡人数,以及死者的年龄。人口普查也统计在每个年龄还健在的人数。这些信息综合在一起,使得人口学家可以计算每个年龄的人的死亡危险性和活到下一年的概率。这一生存概率组成了一张“生命表”,显示对任一年龄的人群的预期寿命的估计。这种估计被称为“周期性预期寿命”,它会根据每一年的统计结果而有所变动。200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1.8岁,而1981年为67.77岁,20年间增加了4岁。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据联合国人口处公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00年修订版》,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5岁,而发展中国家则为63岁。这表明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个别地区已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例如根据上海市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处的统计,2000年上海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8.77岁,其中男性为76.71岁,女性为80.81岁。

  不同年龄的人的预期寿命就组成了一张“生命表”。生命表一般将男性和女性分开,并包括三栏:平均余命年数、平均余命天数和活到下个生日的概率。根据2000年美国人口的生命表,在2000年出生的男婴和女婴,他们的平均余命——也就是从2000年到死亡的平均寿命——分别是73.5年(26000天)和79.6年(29000天)。如果你在2000年是一位35岁的美国男性,这张表表明平均来说你还有14902天(40.8年)可活。注意平均余命是平均值,也就是说,对35岁男性而言,约有一半的存活天数将超过14902天,另一半则活不到这么多天。这张表还告诉你活到36岁的可能性是99.8%。

  仔细观察生命表中活到下一个生日的概率,可以发现各个年龄段的概率不同,少年儿童的概率最高,在60岁以前这个概率都保持在99%左右,之后开始逐步下降,90岁后急剧下降。对110岁的老人,能活到下个生日的概率还不到一半。这个概率,反映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的死亡率的差异。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是19世纪一位名叫本杰明·贡培兹(Benjamin Gompertz)的英国保险统计师。1825年,贡培兹在为英国一家保险公司工作时,试图找到一个估计各年龄段的死亡率的简捷办法,这对人寿保险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收集、统计了他所在地区的死亡率后,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婴儿有较高的死亡率,随后每年都下降,直到10-15岁青春期时死亡率达到最低点。青春期之后,死亡率急剧增加,大约每10年翻一番(也就是25岁死亡的可能性是15岁的一倍,35岁是25岁的一倍,依此类推),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80岁。贡培兹接下来调查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英国、法国和瑞典的死亡率,都发现了同一模式。于是他认为他发现了一个自然规律——“死亡率定律”。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这个定律也适用于其他动物:在性成熟时期,动物的死亡率达到了最低点,之后开始成指数增长。

没有人能够永生。即使我们找到了永葆青春的秘诀而不会衰老,也会因为传染病、凶杀、事故等种种原因而死亡。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以青春期的少年死亡率最低。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为每年0.05%。这意味着即使我们能终身永葆青春,每年也会有0.05%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死去,只有95%的人能活到100岁,50%的人能活到1000岁。

但是反过来看,衰老无疑是导致我们死亡的最主要的因素,它使得我们没有人能活到1000岁,而只有极少数非常幸运的人能活到100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的千古绝唱,可以转化为一个千古难题:人究竟能活到多老?这个问题,又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人类最长寿命是多少?人类平均寿命是多少?每个人的预期寿命又是多少?

尽管一直有人试图推算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长寿命,这些推算,不管是出于迷信还是号称根据科学,都站不住脚。事实上,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存在一个可以活到但又必死无疑的年龄上限。自然选择不可能进化出这样的“设计”。虽然每个人都终将会衰老而死,但衰老是一个使生命“机器”逐渐磨损的过程,并不存在一个在逐步逼近的上限。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没有人能活到千岁、万岁,但是无法确知多少岁是人能活到的最高年限。打个比方,就像汽车厂推出了一款新车,我们知道它一直使用下去终将会报废,我们也可以根据当初的设计估计其使用寿命,但是除非我们特地设计了一种装置让它在达到该使用寿命时自动报废,否则在过了使用寿命后,肯定还会有一些车可以继续使用。我们无法推知它们的最长使用寿命是多少,唯一的办法是调查所有这款车的使用寿命,找到某一辆寿命最长的,就把它当做这款车的已知最长寿命。人的最长寿命也是如此。我们无法从理论上推算,而是把有史以来寿命最长者,做为人类的已知最长寿命。
没有人能够知道任意一个人的寿命能有多长。但是我们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预测某个人群的平均寿命,这叫做人均预期寿命。如果我们要知道某个人群的预期寿命,最直接的也最准确的办法是在他们全部死亡后,计算其平均寿命。但是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等待一个世纪以上才能做统计。在实际上,人口学家采用的是一种间接的、较不准确然而要简单得多的统计办法。多年以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都统计每年出生和死亡人数,以及死者的年龄。人口普查也统计在每个年龄还健在的人数。这些信息综合在一起,使得人口学家可以计算每个年龄的人的死亡危险性和活到下一年的概率。这一生存概率组成了一张“生命表”,显示对任一年龄的人群的预期寿命的估计。这种估计被称为“周期性预期寿命”,它会根据每一年的统计结果而有所变动。200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1.8岁,而1981年为67.77岁,20年间增加了4岁。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据联合国人口处公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00年修订版》,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5岁,而发展中国家则为63岁。这表明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个别地区已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例如根据上海市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处的统计,2000年上海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8.77岁,其中男性为76.71岁,女性为80.81岁。

不同年龄的人的预期寿命就组成了一张“生命表”。生命表一般将男性和女性分开,并包括三栏:平均余命年数、平均余命天数和活到下个生日的概率。根据2000年美国人口的生命表,在2000年出生的男婴和女婴,他们的平均余命——也就是从2000年到死亡的平均寿命——分别是73.5年(26000天)和79.6年(29000天)。如果你在2000年是一位35岁的美国男性,这张表表明平均来说你还有14902天(40.8年)可活。注意平均余命是平均值,也就是说,对35岁男性而言,约有一半的存活天数将超过14902天,另一半则活不到这么多天。这张表还告诉你活到36岁的可能性是99.8%。

仔细观察生命表中活到下一个生日的概率,可以发现各个年龄段的概率不同,少年儿童的概率最高,在60岁以前这个概率都保持在99%左右,之后开始逐步下降,90岁后急剧下降。对110岁的老人,能活到下个生日的概率还不到一半。这个概率,反映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的死亡率的差异。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是19世纪一位名叫本杰明·贡培兹(Benjamin Gompertz)的英国保险统计师。1825年,贡培兹在为英国一家保险公司工作时,试图找到一个估计各年龄段的死亡率的简捷办法,这对人寿保险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收集、统计了他所在地区的死亡率后,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婴儿有较高的死亡率,随后每年都下降,直到10-15岁青春期时死亡率达到最低点。青春期之后,死亡率急剧增加,大约每10年翻一番(也就是25岁死亡的可能性是15岁的一倍,35岁是25岁的一倍,依此类推),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80岁。贡培兹接下来调查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英国、法国和瑞典的死亡率,都发现了同一模式。于是他认为他发现了一个自然规律——“死亡率定律”。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这个定律也适用于其他动物:在性成熟时期,动物的死亡率达到了最低点,之后开始成指数增长。
所以你就好好珍惜生命吧 !不要浪费时间吧!

据科学家证实,现在的人可以活到120

活到几岁算几岁

活到死的那岁

0<x<150